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第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大众日报社记者于晓波、毕华德采写的《青岛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原载《大众日报》1998年3月30日)一稿,荣获消息二等奖。一篇非时政类新闻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是不多见的。那么,是什么使《青岛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魅力独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笔者曾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养的最高奖项。作为时代的记录和历史的写照,中国新闻奖自然要垂青那些反映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这一点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也体现得很充分。那么,是不是要想摘取中国新闻奖的桂冠就一定是题材决定一切呢?地方新闻媒体的记者怎样在中国新闻奖的激烈争夺中取胜呢?大众日报两位记者采写的《青岛14名下岗工竟得道路保法权》这条消息获得二等奖,就给予人们以明确的答复。[附原文]青岛改革环卫管理方式十四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本报青岛讯3月24日上午.随着青岛市教师之荣入室内一声出病防护扣或转户,离这*两…  相似文献   

3.
3月19日,《聊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则新闻《欧洲肉牛“疯”了鲁西黄牛“牛”了》。同日,《大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随后,《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将此稿分别转发或采用。发生在欠发达的山东聊城的这一新闻事件何以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聊城日报记者是在中国即将加入 WTO 的大背景下来看待欧洲发生的“疯牛病”这一现象,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中“发现”了  相似文献   

4.
马玉峰 《青年记者》2007,(12):42-42
大众日报的两个地方新闻版《济南新闻》和《青岛新闻》自创办以来,以其鲜明的特色受到广大读者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欢迎,其采编运作机制值得分析。 大众日报地方版目前总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一个主导,两个分支”,即:在记者部主导下的记者站采访队伍和编辑部编辑队伍。记者部代表报社对地方版的运作负总责,包括人员的管理,日常的协调,政治把关等。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16日,《大众日报改版宣言》称:“更好地贴近读,贴近市场,坚持江泽民同志为本报题词指明的‘永远与人民大众在一起’的方向,在全省舆论大合唱中担当好领唱角色,是历史和现实赋予《大众日报》的使命,也是改版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背景资料:2003年2月13日到2月28日,齐鲁晚报陆续推出了《民工进城实录》、《民工招聘会播报》、《民工专场招聘会反思》三组关注民工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2月24日、25日,与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的山东省首次“民工招聘会”,更是招来一片叫好声。招聘会上共有省内100多家企业前来招聘,提供岗位7000多个,吸引了1万多名进城民工参加,两天内近5000名民工找到了“饭碗”。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予以突出报道。其中,除齐鲁晚报之外,人民日报华东版、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生活日报等媒体都在头版头条做了突出处理。一家媒体策划的活动,众多同行媒体自发“追捧”,这在多少有点“同行相轻”的新闻圈里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7.
刘加增  张思凯 《青年记者》2000,(6):27-27,43
从6月30日吴宝书的《我当垃圾清运工》到10月14日王学文的《千里卖菜》见报,“记者亲历”这个栏目已经办了20期。人过18是成年,作为《大众日报》经济新闻版的一个新开栏目,到了她的20期,我们觉得应该对她的发展脉络作一下梳理,理清思路,并求教于大家。为经济报道另辟一方天当初经济新闻编辑室酝酿开设“记者亲历”栏目,本意是想通过这个栏目,开辟经济新闻报道的一个新领域,同时  相似文献   

8.
卢鹏 《青年记者》2007,(17):35-35
在日照,宣传部的人都知道,如果大众日报的孙巍站长在采访时兴奋地站起来,那这稿子有了;如果他是拍案而起,且打着手势发议论,那肯定是抓着好新闻了。孙巍是大众日报的资深记者,得过四次中国新闻奖,《艰难的冲浪》、《填写一份真实的报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相似文献   

9.
《乡村发现》是湖南卫视的一个品牌节目,也是湖南这个农业大省省级电视台中唯一的一个农村栏目,自1995年5月创办以来,它一直是湖南台最有观众缘、最受观众信任的名牌栏目之一。《乡村发现》曾连续五年获省政府新闻奖名栏目奖,它是湖南省惟一一个年年在全国拿金奖、捧金杯的专栏;主持人李兵也荣获过“范长江新闻奖”、“金话筒金奖”以及“观众青睐奖”、“农民信赖奖”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在科学界不胫而走,至今仍为一些科学家当作重要格言。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切科学家成功的“诀窍”。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同样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 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  相似文献   

11.
诞生于抗日烽火硝烟中的大众日报,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55年的岁月,她是我国最早的一张党报。书作者陈华鲁同志,用一个老报人的忠实眼光,以“史”写人以“史”记事,以翔实丰富的真人真事,以生动感人的真言真语,“话说”大众日报的成长史、发展史。匡亚明先生对此书高度评价说,“《大众日报史话》是大众日报的缩影,大事记是骨头,史话是肉,有骨头有肉……”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至今仍被一些科学家当作重要格言。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切科学家成功的“诀窍”。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同样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 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9年9月29日)一稿的成功,就是…  相似文献   

13.
南文 《青年记者》2005,(3):38-40
南方日报的改革.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本期《传媒骄子》介绍南方日报改革的领军人物——杨兴锋。成为“名编”、“名记”、多出好作品.是每一位编辑记的愿望。而要实现这个愿望.除了自己的努力.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因为一个媒体.一个新闻业务部门的业务研究能力、新闻策划能力以及部门的风气等等.都影响甚至决定着编辑记的眼界和追求。本期《新闻茶座》,与大众日报经济新闻采编中心的同志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时值”三八妇女节”.本刊“三八节特辑”特约三位女传媒人谈谈她们对职业.对人生的感悟.并祝愿新闻界所有女同胞节日快乐!  相似文献   

14.
劳璧 《青年记者》2007,(5):38-39
近三年来,《大众日报》周三《娱乐》版上由逄春阶同志主持的“小逄观星”专栏,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亮点。在版面上为一位编辑开设专栏,这在《大众日报》还属首创之举。三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举措。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07,(12):F0002-F0002
山东省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三贴近”出精品出人才经验交流会,于6月4日在青岛召开。大众日报,省电台,省电视台等省,市、大企业70余家媒体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是船头的了望,训练有素的记会从蛛丝马迹中“嗅”出新闻的味道来。《大众日报》9月20日一版刊发的消息《黄河兰考段生产堤决口》.就是作以高度敏感的新闻嗅觉抓住的好新闻。9月19日,作在一次会议上获知黄河兰考段生产堤9月18日决口的消息,马上意识到这件事虽然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少时有个梦:长大当警察,让坏人伏法,让百姓安享太平……。也许是命运的垂青:1986年我终于美梦成真。我工作之余,刻苦学习、笔耕不辍。特别是从事公安新闻宣传工作7年来,先后在《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人民公安》杂志、“大众日报》、《山东法制日报》、《青岛日报》等30多家中央、省、市报刊和电视台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200多篇,另外有新闻理论文章在《青年记者》等多家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2篇在“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1941年9月1日《大众日报》上发表的《转变新闻作风》一文,作者是当时新华社山东分社采编主任兼大众日报社通讯部部长郁永言同志。几个月后,郁永言和十多名采编人员,在山东沂南县大青山一带反日寇“梳篦拉网”式的大“扫荡”斗争中,持枪与日寇英勇血战,全部壮烈殉国,血染青山。 郁永言写的《转变新闻作风》一文约有2300字。他开门见山地提出:“新闻工作是宣传战的重武器”。  相似文献   

19.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原型是取自“南京路上好八连”在解放初期的一段战斗生活。当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解放军入城前夕,毛泽东主席就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南京路上好八连”正是保持与发扬我党光荣传统的一个典范。40年前,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战士,曾对“南京路上好八连”进行过多次采访。  相似文献   

20.
我参军10年,其中“爬格子”8年,从一名新闻写作爱好如今成为一名军校专职新闻干事。8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和《空军报》等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稿件600余篇,连续4年因新闻报道工作突出立功。回顾自己从事的报道工作的荆棘路,虽遇到过许多挫折和打击,但我每次都咬紧牙勇敢地去面对,欣然把挫折化为奋斗的力量,当成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