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哈文 《视听界》2007,(6):98-100
身为电视人,收视率的升降,是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以为,观众不会出于职责或敬意而去看电视,仅仅是因为喜爱。 收视率的变化带给电视人的困惑、迷茫,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喜悦、兴奋。如何根据收视率的起伏设计节目、编排节目,是每个电视人都想解答又难以解答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新媒介迅猛发展,媒体业内对"唯收视率"的讨论也愈加激烈。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客观认识收视率数据及其承载的媒体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电视人可以充分利用收视率数据深入了解受众需求、指导电视节目生产或购买、对电视台节目进行绩效考评等等。相比以往,如今收视率数据体系更加细化,数据的参考标准逐渐从原先机械样本统计开始向更加人性化的测量方法上转变,对于观众收视效果的反馈也更具即  相似文献   

3.
市场化免费电视不能对所有观众一视同仁。其原因在于广告经营对节目安排的影响。收视率成了广告时段的标价签。其标价的依据是节目的收视人数、收视密度、观众购买力和观众广告弹性等四个因素。因此,不同的观众群体也就因为其人数、密度、购买力和观众广告弹性在电视面前有了高低强弱之分。在我国当前条件下,扶助弱势观众应该综合运用公共电视、国营电视、付费电视、税收、补贴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收视率导向下,既然电视媒体把第一要务定位在吸引观众上,而且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观众,那么,它的传播内容和手段都要为吸引观众来服务,由此,电视媒体带来的直接变化是什么呢?美国的传媒学者科恩做了形象的描述:以前新闻室在演播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什么是最重要的信息,而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为了吸引观众,人们制作收视率取向的新闻去奉承、取悦观众,而不是去告知和启发现众.  相似文献   

5.
电视收视率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总体观众的百分比。它是评估电视节目观众多少的重要指标。在激烈的节目竞争中,收视率的高低预示着节目的受众数量多少,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节目的重要与否以及广告收入的升降等等。可见,收视率对于电视台的节目生存有决定影响。那么,是什么影响了对电视节目来说至关重要的收视率呢?  相似文献   

6.
杨粟 《新闻前哨》2003,(6):32-32
如何发挥电视传播信息的综合优势?如何看待电视收视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宏大文化背景?如何摸准新时期观众的脉搏,对电视人来说,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如今栏目收视率高低,已成了衡量编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吸引观众,提高节目收视率,每个电视栏目的编导都在绞尽脑汁,向观众频送秋波:栏目不断创新,栏目改版层出不穷,节目包装日趋精美。按理说,这么多的节目,这么多可供选择的频道,应该让观众满意了吧?可实际情况却是,老百姓对现在的电视节目仍然不满意,他们最爱看的是电视,但最不满意的也是电视。无怪乎许多电视人在说:“今天的观众太难伺候了。”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他们为什么会变得难以伺候了?  相似文献   

7.
正媒体转型、跨界融合,这是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越来越心心念念的话题。一切来得太快,忽然之间,有电视从业人员开始坦言自己也不看电视了。"连你自己都不看,还怎么指望观众看?"这句大实话让电视人慌乱,收视率已经救不了市场,我们还能做什么?观众消失了,电视还有吗?伴随而来的还有这样一句"危言"——"不变是死,变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找死,兴许能活。"于是突围呐喊四起,腔调态度纷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加,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越来越成为电视人关注的重心。在这个被称之为“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时代里,电视收视率,这一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注定要被提出来,成为衡量电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从电视台的宏观决策到节目编排、从栏目创优到广告价格等都将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李阳 《声屏世界》2000,(11):45-46
随着电视竞争的日趋激烈,电视生产部门对收视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视率可以说是电视生产的生命线,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往往成为电视生产的指挥棒。有人说,收视率是电视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有人说,电视观众、收视率就如同商场里的顾客,反映电视节目的水平。我认为,上述观点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不完备的一面。我们在对收视率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地级市电视媒体是改革开放初期四级办电台(电视台)政策下催生的产物,其覆盖范围基本上不出所在地市的行政管辖区域。在我国各级电视媒体中,城市电视台占有很重要的比例,但在观众可以选择的节目中,城市台处于绝对的劣势。在观众收视选择权在握的今天,如何在当地收视率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值得市级电视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节目的丰富,观众对电视节目质量越来越挑剔。同时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观众兴趣点的变化,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已成为了关乎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生命线。那么如何改变“电视人”满腔热情,而观众却不“买账”的尴尬局面呢?这里,笔者结合浙江省衢州广电总台电视生活娱乐频道(以下简称“生活频道”)的改版情况,谈谈如何提高频道收视率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2.
高红波 《新闻记者》2006,(12):75-76
电视收视率,现在成为电视人头顶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电视台要依据它来确定哪一个栏目将被淘汰;电视从业者要依据它来确定哪个月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制片人要依据它来决定一种革新是退还是进。这一切都缘于广告客户是依据电视收视率来确定投放还是不投放,或者投放多少商品广告。本来收视率是电视传播效果的一个客观测量数据,如今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它的地位已被提升到了压倒一切的高度,以致有人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相似文献   

13.
傅崇智 《声屏世界》2002,(12):52-53
如何对待观众? 观众是电视的上帝,因为观众在消费电视,可是观众究竟是在消费电视还是在消费电视推销的产品?电视在经营节目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在经营观众,没有好的收视率,没有有效的注意力,哪个企业会轻易投入广告呢? 如果我们把观众收看某一电视节目理解为对电视产品的购买行为的话,那么他们购买的是什么呢?首先他们购买的是对某一节目的品牌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来自于对品牌个性的接受和认同;二是购买电视产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罗秋实 《记者摇篮》2010,(9):42-42,41
纪录片栏目化之后,其走向应该顺应电视发展规律和观众的收视习惯来调整。信息的点状爆发和记忆点的传播成为新的课题,这是抓住观众、提高收视率的有效手段。无论是什么级别的电视纪录片栏目,要想生存,必须要抓住观众和广告,必须要加强栏目策划和营销,然后才能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写在前面     
本期发表时统宇、吕强的《收视率导向批判——本质的追问》,探讨了收视率的本质问题。文章指出收视率是一种电视节目制作者用以向广告主介绍观众以便投放广告的商品,揭示了电视工业最本质的运作机制,认为收视率背后隐藏的是电视节目和文化的商品化。宣明栋的《收视率:特征还是目标》也关注当前电视频道运营者和电视节目制作者把收视率当作惟一的追逐目标,并反思了造成这一制度设计和运作中产生的问题。中国的广告应该属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它又如何与社会的主流意识融合?黄升民、陈素白的《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一切活动无不受思想或心理的支配,看电视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有意识地分析、研究观众喜欢看什么节目,不喜欢看什么节目和为什么的收视心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电视台办好电视节目,即栏目的创与停、分与合、改造与调整的重要依据。遗憾的是,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引起广大电视人的足够重视,或者虽然注意到了但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尽管有不少电视台都十分关注观众的反馈,但主要是把目光放在节目收视率的调查方面,而对观众在收看电视时的心理状态却缺少认真与必要的分析研究。这样,就难免在节目选题、制作和播出等环节上带有一定…  相似文献   

17.
收视率导向批判--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收视率导向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是民主的化身,那么,收视率导向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其最本质的意义而言,收视率是一种电视节目制作者用以向广告主介绍观众情况以便投放广告的商品,揭示了电视工业最本质的运作机制,是电视节目商品化最明显的表征.收视率导向背后所隐藏的是电视节目乃至这个文化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18.
张天莉  张晓 《新闻实践》2005,(10):41-42
电视传播是一种时间性的线性传播,为显现时间价值,电视传播必须尽可能地吸引观众,收视率就成为评估观众数量的重要指标。它为深入分析电视收视市场提供的数据基础,不仅是节目编排、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广告投放计划、评估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创精品、出精品”是我们电视人叫得最响,也是叫得最久的话题。然而,每年岁末年初掰起手指算一算,精品少又成为电视人感叹的话题。电视艺术往往是一项令人颇感遗憾的艺术,许多介乎精品的作品没有雕琢成精品,每每令电视人捶胸顿足好一阵惋惜。艺术就是艺术,差“一毛子”就难成精品是很自然的事,也正因为如此,电视人才有“出精品难”的诸多感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注重树主品牌,以赢得顾客青睐,我们电视台实施精品战略,是以“精品”来征服观众。因此,呼唤精品,这不仅是观众的期盼,时代的需要,更是从艺人、电视人神圣的天…  相似文献   

20.
电视台生存基础靠得是广告,而广告经营的好坏依赖于电视台节目覆盖率和收视率的高低。为此,长期以来,电视人为提高这两个参数而在不懈地努力着。可是,我们发现,近一个时期以来,电视台的这两个参数正受到冲击,尽管电视人工作十分努力,但是,电视的受众正在日趋分流,节目收视率正在下滑,广告份额也在减少。原因在哪里?我认为:一方面是传统电视媒体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双规”的收看方式,束缚了受众自由选择节目的权力;另一方面新媒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两任”的收看方式满足了受众自由选择节目的欲望。可见,正是这种新媒体的出现,顺应都市生活形态变化,迎合了受众对媒体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