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夏智 《现代语文》2006,(8):18-18
最近在《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上读到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的一篇文章——《新课程的当务之急》,感觉到王尚文教授又“急”了。尽管王尚文教授表示“由于教育问题往往不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问题”,但依然是担心“语文新课程下一步怎么走”。他在为今天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现象而着急。我昕过王教授的报告,也看过王教授的一些文章,确实感到王教授是一个喜欢“急”的人。我想王教授和其他关心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人士一样,真的在为今天语文教学现状的不如人意而着急。  相似文献   

2.
韦志成 《湖北教育》2003,(17):14-16
《湖北教育》从今年第1期开始,以“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为题展开讨论,参与者踊跃,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对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这本来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问题,可没想到在学习和践行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些人的认识却模糊起来,却认为“很难说清楚”。主要有三个问题,我试想说清楚:  相似文献   

3.
对教育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杰 《教育探索》2002,(1):34-36
一、教育价值观研究的现状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教育这个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因人的总体需要不同而不同。由此引起的关于教育价值观的种种争论,总起来说有“工具论”与“本体论”、“均衡论”与“统一论”等观点之争。1.“工具论”与“本体论”“本体论”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因而促进受教育者在个性、理智、身体各方面自在、完善、和谐地发展是教…  相似文献   

4.
奚少庚 《吉林教育》2000,(11):33-33
1、“语文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观,影响颇大,人们对此尚缺乏认识,此小论纲,以求醒目。据敝目之所见,此观点始见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供谋生应世之需要。”此观点成型,在穆济波《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中:“‘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教育之目的亦别有所在,而语文不过是为便利达此目的之工具。”而穆济波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无疑是要融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但我一直不赞成使用“德育渗透”这个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因为,“渗透”是比喻一种事物逐渐进入到其他事物之中,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却是它本身就具有的功能,并且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语文素养界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归属于“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学》一书将出版,编者让我写篇序。关于语文教育的问题,理论的,实践的,这本书里都有了全面的详尽的论述;这些论述,卷首的《前言》又作了概括。写序没有多少可写的了。我就语文教育与语文发展这个问题说几点意见,向编者和读者请教。算是代序吧。课程里设置语文这个学科,为的是教学生学语文。当然,语文教育之中还有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美育等等,可是这些都在“之中”,而不在“之外”。这个学科的内容仍然是语文。  相似文献   

7.
林思思 《现代语文》2014,(10):33-34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语文本体论的基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现代语文学科尚未确立之前的“载道说”到1903年以后对语文学科性质“工具论”的界定,以及近年来兴起的“人文性”,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新世纪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韵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课程标准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权威总结显然采取了折中的方式。究竟语文有没有一种确定的本质属性呢?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方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8.
钱理群 《小学语文》2009,(10):12-15
我曾经提过,要“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身上扎根”,必须使中小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这关系到能不能在孩子心里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具体到小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提出讨论的:如何认识鲁迅?如何认识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和鲁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教学?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鲁迅本位”、“儿童本位”与“语文本位”的观念和立场,通俗点说,就是“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  相似文献   

9.
雅斯贝尔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各种道德问题层出不穷,针对这一现象,《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了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而语文学科教学时间长,学生们每天耳濡目染,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所以.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 工具,“文以载道”,本身就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大纲》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落实《大纲》所提出的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文本载  相似文献   

11.
读了《湖南教育》编辑部寄给我的约稿函,我很感动,也很汗颜。约我写的是“百家论坛”中的文稿。年过七旬,是名副其实的老人了,编辑部居然还能记起我,真正令我感动。但要我写出“对语文教育几大问题的思考成果”,却又觉得头脑里的确盘旋过几十年而如今仍是一团乱麻,无从说起,不免汗颜。不过,既蒙厚爱,说还是要说一点的,无非是“老调重弹”而已。我的语文教育生命观从“人之所以为人”这个角度说,“语言(言语)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因为人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有生命的“生物人”),更重要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有…  相似文献   

12.
刘杨 《新疆教育》2012,(13):138-138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为什么要改革?我想凡是从事中职语文教学的老师都能随便罗列出一大堆的理由出来。但是说到如何改革,我想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换教材”!那么,是不是换了教材就等于改革了呢?是不是换了教材就能使如一潭死水的中职语文教学焕发活力,起到学科本身应有的作用呢?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儿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柏云 《现代语文》2014,(2):63-65
《语文课程标准》和众多语文教育教学专家都认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应人文性:就有了语文的情感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已一年多了,其中评价问题因其独特的“指挥棒”与导向性特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及其素质教育要求,提出了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较之以前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笔者发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评价有以下几个转变:一、由“重选拔”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这种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本身已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不利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必须改变这种评价功能。《课标》…  相似文献   

15.
史雏 《陕西教育》2004,(10):43-43
《语文教学大纲》被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取代,可以说,是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从根本上树立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刻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是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的基础。 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素养和能力到底有没有区别?我认为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6.
说“主导”     
杨金 《云南教育》2001,(20):28-29
八十年代,上海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提出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在语文教学讨论中,有人把“题海战术”与科学训练混为一谈,又因为外国有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说”而认为提“教师为主导”不妥。前一个问题,钱老师有一篇文章《为“训练”正名》《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来澄清。关于“主导说”,我谈点看法就教于全体同仁。我们的中学教育是班级教学。每个班都是几十人。这么多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自然都要受到纪律约束,自由学习与课堂纪律是相辅相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看了本刊一九七八年第六期关于《语文教学问题讨论》的“编者按”,很有感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是多年的老问题,当前面临着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迫切任务,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所以找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原因,多快好省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下面想就这个问题,结合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语文教学效果差,体现在作文上尤为明显。原因在哪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教师本身的作文水平不高,这是一个非常明显而又长期不被人们重视的问题。说它明显,校即一个学,哪班学生作文水平高,这班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一定强,反之也是一样。说它不被重视,是因为师范  相似文献   

18.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一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中,有个孩子说:“把‘借’的单人旁换成金字旁,就成了‘错’,错误的错。”我评价说:“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有的孩子说:“菜园是方的,所以‘园’这个字用大口框围起来。”我又马上评价说:“你也是个有心人,能联系生活实际记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这样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中也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的课改将个性化教育问题推向了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探讨的层面。“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的独特个性。”(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个性化教育应是教育的原始核心。教育本身就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种自觉、自愿、自由的发展活动;其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个体依照自身愿望和有效条件而得到解放和发展,让每个人的独有潜能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个性化教育都有叙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  相似文献   

20.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开始,而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最近,有媒体质疑:“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作文教会了中国人说谎?”(见南方周末《说谎的作文》),这再次激起了社会大众对我国语文教育、作文教育的反思。面对着这样的质疑,许多感情上受到伤害的语文教师纷纷起来反驳,认为把这样的板子打在语文教师的身上有失公允,语文教师难以独立承担起教会学生说真话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