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认为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认为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正>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中外教育史上长期争论的难题。对各派教育理论提出的教育目的及其哲学基础进行比较分类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围绕教育目的之争论大体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大派别;一派可称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个体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另一派可称作“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社会的规范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和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使人的灵魂得到解脱;有人说,教育就是创造;有人说,教育是给人以帮助,培养人的良好习惯。作者认为,教育应是引导受教育者自主规范,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激发受教育者对基本价值的追求,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人的发展,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就教育而言,一方面主动精神和主体性的发挥是改善教育过程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7.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和当今的教育理论有不同的回答。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认为两大功能的关系呈对立状态。其中分为两派,一派强调教育维护社会利益、传递传统文化的规范功能;另一派则强调教育发展人的潜在本能、培养独立个性的功能。第二类是统一论,即认为这两大功能之间是完全一致的……其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另一个定义也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精神生活上的一致,是他们的理想、愿望、志趣、思想和感受的一致。"所以笔者觉得教师要想把学生培育好,就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呢?笔者个人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影视界拍摄历史文献片成了热点,一些特型演员扮演领袖人物在荧屏上占尽风光,古月、王铁成、卢奇、孙飞虎的名字几乎与领袖人物的知名度接近。可是在给领袖人物的声音造型时却有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领袖人物应该说普通话,因为京腔正宗、易懂,说方言,观众听不懂,且与推广普通话相悖,我们把“这一派”姑且称为京腔派;另一部分人认为,领袖人物说话本来就是方言土语,让他们说自己的方言,亲切自然,没什么不好,“这一派”不妨称之为方言派。  相似文献   

10.
一、幼儿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教育工作通常存在着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成为这样”、“使他这样”的意图和教育目的。可以认为,教育有“将来希望他们成为这样的人”的长期的、总体的目的,也有为实现这一长期目的的短期的、个别的目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说到学生的幸福,就不能不说教师的幸福。“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杨晓青 《陕西教育》2013,(12):23-24
“萧伯纳说:‘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更关好。’我认为.所有热爱教育,愿意为教育尽力的人,都会有萧伯纳那样的‘希望’——有希望,就有‘可能’:有美好教育的‘希望’,就有美好教育的‘可能’。就有关好生活的‘可能’。赵文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自己的教育梦想.  相似文献   

13.
屠红良 《师道》2003,(9):27-27
曾读到一则印度寓言:两个人各面对一杯喝了一半的水,一个说,我已经喝掉半杯了;另一个说,我还有半杯没喝呢。前者透露了无奈和苦涩,而后者却满怀着希望。由此,我想到了教育。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不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吗?在师道尊严的教育中,做教师的就像第一个人通常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未成年人有没有隐私,需不需要保护,报刊上常有争论。一派观点认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样,应该享有隐私权;另一派观点则认为,未成年人毕竟是受父母监护的,如果过多地强调隐私权,不利于父母的教育;也有些教师认为,动不动就把隐私权抬出来,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本人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并不把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当回事,未成年学生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个隐私权可以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5.
语录     
《教育》2013,(9):7
教育,就是帮助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开发潜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内心闲适、自尊自强"的优秀社会人。河南理工大附中教师李从强认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引资办学,引智办学,是教育可持久发展的一条必然途径。全国人大代表王玉芬说。我们可以错过许多事情,唯独不能错过孩子在0至6岁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发展关键期的全素质教育,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美育历来为哲学家、教育家关注。但美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其性质如何?它在整个教育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何作用?等等,至今仍无定论。笔者拟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美育的含义一种看法认为美育是美学理论的教育。持这种观点者认为,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美学理论和普及知识的教育,以此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美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种看法把美育归结为艺术教育。认为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实现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艺术给人以最完美的享受,最充分地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最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种影响,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对一个人思想、品质、智力和体力诸方面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考察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状况,我们发现高等教育具有如下8条规律。这8条规律也就是当前发展高等教育所应遵循的8点指导思想。现分别论述如下。一、适应社会需要教育理论有两大派:一派是以19世纪法国教育家海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另一派是以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传统教育”派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生活作准备,教育的职能在于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进步教  相似文献   

19.
雅思贝尔斯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曾经未能意识到的一切,通过教育的唤醒,如今能够意识到了,这就是教育的意识唤醒功能。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受教育者“懂了”或者说“会了”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对教育者而言,称为教育者唤醒了受教育者的意识;对受教育者而言,称为受教育者的意识得以觉醒。  相似文献   

20.
《楚辞·九歌》虽题为九,然而今天的传本却有十一篇,名实不符。学者们对此有种种辨说,大致可归纳为两派。一派认为“九”为虚数,可涵赅多篇,所以不存在篇数是否相合的问题,宋洪兴祖、姚宽《西溪丛话》等持这种观点。另一派认为《九歌》原实九篇,至于后来何以成了十一篇则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今传十一篇是后人误分篇章的结果。黄文焕《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