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矿冶文化和人类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世界过程中的制度、物质和精神层面产物。研究这些产物的共性、功能和发展变迁,也就是真正的弄清了矿冶文化的内涵。而研究这些产物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是研究矿冶文化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文章立足矿冶活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出发,来探究构成矿冶文化的制度、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特征和功能,以此来揭开矿冶文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
一、矿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关于矿冶文化的内涵,郭远东指出,“在长期的矿冶活动中,人类所形成的认识、观念、知识、技术,以及在勘探、采矿、冶炼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组织形态、制度规定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3.
自然的发展过程和人类有关自然的理论,都是与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是人化了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和人类对人化自然的认识,雨依据人类活动又可以把人化自然划分为实在的人化自然、观念的人化自然和审美的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4.
矿冶文化是人类在对各类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冶炼、加工和贸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现。矿冶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充分表现为包容文化、熔炉文化、合作文化和求实文化。矿冶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认识矿石的作用,到探矿、开矿、燃起熊熊炉火炼矿的那一刻起,就表现出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人文精神。矿冶文化不仅是黄石作为千年矿冶文明之都的历史传承,而且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地推动着黄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黄石的血脉和现实发展的驱动力。深入研究矿冶文化,既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弘扬矿冶文化精神的内在需要,又是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城市精神、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化自然”,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同一个历史进程,文化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共产主义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革命性变革,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一、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的再认识 美学界对未加工的自然的美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由来已久。不少研究自然美的同志都非常重视对《手稿》进行研究,并以为要科学地阐明自然美的问题,必须联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去寻找答案。 但笔者以为,有些美学家对“人化自然”理论的把握有时还欠全面。 所谓“人化”,指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对象。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应指广义的生产实践,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应该包括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离开后者谈“劳动创造美”是很容易走向片面  相似文献   

7.
1.为什么制造工具,是生产劳动的主要特征?为什么说从事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答:(1)生产劳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人类要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使用工具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制造工具是生产劳动的主要特征。(2)生产劳动必须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制造工具是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进行加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人化"理念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追求,指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各个学科的"教材"中,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中,从儿童"生活"里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全人化"的试析。  相似文献   

9.
人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和逻辑结果,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调整,即把人对自然的单纯改造征服关系调整为情感性、诗性的审美关系。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是以人的意志、目的、愿望去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目的和愿望,是康德所说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人自然化则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重新提倡人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家园和精神归宿,从情感上依赖、尊敬、欣赏和敬畏自然。自然的人化建立的是工具本体,人自然化是情本体的确立,是在人向自然的情感归依中实现自由而诗意地生存;自然的人化是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人自然化是对这个文明的反思与批判;自然的人化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人自然化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向自然母亲的回眸与依恃。人自然化的具体内涵包括身体自然化、环境自然化和心灵自然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而“人化自然”的“化”却不能作如是观。“人化自然”是指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界。这样的自然界,其“人化”程度和范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地加深和扩  相似文献   

11.
劳动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论自然观出发,从劳动主客体、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在自然中的生态劳动,用辩证思维把握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主张通过构建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科学来保障人类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生态性及合理性,这对于当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社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所考察的自然,不是孤悬于社会历史之外的天然之物,而是纳入人的活动范围、作为对象性存在被社会实践中介过的人化自然。在马克思的视域里,无机界与人类历史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二者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规定,在现实关系中相互转化,自然是人的"对象世界",人类生活是"对象世界"的内化,社会是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洞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也为现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本质内在地包含着价值因素,实践具有创造性,而创造是实践与价值本质联系的集中表现。实践的结果生成了与自然截然不同的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14.
黄石缘矿冶而建、因矿冶而兴。矿冶文化成就了其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和华夏步入文明的标志、古代重要的采矿冶炼中心和近代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的矿冶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使其在古代、近代乃至现代,都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资源濒临枯竭的今天,黄石必须以矿冶文化为再生之根、发展之魂,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  相似文献   

15.
陈洁 《华章》2010,(36)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自然规律理应成为审美活动的重要尺度.黄金分割的美学意义来自于这种数学模式在自然界中的合理性.它同其它自然规律一样,被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逐渐认识和发现,同时审美活动又要符合自然规律,从而便使黄金分割赋予了审美特性.这是审美本质的"自然人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旨在主张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坚持立足于物质实践去说明全部人类生活;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其自然观念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观念,其社会观念则把社会视为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的产物,而且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之间不可分割互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哲学通过阐释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把认识活动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视野中考察,使认识论获得了坚实而正确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真、善、美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这一后工业时代典型的技术指征引发了困惑。一方面,从马恩的实践主体特质和乌托邦式的实践模式,辩证看待人化自然中实践工具发展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意义。另一方面,回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史,从认知策略、弱AI理论、物的异化理论,得出"人-物"关系的统一性。以及,分析后工业时代人的人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不会引发人的主体性崩塌。最后,对人主体属性以及自然语言的共同分析上,得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将已有的"人化自然"概念加以细化分类,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人在能动的改造自然的问题全面诠释并运用辩证思想与人类能动改造自然的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将"人化自然"分为"主动人化自然"与"被动人化自然"两种。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细化,而且是在具体内容和对"人化自然"这一人类改造自然的过渡类型所产生的影响的细化,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矿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矿冶文化,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矿冶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论述了中国古代矿冶文化给我们留下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在中外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承中国古代矿冶文化的举措,尤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黄石市矿冶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人类的"肉体—工具"物质结构的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改造人类的生物性而赋予人类以文化性的人化活动。虽然教学活动在目的上以培育人类的文化性为取向,但是为保证人类文化性的发展动力,教学活动在功能上主要反过来满足人类的生物性。于是,教学活动既需以赋予学生以文化性为取向,又不能完全以赋予学生以文化性为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教学活动的人性悖论。要实现教学活动的人化回归,就需要从整体上考查现实的教学活动,在有效地满足人类的生物性的基础上,限制和利用人类的生物性,尽可能培育人类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