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适应教师学历向更高层次变化的趋势,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根本大计。近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构建城乡学校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的提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推动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与教师教育领域相比,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获取相对不足,这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需求不相适应,致使出现了新教师不能适应一线教学工作的种种困境,对此,笔者提出了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获取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两岸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因为体制不同在教师社会地位、教师职前培养、教师甄选程序、教师职后教育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又因为文化同源等原因存在下列共性因素: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教师在职进修终身化;创建网络化教师培训平台;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实施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两岸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今后要注意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合作培养综合型教师、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尽量减轻教师负担和设法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两岸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因为体制不同在教师社会地位、教师职前培养、教师甄选程序、教师职后教育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又因为文化同源等原因存在下列共性因素: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教师在职进修终身化;创建网络化教师培训平台;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实施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因此,两岸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今后要注意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合作培养综合型教师、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尽量减轻教师负担和设法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路云 《考试周刊》2009,(43):18-18
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和迫切。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在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而职前教师教育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契机。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体系的一个初始环节,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改进职前教师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契机.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体系的一个初始环节,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改进职前教师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从实验阶段走向全面实施阶段,高等师范院校也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应直面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大背景,力求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现代化、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教学方式的示范化,并在课程体系上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实现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基础教育实践的"三位一体",形成和谐发展的运行体系,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要从课程改革入手,通过课程模块的实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高校与中小学应建立合作共同体,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强化师范生的专业精神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许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综合性多科性大学,保留和优化教师教育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教师新建教育课程内容和模式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差距分析认为,必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机制,设立专门职能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心,统一职前专业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模式,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背景下职前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背景下,职前教师教育严重脱离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高校教师和师范生中存在着对新课改基本上不了解、不关心,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陈旧,师范生的科研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职前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等与新课改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从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原因着手,寻找改革措施,这样才能让职前教师教育更好地引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职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要加强师范性的标志性课程--教育类课程与新课程的对接,具体而言,就要在高师教育类课程的理念、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对接.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是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高师院校培养的准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为此,高师院校应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与联系,形成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以彰显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5.
广西师范大学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增加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类与学时,实行模块化、动态式的课程结构体系,由教师教育学院和各学院联合管理教育类课程。合理地处理教育类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的关系、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训练的关系,以及职前教师培养与职后教师培训的关系,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和整个教师教育工作的良性运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李晴 《地理教育》2004,(4):60-61
教师教育包含了教师的职前培养(即师范教育)和教师的职后培训(即教师在职培训)及研究生教育,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经常的终身教育.当前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层次、类型、规格的中学教师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适应初中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已进行了几年,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即将全面展开.要使教师培训富有成效,分析和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提高教师培训的水平和成效,促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追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要尽快掌握新课程的新理念。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而,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精通教育、钻研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时代的召唤。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行动方式,对教师职后培训在培训目标和价值取向上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教师职后培训无论在培训模式,还是在培训效果上都未能适应新课标下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在一体化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职前教师教育必须呼应职后的工作实践,了解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关注未来工作对象——儿童的发展特点,顺应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应设置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儿童发展与学习、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模块。一体化视野下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还必须深刻认识"师范教育"转型为"教师教育"的时代内涵,建立广泛的合作密切、互惠互利的教育科研与实践共同体,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0.
优化教师教育开发教学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教育又是使教师能够更快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分职前和职后两个部分或称两个阶段.职前教育主要通过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系统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实习完成.职后教育主要通过自学、在职进修等形式完成.两个阶段的教育各有特点,但在一些基本理念和目标上是一致的.面对课程改革的趋势,怎样优化教师教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