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校车作为公共产品其具有公益性不容忽视。农村公益校车供给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生家长,三方主体在博弈中的个体理性必然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以致农村校车事故频发。究其原因: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村校车财政投入不足与分配不明、责权主体不清、校车监管不细等原因造成。作为公益产品(校车)的提供主体——政府,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政府应该把校车财政投入与监管,作为自己的法定职责,以此来保障农村校车的数量及其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学生在入学机会、享受教育资源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机会不均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经济地位不利之外,上学交通不便也是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现实因素。那么,如何发挥政府的责任,为农村学生提供校车服务,成为各国发展义务教育的重要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农村校车供给政策,为农村儿童提供了便利的入学途径,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3.
校车是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往返学校及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目前国内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安全乘车意识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责任划分不明确、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校车安全管理应从学校、家庭、校车承运方、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着手,扩大教育、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校车安全管理各方主体的安全乘车意识;健全校车安全管理体制,明确校车安全管理过程中各阶层的责任划分;将校车安全管理资金纳入地方政府财政,统筹优化运营模式,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校车的平稳、可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4.
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是保障我国校车安全运营的重要政策法令,《条例》出台后的实施成效引人关注。本文以吉林省九台市部分农村学校为样本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条例》的实施现状,发现存在的不足,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加强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校车在《条例》颁布后的实施困境主要在于:执行力度不够,非法"校车"仍存在;相关制度制约校车运行范围,难以全面满足乘车需要;校车路线规划犯难,学生在途时间过长;缺乏正规培训,随车照管人员职责不到位;道路运行环境不利,威胁校车安全。建议继续提高对校车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强政府的责任和调控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校车发展愈加紧迫,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针对目前农村校车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辽宁农村校车运营的三个成功模式(完全市场化的"西丰模式"、国有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新民模式"和完全国有化的"桓仁模式")的利弊比较及对"新民模式"成功要素的深入剖析得出,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校车发展要在坚持校车运营管理政府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国有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新民模式",政府要在市场准入、标准设定、社会监管、财政保障等方面发挥主动作用,保障校车运营安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重大校车事故屡屡发生,引起社会和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社会各界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要制定校车安全制度,加强校车监管责任,明确分工"、"校车要做特权车""、校车的座椅标准要细化"、"政府要加大投入配备校车,坚决打击‘黑校车’"、"对事故责任者要严  相似文献   

7.
农村的校车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整体校车安全问题的重灾区,农村校车存在的车体不达标、超载现象严重等问题造成农村校车事故频发。为保障农村中小学校车安全,宜完善校车安全规范的立法,实施校车制度;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减少盲目的撤点并校;建立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多元参与的校车财政保障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教育界、公安部门等相互协作的监督体系;加强校车司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驾驶技能培训等。  相似文献   

8.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有序和健康发展,文章对农村撤点并校中学生辍学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乡镇交通不完善,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农村校车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成本增加和受教育的途径单一等问题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政府应明确责任,完善乡镇交通,提高农村校车的安全性,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因地制宜调整布局,规范和发展民办教育,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短板。为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必须勇于担当,努力构建义务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例如实施资源配置的保障机制、强化均衡发展的联动机制、构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机制、改革中考招生指标的分配机制、提升内涵发展的激励机制、完善均衡发展的评价机制、启动均衡发展的问责机制、探索义务教育的发展机制、创新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建立均衡发展的奖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分析校车服务发展存在的供需缺口、校车服务中的不规范问题、校车事故频发的原因,借鉴国外的校车管理经验,提出了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建立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严格校车的配置标准,明确校车的安全责任,加强校车司机的培养和管理,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实施,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侯文华  黄静 《考试周刊》2013,(13):166-167
接二连三的校车事故引起了全社会对加强校车安全体制建设的重视,反恩我国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弊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布局调整中学校数量的锐减带来了学生上学路途较远、安全问题凸显、上学费用剧增等问题。目前布局调整已停止,作者认为应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恢复或重建学校.以促使学校布局调整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  相似文献   

12.
“今后如果在更大范围推广使用校车,政府应承担责任,委托汽车公司服务经营,费用由政府和学校来共同承担。农村中小学的安全问题不单单是校车安全。云南农村很多中小学校还没有校车这个‘奢侈品’。当然今后的寄宿制学校肯定要使用校车,这只是个时间问题。”11月17日,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就甘肃省“11·16”校车重大交通事故,以微访谈形式与广大网友互动交流如何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应采取“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的政策。其基本涵义是:以公正的程序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准确定位,对不同类型的小规模学校采取分类发展政策。(1)对于需要关闭的小规模学校,应在学生分流、校车服务、校产处置等方面实施配套政策;(2)对于过渡期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应在...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有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已经初步形成培训教育制度化、培训主体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等特点。当前应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支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学 《宁夏教育》2013,(11):7-9
校车安全是生命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国家《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将校车安全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灵武市校车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校车接送为广大农村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16.
校车管理的完善与否与校车的安全密切相关.作为世界上校车制度极其完备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校车主要通过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学区进行层级管理,各级政府权责分明,管理内容涉及校车的政策法规、校车经费、校车交通安全以及有关校车的各种培训项目.此外,非政府组织在校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助作用.我国在完善校车管理体系过程中亦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统筹规划校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朱四倍 《成才之路》2010,(15):I0004-I0004
据悉,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小学生校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小学生校车必须每座配备安全带。同时,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均不得作为校车:校车至少应设两个应急出口等。而近日,深圳市交警局和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一次校车集中整治大排查工作,结果让人难以乐观。校车承载着太多的责任与期待,校车的安全、规范运行如何监管?  相似文献   

18.
李平  李强 《成人教育》2005,(11):51-52
社区教育是对国民实施普遍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区教育承担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应借鉴国际社区教育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模式、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美国校车历史悠久,管理政策健全完善,在乘坐校车人员资格、校车相关人员的责任与义务、校车应急演习、学生行为规则、应对特殊情况等方面进行管理,提高了校车的安全性,为我国校车的管理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的特点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俗  赵正洲 《职教论坛》2007,(2S):34-35
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有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已经初步形成培训教育制度化、培训主体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等特点。当前应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支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