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份对开的周报在同一期以整整五个版面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求证,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恐怕是罕见的。2000年1月14日的《南方周末》即如此。尤令人深思的是,此举的意义并不在于所报道事件本身,而在于它揭示了一个事实:作为代言社会公众利益之公权的新闻舆论监督已处于一种非常态的尴尬境地。 最好的例证就是“刘秋海事件”。该事件缘起于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原告陈小俐诉被告刘秋海交通肇事逃逸,被告称原告系自己驾驶摩托车摔伤,被告出于人道相救,反遭事发地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交警队扣车,并被诬告,遂向社会鸣冤。《南方周…  相似文献   

2.
《南 方周末》(以下简称《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周报 ,深受海内外关注。就是这份颇有影响的报纸对“刘秋海事件”的报道历时5年 ,在2000年1月14日更不惜以5个版面的篇幅报道此事。这在《南》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南》还因对此事的报道而卷入了4起名誉侵权案。这一系列不平常的事件向我们展示了新闻单位在进行舆论监督时的尴尬处境。刘秋海事件其实并不复杂 :1995年3月12日 ,刘秋海一行三人将一受伤女子陈小俐(及其所骑摩托车)送到了北海市人民医院 ,留下600元钱后离开。一个多月后 ,刘秋海重到北海办事时 ,北…  相似文献   

3.
1999年6月8日,笔者通过互联网与几年来一直对“刘秋海事件”进行跟踪报道的《南方周末})郭国松记者取得联系,郭记者说:“近日,在广西高院对久拖不决的刘秋海诉北海交警一案作出终审判决后,5月12日,北海市银海区法院开庭审理原告陈小俐诉刘秋海、冯昌炳‘人身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秦达辉出庭为刘秋海作证:刘秋海是无辜的!现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已按照抗诉程序对刘秋海的申诉立案审理。……’请来此案已变得越来越复杂。那么该案到底有多复杂,原因究竟在哪里?当然,只有等到最高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决公布以后才会知…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报道中,把好话讲过了头,似乎很少听到能引发新闻官司。《南方周末》因刊登一篇专访《从记者到“反角专业户”——访青年演员陈玛雅》,而成为被告。原告陈玛雅没上过大学,而报道说成是大学毕业;只在新华社体育部工作,说她是该部记者;她没演过某角色,说她演了;在某电视剧扮演的角色获提名奖,被说成是获奖……通篇充满了赞扬、钦敬之文笔,仅这几  相似文献   

5.
曹瑞林 《新闻记者》2001,(10):48-49
按照新闻侵权案件可以选择被告的有关司法解释 ,在新闻侵权案件中 ,作者 (非本媒体记者 )不一定是被告 ,作者是否被告 ,由原告决定。我认为这既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实体权利 ,又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诉讼权利 ,也与有关的法律规定相悖 ,值得讨论。原告为何只诉新闻单位去年以来 ,我代某报社打了两起新闻官司。这两起新闻官司都是由于刊登批评性报道引起的。一篇稿件的题目是《不能容忍老八路屡遭报复》 ,作者是某军分区的一位报道干事。另一篇引起纠纷的稿件题目是《殴打军属辱骂现役军人实在嚣张等待有关部门尽早处理给个说法》 ,作者是某报社…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需要人文关怀,科技新闻也不例外。将人文关怀融入科技新闻,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创新之路。2007年,《南方周末》将科学栏目从新闻版转移到文化版,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文化版由黑白版面过渡到彩色版面,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浓郁的人文关怀。那么《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是如何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的?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窥探新时期《南方周末》科技报道这一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以报道“新闻官司”作为一项经常性内容的本刊,最近也遇到了一次“新闻官司”的困扰。3月27日下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经过公开审理,当庭判决驳回原告顾建隆要求被告《新闻记者》杂志社及其特约记者沈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50元由原告负担。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节前后,首都几家地方报纸相继刊发一条同样内容的消息:《首宗内参官司,记者不讼而胜》。说的是,湖北第一起状告内参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经过8个月的审理,由武汉市中级法院作出一审裁决:驳回原告中国银行黄冈地区支行副行长熊艳煌的起诉,被告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和3名内参报道作者不讼而胜。这在记者纷纷被推上被告席,且又纷纷败诉的今天,实在是一桩令人欣慰之事。于是,《南方周末》、《法制文摘》等全国30多家报刊报道了此案,并发表评论,赞扬法律鼓励记者敢说真话、加强舆论监督。读者也许还记得,《新闻与成才》杂志去年第…  相似文献   

9.
新闻单位如何应对新闻官司?近几年来,我以诉讼代理人的身份,为《解放日报》打了七场新闻官司,没有一场败诉。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回顾已经结案的官司,也许有些经验和教训可供新闻界同仁借鉴。 一、只要报道基本符合客观事实,就应旗帜鲜明地支持记者,毫不妥协地对待诉讼。 《解放日报》第一次被推上被告席,缘于1989年12月29日发表的一篇批评报道《身为律师竟搞庭外交易》。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律师蒋某作为原告的代理之一,瞒着原告和有关律师,约见被告何某,要  相似文献   

10.
韩隽 《今传媒》2003,(3):49-50
2002年8月20日,陕西《华商报》独家报道了题为《家中看黄碟 民警上门查》的社会新闻稿件,稿件刊出后反响激烈,从8月下旬直至年底,有关此事件和后续事件报道,以及针对报道的各种质疑和评论在全国各类媒体上大量出现,主要报道这个事件的《华商报》记者江雪也因此获得了《南方周末》评选的  相似文献   

11.
张二伟 《新闻世界》2008,(12):109-111
本文选取《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教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四个指标对《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具体呈现《南方周末》在这次报道中的框架特色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2.
9月19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对360公司诉《每日经济新闻》名誉侵权一案一审宣判,判定《每日经济新闻》于去年所作的长篇报道《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文中语言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和尖锐攻击性,已明显超出新闻媒体从事正常批判性报道时应把握的限度,构成对360公司名誉权的侵害,判令被告删除涉案报道,公开道歉并赔偿原告损失150万元。  相似文献   

13.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法上的抗辩,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使自己免责或减轻责任的事实和理由。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客观存在的事实,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者不完全成立。抗辩属于程序法范畴,法律赋予被告抗辩权利,既体现了程序公正,也是为了保证判决、裁定的公平合理。被告的抗辩,否定了原告不合理的诉讼请求。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违法的新闻,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名誉权的行为。书面侮辱和诽谤是新闻侵害名誉权的主要行为方式。由于新闻侵害名誉权行…  相似文献   

14.
轻点鼠标,海量新闻报道便会跃然眼前,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谁能更胜一筹吸引读者眼球?无疑,那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以其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新闻事件背后那鲜为人知的故事,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它关注百姓民生,关注社会新象,在揭示事件本身的实质和意义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其在新闻领域里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其他新闻报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价值一: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提起深度报道,不得不说《南方周末》。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然而在严峻的形势下,《南方周末》这一平面媒体为什么能顶住压力,屹立不倒,依旧为读者所青睐?  相似文献   

15.
“勾推法”来源于一个民间典故。相传唐朝有位太守,很善于问案。他问案的方法奇特,先不问原告,也不问被告,而是先去问原告和被告周围的人,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再回过头来审问原告和被告本人。他的这种方法,后人称之为“勾推法”。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在采访时不为假象所掩,不为片面所惑,增强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把握和理解,采用了“太守问案”的“勾推法”。一般说来,在采访活动遇到下列情况时,大都采用此法:  相似文献   

16.
杨瑞丽  宋燕 《新闻世界》2011,(4):136-138
面对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应该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南方周末》一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自我反思,是有责任媒体的代表之一。本文以近期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为个案,从事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南方周末》的相关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探讨其就此类公共暴力事件报道的新闻框架。由此,本文提出此类事件中媒体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从责任意识出发对媒体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小娟  王强 《今传媒》2010,18(9):60-61
SARS事件对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了给今天的报纸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本文以《南方周末》为样本,运用周报的分析框架,通过大量新闻文本与报纸版面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研究《南方周末》在SARS事件期间的新闻报道特色,阐述其中的思维空间建构,认为其蕴涵着独特的新闻价值观与丰富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龙志  黄劭 《新闻世界》2010,(11):71-72
舆论引导,作为我们新闻事业的重中之重,无疑是各个新闻单位开展新闻工作的指针之一。《南方周末》作为国内擅长深度报道的典型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独辟蹊径的走出一条道路。那么,在国内舆论中颇有影响力的《南方周末》在舆论引导方面,究竟有哪些优点呢?本文将着重从报道手法和技巧方面,论述这些优点。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7日,入狱8年的原山西青少年报刊社记者高勤荣刑满释放.媒体很快给出了充满敬意和同情的高调报道来迎接这位"受难英雄".在网络上有评论者把高称为"反腐斗士","一个注定会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人""中国的脊梁"等.12月14日《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同时刊登了对高勤荣的专访(《南方周末》:一个记者牢狱8年;《南方都市报》:高勤荣专访:莫须有的罪我不认,我不过是说了句真话).再次掀起对于高勤荣事件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