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1年1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的郑时龄,原籍为广东惠阳,196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78年从工作岗位上考回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他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  相似文献   

2.
《同济教育研究》2005,(1):91-92
正月十五元宵夜,乌云遮月朔风寒。这一天,对于同济人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同济人所敬爱的名誉校长李国豪院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华东医院,走完了他91年坎坷而伟大的人生。李校长的辞世,不仅是同济大学的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和科技界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李国豪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杰出教育家、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国家科委力学、建筑学科组组长.1958年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1977年"文革"结束以后,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他以无私无畏的勇气,迅速恢复了学校教学秩序.他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学生桃李满天下.他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同济大学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在国家重大课题的决策与咨询上,他亦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郑时龄     
1941年生,中科院院士,建筑学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1993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正在网页搜索栏输入"邹德慈"三个字,得到的结果几乎没有一篇有关个人经历的专访,而是一篇又一篇有关城市规划、城镇化发展的署名文章和访谈文章。作为一名工程院院士,邹德慈低调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将自己隐身于他的学术造诣背后,对于他本身,人们却知之甚少。201 3年深秋,带着对这位院士的好奇,我们第一次见到了他。邹德慈的健谈、幽默风趣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意外,从容、松弛的他让整个采访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如果从进入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6.
汪品先,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科 学院院士。1936年1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 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和教学,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他领导的课题小组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  相似文献   

7.
王效忠 《语文知识》2000,(10):65-66
句式杂糅例:有近80多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曾任教或毕业于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教育报》1997年6月5日第4版)析:一句话,不要同时用两种说法,更不要把两种说法硬套接在一起。把两种说法硬套接在一起,就成了句式杂糅的病句。该例便属这种情况。表达一个具  相似文献   

8.
在前往北京访谈童秉纲院士之前,就曾多次听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校区的同学们提起过他。因为童院士工作的办公室和研究生院生科院在同一栋楼,所以,对于这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院士,同学们都不陌生。纵使不是一个专业领域,在提及童院士时,同学们也总是充满着敬仰。"就是那个每天都来实验室的院士吧?"未了,生科院的同学还不忘补上一句:"他走路挺有特点,我们在办公室里几乎天天能听见他经过门前的脚步声。"话语之下。依稀可  相似文献   

9.
陈杰院士从人工智能与学科建设的角度,就人工智能发展缘起、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高校具体推进案例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他指出:当今的人工智能已经超出信息科学本身的研究边界,将赋能传统学科、加速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开放各学科的边界,衍生出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交叉学科知识创新发展,形成多学科深度交叉、协同发展的局面。他关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就高校纷纷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建议要结合人工智能的特点,针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加强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研究,强调人工智能学科对其他学科的赋能。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同济大学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给出了初步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他提出了"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教育理念,他着力改革清华大学的专业结构、创新教育模式,他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力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他就是我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老校长高景德教授。  相似文献   

11.
肖称萍 《职教论坛》2004,(7S):42-42
6月12日-13日,由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中科院院士贺贤土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浙江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李鲁到会并致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20余所院校、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杂志社的3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1999年4月14日,香港尖沙嘴码头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中国海洋地质学界科学家以及香港科技界知名人物云集一堂,欢迎以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在被  相似文献   

13.
钱伟长院士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三钱".从教60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在他培养的众多学生中,涌现出了郑哲敏、刘人怀、胡海昌、梁思礼等院士和叶开沅、钱源耀、陈至达教授等著名学者.他的教育思想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卓越贡献,其科学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校地合作,探索职业微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同济大学与浙江省就职业教育合作携手走出创新的一步。7月26日上午,同济大学、浙江省教育厅、嘉兴市人民政府三方就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合作办学在嘉兴市举行签约仪式;同日下午,同济大学、浙江省教育厅、湖州市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合作签约仪式在湖州市举行.并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湖州市建立“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训浙江基地”。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曾应邀在哈佛大学演讲,他向世人宣告: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998年6月,他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科教兴国要靠年轻英才不断涌现".要加快知识创新和知识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人才是民族复兴的主角.  相似文献   

16.
傅种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前辈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他自学成才,极富数学眼光与数学思想和教育事业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著名数学家段学复院士,著名数学家闵嗣鹤、熊全淹、魏庚人、赵慈庚、金保赤、张远达、袁兆鼎等均师从傅先生.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市场竞争·和谐社会--访教育家杨叔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第红 《高教探索》2006,(2):9-11,17
杨叔子先生系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他积极倡导在理工科大学中开展人教育。要求他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读《论语》《老子》,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人风暴”。作为院士,他有着深厚的人底蕴。在他身上,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融合。本刊记近日与他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精神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永远要面向工程实践——万钢校长访谈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万钢,同济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领域专家。1952年8月出生,1978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1979考入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1981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在数学力学系任教。1985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留学,1990以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1991年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在技术开发部负责计算机轿车虚拟开发工作期间,参与奥迪汽车公司独特的开发系统。1996年升任奥迪公司生产部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负责信息化制造技术和管理工作。他所领导的多项技术创新项目,为新一代奥迪A4车顺利投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黄瑞 《今日教育》2009,(10):9-9
宋振骐院士是中国采掘工程专业产生的第一位院士。三句不离本行,他充满深情地称采煤是“入地”的事业。对于当前煤矿生产安全不容乐观的形势,他直言,重视科学开采可以有效预防采矿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0.
<正>[专家简介]邹德慈(1934-),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西省余江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1991年获英国设菲尔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建设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