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拙作署名评论文章《船长的耻辱》发表于 2000年 1月 23日《深圳商报》 B1版。这篇文章获得了 2000年度深圳新闻奖一等奖、广东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   回顾这篇评论的写作背景和过程,总结写作经验,进行理论性归纳和探讨,对于我来说,是有新的启迪作用的。   临近 1999年底,接近 2000年到来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烈,这是人们集体跨越的一个千年数字,这是个难得的数字,加上各种渲染,全人类都沉浸在跨世纪的兴奋、神秘的期待中。各种新闻也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发生着、被报道着。然而,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有一个事件,却冲破了正…  相似文献   

2.
去年7月,我有幸采访了山东省宁阳县“种子大王”张加田,写出了“信守合同赔付百万”的消息。《大众日报》以《宁亏二百万也不让一粒劣种坑农》为题在2版头条刊出。这篇消息获’98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98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回想此稿采写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记者采访“心入”是采访写作成功的重要一环。首先,采访只有“心入”,才能锤炼记者与采访对象、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进而激发采访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3.
陈英 《新闻窗》2012,(4):122-123
创新新闻写作是很有乐趣的。2011年6月,我以新闻素描的写作手法,写了一篇计生民生工程的新闻稿《春意》发表在我们自己的行业杂志上,得到其它媒体记者的好评。因为他们也去采访过,但是没有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4.
1992年12月下旬,陕西工人报编辑部收到了一篇《大娘啊,您在哪里》的通讯,事迹感人,文笔生动(此稿首先在《铜川矿工报》发表,被评为1993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我看后深受启发,就配发了《反差与震撼》这篇评论员文章。见报后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有的还寄钱寄物慰问铜川矿区特困职工。这篇稿子先后被评为陕西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一等奖,最近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新闻奖”。有关方面的同志,要我谈谈写这篇文章的体会,实在也理不出个道道来,于是就借题发挥,说几句题外的话吧! 大家都知道,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多数报社的负责人都把撰写言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 但是,近些年来言论也是我们报纸的一个薄弱环节,往往被办报  相似文献   

5.
短消息《不请明星请专家,不办晚会办讲座》,继今年3月被评为浙江省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后,日前又被省记协评为浙汀省新闻奖一等奖:可见这篇佳作的新闻分量和新闻价值之高,回想起采访这篇佳作的过程和体会,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广播情感语言的魅力,正是这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7.
胡小平 《新闻界》2000,(3):58-58
《新闻界》编辑部的老师来信说 ,我在1997年和1998两年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 ,要我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实在有些汗颜 ,但又盛情难却。想来想去 ,打算将自己是怎样采写这几篇新闻稿的写出来 ,再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对多出精品的看法。获省好新闻一等奖的三篇作品分别是刊在《四川农村日报》上的《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提起红色罚款单 ,乡长 :我也怕》和《罗永光能官能民本色不变》。采写《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是1997年的夏天。最初并非去采访张子君 ,是高坪区畜牧局的同…  相似文献   

8.
2000年底,我们采写的消息《阜宁县一副县长“辞官”应聘民企引起反响》一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不仅《人民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迅速转载,而且先后获得了《新华日报》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二等奖。这篇价值重大的新闻是怎样捕捉到的?回顾新闻的采写经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从边缘性信息入手挖掘鲜活的核心新闻事实 2000年11月下旬,我们去盐城地区采访,当晚  相似文献   

9.
向鑫  周漫 《新闻前哨》2005,(8):29-29
获得2004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永不消逝的撒尔嗬》,在15分钟的新闻中,笔者以“进山——遇一土家族老大娘去世众多乡亲为她跳撒尔嗬守灵——采访——出山”为主线,向听众展示了这一藏于深山的神秘的土家习俗。在清江流域流传了3000多年的土家人悼亡歌舞“撒尔嗬”,可以说是个千古之谜,也是最具土家族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过去不为人知。作为一名生长在土家苗寨而且常驻恩施  相似文献   

10.
李蓉的作品风格和成长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蓉1993年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 ,分配到解放日报工交部(现为经济部)工作 ,至今已有9年时间。今年对李蓉来说 ,可谓三喜临门 :被评为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文化新人 ,最近又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她还是上海十佳新闻工作者、三八红旗手。这么多荣誉 ,她是当之无愧的 ,一切是她干出来的 ,这是她应该得到的。李蓉几乎每年都获得新闻作品奖。在这之前 ,她曾两度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四次获得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一次获得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她撰写的新闻论文 ,曾先后获得上海市新闻论文奖二、三等奖。至于解放日报每天编…  相似文献   

11.
一切皆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我们采写的一则短消息:《常州创出“节约建设”新模式》一文连续获得常州市新闻奖一等奖、江苏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本报社本世纪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12.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采访写作好比蜜蜂酿蜜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一条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实,是不是都是新闻?又如何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意境     
有一年6月,我采访了一名女记者,请她谈采写体会,随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新闻与写作》上。在我的采访本上,最后记了六个字:看唐诗,意境好。当时我们没有继续讨论,为什么读唐诗对新闻采写有好处呢?后来,我在工作中对新闻中的意境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认识。有境界成高格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为高格。这话对诗词来说很重要。我们只要看看唐诗、宋词,都会强烈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5.
许姝雯 《视听界》2010,(2):101-101
一,表现真情而不是假意 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必须产生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之上,情感题材报道绝不能靠主观臆断和猜测,应处理好新闻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关系。记者要做新闻主人公可信任的朋友和话语的记录者,原生态地展示和记录主人公真诚、真实、真切的情感表白,让情感题材报道可信、可感、可叹。吴江电台的一篇曾获苏州市政府奖一等奖的情感类民生新闻Ⅸ挚爱,把生命点燃》,讲的是吴江市盛泽镇一位叫邬洪宝的女子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致高位截瘫,卧床11年,丈夫王兴观无微不至地照顾她。除了一些细节描写,报道更多地用采访录音来表现这对夫妻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刚刚结束的2003年度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许昌日报》刊发的评论《要高度重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并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角逐。一篇评论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作为本文的作者,我们的体会是这篇评论主题抓得准、政策吃  相似文献   

17.
得知我写的言论《警惕“窝里斗”这种腐败》获得1 999年度陕西新闻一等奖之后 ,我十分激动、但并不觉得意外 ,激动的是 ,这篇地方特色比较突出的言论能获得省级新闻而且是一等奖 ,不觉意外的是 ,只有我知道为这篇言论 ,我以及报社的领导们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话得从 1 999年 3月底召开的咸阳市第三次党代会说起。必须说明的是 ,我并没参加这次党代会的采访 ,但也没有人要求我为党代会写什么命题文章 ,更没有人在写作时给我定诸如应该写这不应该写那的条条框框 ,真要那样 ,文章也许就不是现在这样的面目。可以说 ,《窝里斗》一文完全是一次无…  相似文献   

18.
业界短信     
《新闻世界》2010,(6):2-2
《新闻世界》在安徽新闻奖(新闻论文)评选中再创佳绩 2009年度安徽新闻奖新闻论文奖评选结果于日前揭晓。本次评出获奖作品一等奖10件、二等奖12件、三等奖16件。参评作品共有74件,分别发表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现代传播》等新闻学术杂志。  相似文献   

19.
《玉林日报》2002年9月30日刊登的通讯《水稻始祖现身:几多惊喜几多愁》,继获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后,又被评为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这是《玉林日报》首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于一家地市报而言实属不易。而这篇通讯发表后所带来的巨大新闻效应更是令人始料不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有一个讨论小高潮。2001年《新闻传播》发表尹连根的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2002年,《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采写编》发表了陈力丹的《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2003年《新闻记者》发表何光珽的文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