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来,编辑学研究异军突起,激起了出版界许多同志的热情。探索编辑工作规律的文章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也有出版,其中,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编辑工作二十讲》是值得注意的一本。《编辑工作二十讲》对编辑出版工作进行了规律性的总结,也对某些问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内在的客观规律,书籍编辑工作自不例外。我们研究和认识书籍编辑工作的规律,为的是有效地指导书籍编辑工作的实践。书籍编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过去我们编辑工作者在工作中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但是进行理论的探讨和总结,还在开始阶段。我们对于书籍编辑工作规律的认识,也是很初步的,只能作为一种试论,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书籍编辑工作者的劳动对象是书稿,书稿是著译者精神劳动的产物;编辑对书稿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编辑学会委托湖北编辑学会起草了一个《图书编辑工作基本流程》,这是我们为了推动编辑工作规范化、提高图书质量所作的一种尝试。到会的大多数同志都认为这件事很有必要,从不同角度提了些修改意见。如强调规范的同时,还要注意鼓励编辑的创新精神;编辑作为主体承担的工作和编辑参与的工作,对两者要分清主次,在表述上要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报纸编辑,我以极大的热情向同行们推荐《科技采编手册》这部工具书。这是一本很适合采编人员特点的非常实用的书籍。它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工具书中的一片空白,而且所收内容,又恰恰是我们采编中最常用、最急用的。其次,《科技采编手册》资料性极强,每条词目几乎都是简明而完整的资料,而且深入浅出,很有可读性。第三,作为科技工具书,本书注意收编了大量新兴和边缘领域的条目。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我们不可能对这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加上采编工作一般时间仓促,所以遇到这方面  相似文献   

5.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6.
职能,是指某项工作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是它对社会起什么效应的问题。书籍编辑有哪几项职能?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做好编辑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试图对书籍编辑工作的职能略作申述。一、媒介作用书籍编辑的首要职能,就是起媒介作用。从历史上来看,例如孔子,他把古代一些文献编辑成书,即后代所称《尚书》、《礼记》、《诗经》等政治的、社会的、文学的文献加以编辑,用来传授给学生,这就起了媒介作用。所谓媒介,一面是著作,一面是读者,编辑居间为之结合。不过,编辑的媒介作用不是被动的。没有作者的著作,没有读者的需求,编辑的媒介作用自然无从说起,  相似文献   

7.
杂志问世不过二百多年,在中国出现不到一百年,却浸浸乎已超过书籍的发行量,这是什么缘故呢?要知道,图书比杂志古老得多,在中国,就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即从流传至今的《书》、《诗》等书籍算起,至今也有两千多年了。它怎么会被年轻的杂志后来居上了呢?这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吗?我们不妨从杂志与书籍的异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或者说,来探讨杂志的性质、特点。杂志是介乎报纸与书籍之间的一种出版物。它兼有报纸和书籍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而又有它自己的性质和特点。例如,报纸、杂志、书籍这三种形式的出版物,都是  相似文献   

8.
林辰同志在《出版工作》1986年第10期上发表的《从编辑实践到理论的思考——编辑明清小说的体会》(三)中提出了编辑工作的独立性问题。文章认为,编辑的基本劳动方式决定了编辑工作的独立性——编辑在书稿和书籍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主动性和指导作用。文章指出,“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于本是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的编辑学,不仅根本没有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反而长期把编辑工作和编辑,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这样,一方面是编辑工作失去了它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这次西北五报新闻学术讨论会,结合报纸改革,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会议还邀请了一些省报的同志和一些大学、新闻科研单位的学者、专家,他们的光临和发言,给会议增添了光彩,是我们学习的一次好机会。会议在兰州举行,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代表省委向到会同志表示感谢。我过去做过一个时期的新闻工作,也是一个蹩脚的报人吧。报纸是党的非常重要的舆论工具,在党的整个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这一点我是有亲身感受的。过去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时,报纸虽然受到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在编辑和发行上都受到很大限制,但我们的报纸在宣传  相似文献   

10.
五月下旬,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汉语大词典》主编罗竹风同志到安徽参加《汉语大词典》的审稿工作期间,应安徽省出版事业管理局的邀请,给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人员作了关于出版工作和编辑修养问题的讲话。讲话一开始,罗竹风同志谈到自己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已有二十余年,对这一行深有感情,也深知其中甘苦。他说:对编辑的  相似文献   

11.
胡靖同志在《略谈编辑改稿》一文中提到:“编辑要否改稿,这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现在据说有了疑问了。”按我的浅见,编辑改稿的问题,确实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讨。 (一) 我国的编辑工作具有悠久历史,殷商武丁的王妃妇姒,妇姒是专司整理当时的文书——甲骨文的,他们将所收集的文字材料,分门别类,按年编排,整理成书籍的雏形。春秋末期的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作出杰出贡献,他的编辑  相似文献   

12.
祝愿与期望     
最近看到贵刊1996年第1期,感到内容丰富,文章形式多样,均涉及当前编辑、出版、发行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份刊物,无论对湖北省或全国出版工作者,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大家得到交流经验、增加知识的机会。 在这一期中,我特别感到兴趣的,是蒋曙晨同志写的《吕叔湘同志谈出版工作》一文。吕先生一向是我们编辑工作者敬佩的一位长者和学者。但他负担的工作很多,即使在北京,也很少能见到他,听到他的  相似文献   

13.
这是杨献珍同志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二日在晋察冀中央局党校总务处党的小组会上的讲话,曾在《学习》杂志一九五一年第四卷笫二期上发表,今天读来仍然很受启发,其基本精神在出版社同样适用。要把出版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出书上来,不仅要加强编辑工作,而且要加强后勤工作。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后勤工作是物质保证。我们各个出版社都有许多好同志,在后勤工作的各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克服种种困难,保证编辑工作顺利进行,为出书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他们是可尊敬的无名英雄。但是,不能不承认,也有某些同志,包括某些领导同志,对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对后勤工作为编辑工作服务的必要性,认识还不那么一致,因而在行动上,后勤工作和编辑工作还不那么合拍。这就需要经过学习和讨论,首先统一思想,然后订几条措施,大家一致努力,保证编辑人员把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编辑业务上。这应该是编辑工作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的共同政治任务。小平同志去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特别强调了做好后勤保证工作对于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重大意义,小平同志还热情地向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说: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这真是语重心长、激动人心啊!我们相信,在出版社担任各项后勤工作的同志,一定会本着这个精神,把后勤工作做得更好,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党的关怀和温暖,带给奋战在第一线的编辑和作者。这也是我们重发杨献珍同志的讲话所抱的殷切希望。杨献珍同志的讲话篇幅较长,本刊转载时有所删节。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24日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编辑出版家和新闻工作者邹韬奋逝世五十周年.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韬奋先生的功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永垂不朽,他的名字将永远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旗帜.”为了学习和继承韬奋精神,我们认真阅读和研究了邹韬奋的著作.特别是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感到研究邹韬奋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办好报刊,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的许多看法没有过时,他的许多做法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参考和指导.一邹韬奋从1926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到1941年12月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迫停止出版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前后从事了十五年的编辑生活,其间,他办了生活书店,编过书,办过《生活日报》,具有书籍和报纸编辑经验.“报纸好像秒针、刊物好像分针、书籍好像时针,都围绕着时代的轴心旋转前进,它们之间既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特别是报纸编辑,要在有限的版面里容纳最大限度、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信息,编辑的技术要求比杂志和书籍复杂得多,而书籍编辑在知识的稳定性、全面性方面又比报纸编辑严格得多.”可以这样说,邹韬奋是编辑的全才,他的编辑经验是他编辑报刊和  相似文献   

15.
吴道弘来信 编辑同志: 《出版科学》第4期收到。很为这个刊物的内容高兴。对你省主持策划之功,衷心感佩。 《出版科学》这一期信息和反映的面都很大。我和戴文葆同志都觉得正文字体是否小了一点(也许我们  相似文献   

16.
我同意胡靖同志的《略谈编辑改稿》一文(见《出版工作》1985年第8期)的意见。编辑当然要改稿。自然,有些书稿如文献汇编等,编辑是无权修改的。头些年我担任教学工作。我所在的教研室编了一本书,交到北京一家大出版社。交稿后不久,责任编辑来信说,稿子里有些问题要商量,希望我们修改。去到出版社一看,除了一处标点以外,其他几处都是笔误,仅此而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问题编辑都是可以解决的。编辑改稿改得好,作者也是很欢迎的。198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某教授说:有的编辑真令人佩服,比如我最近的一篇文章,登  相似文献   

17.
“勤耕他人田,种好自家地”。这是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为常瀛莲同志所著《编辑工作论集》一书作序之题目。通读此书,确实深受启发。作为一名科技(书、刊)编辑,在为他人“作嫁”之后,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编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常瀛莲同志从事科技书籍编辑工作近30年,在她所编辑出版的260多部书中,获各级优秀图书奖的颇多。与此同时,她能将自己多年来撰写的编辑理论、经验、图书评论等文章编纂成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文学作品反映知识分子的不少,改变了这方面题材的长期稀缺。不过,写编辑的作品,迄今还很少见。最熟悉编辑生活,深知此中甘苦的,自然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可是,不知为什么,也许为避嫌罢,兼搞创作的编辑,很少写这方面题材的作品。有的作家,写了关于报社革新的小说,颇为切中时弊,也有些生动之处,但毕竟因这方面生活基础不足,总的说来不够真切。而且,它不是写普通编辑的。因此,中篇小说《绿叶》(《新苑》)1984年第2期)的出现,就很引人注意。编辑工作是很重要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的出版和发表,都离不开编辑的劳  相似文献   

19.
由阙道隆同志主编的《实用编辑学》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由二十多位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多年的编辑出版工作者编写。此书大部分章节论述的是图书编辑工作,另有一章讲刊物的编辑工作。本书可作为学校、各出版单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说编辑社会地位不高,这是不奇怪的。因为编辑这一行工作很少为人所理解。读者买到一本书只知是谁写的,不知是谁编的。在一些人眼中编辑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其实哪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编辑。编辑做了许多工作却不声不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里转载的《代价》的作者陈国凯同志的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证据。这篇文章中就很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出版社的编辑是怎样促进和帮助作者进行工作的。读了这样的文章,不仅对作家,而且对编辑都会肃然起敬。读了这样的文章谁还能再说编辑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哩? 编辑受到重视和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也要提醒一下,千万不可骄傲,一定要“人誉我谦”,应该更加努力,为作者、为读者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