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是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源起于山东济南,随后发展遍布大半个中国且波及海外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山东各地道院暨红卍字会一般都开办了包括卍字小学、专科商业学校在内的慈善教育。该项慈善教育活动在当时符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亦应成为今天书写地方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绅商发起创办了新型的民间慈善组织——世界红卍字会。牟平红卍字会作为其分支机构之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救助活动,特别是牟平恤养院的创办运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患对社会稳定的破坏,亦为近代胶东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其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3.
《济南道院暨红卍会之调查》是齐鲁神学院1934年搞的一份关于以道院为核心的数位一体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珍贵史料,但由于种种原因所致,又存在着诸多易致误解的严重问题.根据新发现的道院组织本身留下的第一手材料,对该调查资料及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详细考释辩证,不难发现它在研究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史、民间宗教史、思想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民间社会救济及慈善事业方面,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是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源起于山东济南,随后发展遍布大半个中国且波及海外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山东各地道院暨红卐字会一般都开办了包括卐字小学、专科商业学校在内的慈善教育.该项慈善教育活动在当时符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亦应成为今天书写地方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南通红卍字会是"世界红卍字会"的分会。通过地方史和社会救助网络的双重视阈,对南通红卍字会及其社会救助事业做一番探究,可见地方红卍字会运行兼具本土和网络双重属性。会员本土绅商的属性及立足地方的社会救助机构使其能够积极谋求地方政权机构的支持。网络属性使地方红卍字会区别于传统地方绅商救助团体,其社会救助具备了社会救助资源募集地与救助地分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传教士大量来华。虽然传教士有作为帝国主义侵华帮凶的一面,但仍有许多人忠于宗教信念,来华传播福音,参与救济赈灾,办学校医院,对中外文化交流贡献殊为突出。美以美会源起于美国1784年成立的新教卫理公会,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后,1847年美以美会传教士开始来华传教,至“文革”期间为止,美以美会在山东逐渐形成5个教区,从事传教、慈善救济,建学校等活动。其中泰安作为“大本营”,是传教活动的中心地。  相似文献   

7.
“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散兵游勇以及土匪强盗在京津及其附近地区烧杀抢掠,导致难民大增,而清政府无力对灾民进行大力救济。以上海绅商为主组成的救济善会、济急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动东南各省民间力量,大力组织义赈,有力弥补了官方在非常时期社会救济的暂时缺失,表明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非常时期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红枪会这一民间自卫组织发源于山东,之后迅速蔓延至河南、陕西、河北等省.红枪会属于民国时期会道门系统中的会门,具有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性质.红枪会从山东传入河南后,由于其突出的实用效果,因而在灾荒频发、土匪横行、军阀混战的环境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发展壮大了的河南红枪会,在狭隘的实用主义利益驱使下,一方面其内部经常会发生械斗,另一方面容易被土匪、军阀所拉拢.  相似文献   

9.
北洋政府时期,华北地区灾荒频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随着政府控制力的减弱,国家赈济职能衰退,民间慈善组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替代政府行使救济灾民的职责,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一旦遭遇天灾,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以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以挽救生命为职志,勇于挑起慈善救济的重担,并把以工代赈、教养兼施等西方慈善理念引入到我国,改变了传统灾荒赈济模式。当然,民间慈善团体的赈济效能并非完美,他们所筹发的善款、物资相对于庞大的赈济支出而言微不足道,但他们传播新式慈善理念和救济方式的行为,有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民间力量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余全有 《天中学刊》2012,(1):111-114
红枪会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武装自卫组织,具有明显反抗压迫、捍卫权利的性质。在大革命期间,红枪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豫南地区举足轻重的群众力量。在北伐军进军豫南,确山县红色革命政权存续期间,红枪会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尽管大革命失败后红枪会出现分化,但它仍然对豫南的革命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17年,京兆、直隶发生水灾,中国红十字会展开赈济活动。在这次救援活动中,中国红十字会筹款募捐,散放急赈、冬赈总计达2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灾害对京直社会的冲击,显示出民间社团在社会救助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红十字会之始”,但实际上,它直接脱胎于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庚子事变时期出现的救济善会、济急善局是带有红十字色彩的救护组织,它们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济急善局、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传承性,而救济善会不具此特点,因此,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可由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再前推到济急善局。追溯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可以印证一种“嫁接”理论:红十字会虽系“舶来品”,但中国红十字会却是中国本土的慈善组织“嫁接”红十字会逐渐成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由于整体式认知框架的制约,学界以往总是力图从整体意义上去理解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事实上,尽管红十字会的形式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但是它也受到中国内部情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地方性社会资源才得以在中国立足的。这不仅揭示了中国红十字会起源过程中的实际面相,也对当下的地方史路径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元代社会前期,杂剧成为戏曲走上繁荣之初的主要创作形式,北方的戏曲作家多结群创作,其中,山东作家群成为当时一个影响颇大的群体。山东作家群所作剧作,题材表现多样,部分存世早期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元蒙高压统治下,文人儒家传统“济世”人生理想从热望走向幻灭的痕迹;后期作品流露出道家“元待”的消极思想。元代山东作家群由儒而道的思想流变,不仅在元代具有典型性,也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动态。  相似文献   

15.
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对沙眼展开了专项防治。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特点鲜明,成效显著。此时的沙眼防治是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医疗服务机构的政府行为。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实质上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着手社会卫生建设的取向。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以大观园中文学社团的盛衰经历为对象,通过精湛绝伦的叙述描写,典型地反映了清代文学社团活动的基本情况。河池学院的文学社团活动情况虽今不同昔,但在诸多方面却有共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前贤时人对《原道》篇所言之"道"的众说纷纭,不惟字句理解上的差异,亦忽略了"道"在此篇中涵义的丰富性。刘勰在推原"文"之起源的同时,亦在推原"道"的发展。《原道》篇的深层意图在于言"文"而非言"道"。"道"的发展是通过"文"的发展来展示的。《原道》开篇所言之"道"是宇宙生成的终极之道,中间部分所言之"道"是道家之道,最后所言之"道"是儒家之道。刘勰通过"道"的丰富涵义的内在转换,意欲为"文"的起源找到终极,从而通过强调与神化儒家经典来纠正时人对文章形式过分追求的文风。  相似文献   

18.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神社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这种做法,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在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日本侵略者也建造了神社,如蒙疆神社和厚和神社等,他们在神社进行各种侵略活动,对当地人民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  相似文献   

19.
1923年,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损害极其严重。中国红十字会出于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考虑,不计日本强占青岛等前嫌,发起成立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派医疗队前往日本救护;千方百计地将在日华人分批运送回国,并及时给予安顿和治疗;接待日本访华道谢团代表,积极推动中日民间外交,以期改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