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一、整体把握———通顺关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初步理解往往都是点滴零散的,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灰雀很可爱;有的说:我知道灰雀不见了,是小男孩把它抓走了;还有的说:我知道列宁很喜欢灰雀……  相似文献   

2.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谁还记得《蜜蜂引路》的内容?这个故事是讲谁的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列宁很爱动脑筋,很喜欢观察,很聪明。今天我们再学一个关于列宁的故事。(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3.
《灰雀》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有两条表示人物情绪变化的线索:一条是列宁喜爱灰雀,灰雀不见后他焦虑、担心、惋惜,及至以后重见灰雀的欣喜;另一条线索是小男孩做了错事,见到列宁后他慌张,想说出真情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是一篇老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中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2.认字17个。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自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学生质疑:谁回祖国去?为什么要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回祖国去?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猜、问)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冲”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3.同桌互读。4.生字卡片测读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  相似文献   

6.
《镜泊湖奇观》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我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创新。一、故事引入上课前,我把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神话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美丽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继而提问:你们想知道有关镜泊湖的内容吗?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二、破题质疑抓住课题,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2.奇观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灰雀》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主要记叙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但更爱诚实的孩子.作者在具体描述时,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两条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线索: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在教学《灰雀》一文时,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有机地进行各种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体会文章的中心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直释“给予”,导入课文 1.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板书:给予)谁能来读准这个词?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2.今天我们要读的一个故事就是关于“给予”的。那么,到底是谁给予谁,给予了什么呢? (“给予”,是课文的文眼,从正音、释义入手,让学生学得扎实,理解到位。) 二、紧扣“给予”,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  相似文献   

9.
武荣 《黑河教育》2001,(6):27-28
师: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刻都离不开别人的关爱。记得一首歌中有这样一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的故事——《灰雀》。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一、动画激趣,导入课题多媒体播放动画(间隔播放)——狼走向小溪边和小羊在溪边喝水。师:(作惊讶状)咦?狼和小羊怎么走到一起来啦,奇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狼和小羊”的故事。(板书课题:狼和小羊)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音,读通顺语句。2.师:谁愿意把每一个自然段读读?其余同学重点听听生字的音是否读得准确。3.议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针对内容质疑,师生共定目标师:对这个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生提问,师帮助整理板书:狼找了哪些茬儿?为什么说狼是在故意找茬儿?结果怎…  相似文献   

11.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我这样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梗概。读后提出: (1)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物?都是谁?(两个人物,一位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 (2)课文中通过一件什么事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丢失一只灰雀) (小结:通过灰雀的丢失和再飞回来,反映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情)  相似文献   

12.
窦超 《河北教育》2002,(12):33-33
《灰雀》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回归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及小男孩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本文以“爱”这一情感主线贯穿全文,是一篇思想教育性很强的课文。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采用抓主线、创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读自悟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用多媒体映出画面:三只美丽的灰雀在枝头跳跃鸣叫,飞舞追逐,梳理羽毛,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自由与…  相似文献   

13.
屏幕上出现一条没有尾巴的小壁虎 ,学生观察。师问 :同学们认识这种小动物吗 ?生 :认识 ,叫小壁虎。生 :老师 ,这只小壁虎怎么没有尾巴呀 ?师 :你看得真仔细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 :《小壁虎借尾巴》。师 :问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我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生 :我想知道它向谁借尾巴 ?生 :我最想知道它借到尾巴了吗 ?评析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引导学生发出问题、大胆质疑 ,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老师的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师 :请同学们自…  相似文献   

14.
一、读题质疑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小动物过冬"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2.谁来把这个故事的题目读一读?3.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如有哪些小动物,它们什么时候开始过冬的,用什么方式过冬,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相似文献   

15.
〔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是本文揭示的道理。如何通过老人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故事来认识这一道理,就成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一教学片断以“找”为突破点,围绕老人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指点,终于“找”到骆驼展开。学生在愉快探索的氛围中攻下了这一难点,很有借鉴意义,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通过初读课文,学生理解了生字词并掌握了故事梗概)师:(指板书的课题)从课题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呀?生:(齐)找骆驼的故事(师用粉笔在“找”下加一着重号)。师:谁丢失了骆驼?生(齐):有个商人。师:…  相似文献   

16.
最近 ,听了一位老师的《灰雀》第 2课时的教学 ,觉得她的可取之处就是有目的的让学生多读书。《灰雀》一课计 1 3个小节 ,第1小节在上节课教学中已经完成 ,其余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 2至 1 0小节时 ,教者采取了四个层次的读。第一层次 ,让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把灰雀上哪儿去了的有关句子画下来 ,然后教者用投影打出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 ,再指名读 ,接着问 :“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答 :“小男孩本来不敢告诉列宁灰雀上哪儿去了 ,后来打算放回灰雀。”也有的学生说 :“灰雀被小男孩捉去了。”这一层的读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自己去吧》是“九义”教材第一册的课文 ,由两段句式相似的对话和两幅图画组成。第一段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第二段是小鹰要求妈妈带自己去山那边看看。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 ,就能成功 ,不能事事都依赖父母。根据要求 ,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一、读准课题 ,读悟质疑揭题后 ,读题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题眼“自己”及轻声的“吧”读准 ,让学生初步建立“读文先读题 ,读题悟题眼”的认识。读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想一想 ,读了课题后 ,你想知道什么 ?二、精读细读 ,螺旋提高1 .初读课文 ,读通课文 …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一课,知道了男孩列宁是诚实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学习《灰雀》,看看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列宁什么样的故事,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收获。(师播放影碟,生用心观看。)师:(出示画有三只美丽的灰雀的挂图)通过观看影碟和挂图,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我看到有两只灰雀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特别好看!生:通过刚才看碟片,我知道了灰雀像其他可爱的小鸟一样,可以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师:(出示小黑板)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小黑板上的练习要求:读句子,说说用上…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一课,知道了男孩列宁是诚实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学习《灰雀》,看看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列宁什么样的故事,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收获。[师播放影碟,生用心观看。]师:[出示画有三只美丽的灰雀的挂图]通过观看影碟和挂图,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我看到有两只灰雀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特别好看!生:通过刚才看碟片,我知道了灰雀像其它可爱的小鸟一样,可以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张《惹人喜爱。师:[出示小黑板]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小黑板上的练习要求:读句子,说说用…  相似文献   

20.
一、故事激趣,启发质疑。 1.齐读“卖”,用“卖”组词。师:有谁听说过卖空气吗? 2.齐读课题,师讲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 3.听了故事,你想知道些什么? 4.老师小结重点问题,用灯片1出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