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弃疾戎马半生,壮志难酬。其报国之志,平乱之心,多借助豪放词吟诵抒发。其实传统词风在他身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婉约、多情、细腻、幽思虽在他的词作中很少看到,但偶一为之,其工致、巧妙、细腻也毫不逊色,本文选了他的四首“风月”词加以分析,以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  相似文献   

2.
李洋 《文教资料》2012,(11):3-5
本文结合"词人之词"这一词学理论,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题材与主题:艳情与身世之感的渗入;二是词的体制:音乐性与文辞美兼修;三是价值和功能:言情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从"词人之词"角度重新审视晏几道这位"古之伤心人"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词人的创作心理、作品风格和审美效果,走进小山梦幻般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3.
自唐五代迄南宋之世,词的创作经历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其美感特质也经由开源、拓展与演进而最后形成三种不同类型。这些无不与治乱、盛衰、朝代更迭等世事变迁有关。后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体会与认知,以及历明而清三类词的美感特质逐渐下滑,都与世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弱德之美”是我国词学界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针对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纳兰词,品味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词在产生伊始,因其歌唱的多为美女和爱情,于是在风格、形式以及内容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特质,而在其发展演变中又逐渐呈现出诗词文赋相融合的现象,辛弃疾以其特殊的经历和不凡的才气,在词之诗化上,为词增添了诗之气势豪情又保留了词之精婉柔美之本色。  相似文献   

6.
“夜作”词是指创作于夜晚时刻,或者以夜晚为创作情境的词作,辛弃疾的“夜作”词多达80余首,且不乏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辛弃疾的“夜作”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上均有很高的价值。从内容上看,这些“夜作”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辛弃疾形象:他会抒发豪情壮志、思考进退出处,表达思归怀人之念,还会用笔记录温馨画面、调侃世间万物。从风格上看,这些“夜作”词涵盖了豪放、怪奇、理趣、婉约、诙谐、精致等多种风格,是“词备众体”的完美印证。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非凡成就,但在词学理论方面的材料却留之甚少,而辛词之创作确有其词学思想作为背后依据。辛弃疾的词体观念涉及风格论、功能论等多方面。就其功能论,围绕"经济之怀"与"陶写之具"开始研究,将其溯源与分类、研究承袭与新变、并探寻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康与之是两宋词坛上有特殊经历的词人,以康与之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为背景,全面分析康与之词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词所具有的特色,将有助于重新认识康与之其人其词。  相似文献   

9.
作为研究李后主词之“变”的基础 ,该文首先探讨了后主之前词坛的状况 ,其后 ,探讨了后主词之“变”的契机及表现。最后得出结论 :李后主词之“变”的本质 ,在于它将历代诗歌言志述怀的传统引入了词体 ,从而将词引上了歌咏人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康与之是两宋词坛上有特殊经历的词人,以康与之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为背景,全面分析康与之词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词所具有的特色,将有助于重新认识康与之其人其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秦观、黄庭坚在绍圣元年以后,词作的内容和风格都出现了转型。二人感伤苦闷与故作旷这的创作心态、含蓄典雅与疏宕奇崛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北宋中后期词人创作从“歌者之词”向“诗人之词”的转变,对南宋以来的词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歌辞之词"是叶嘉莹词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们大多是作者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然后交由歌女去演唱。这种词多写美女与爱情,一般不会抒发作者显意识层面的情志,但其中的优秀之作却容易引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尽管叶嘉莹详尽分析了歌辞之词独特风格的成因,但却没有对"歌辞之词"作出严格的属加种差式的定义,导致这一概念内涵模糊,外延不清。  相似文献   

14.
史达祖的《梅溪词》被姜夔称为"有李长吉之韵"。这一说法被历代词人广泛引述并表示肯定。"有李长吉之韵"是梅溪词在意味和风格上学习李贺的结果,并表现在"意在言外"和"警迈"两个方面。这种现象可以从梅溪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找到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兼类词在甲骨文中已存在,而且种类众多。本文主要通过对甲骨刻辞中的兼类词“在”的分析,来说明甲骨刻辞中兼类情况之丰富。  相似文献   

16.
清代浙派词以“雅正”为词学旨归。其内涵包括:倡醇雅——反对淫语艳词,力求雅洁清新,脱去亵秽;贬伉直——主张婉曲含蓄,认为词之正宗风雅蕴藉,排斥苏、辛一派的豪放词;标骚雅——提倡寄兴托意,借香草美人寄寓家国身世之感。厉鹗是浙派词中期的领袖和巨匠,对“雅正”说加以补充和深化。其词论独特之处首先是明确揭示“雅正”的标准是“格高韵胜”,其次是将寄托的主旨由家国之恨转为内里情志,此外就是对词体的尊崇。  相似文献   

17.
韦庄是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位名词人。他在创作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诗歌手法的承传与借鉴.使词从娱宾遣兴的歌辞向抒情言志的诗歌靠近。具体表现为:引入了诗歌中言情表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内容题材方面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风受其平易诗风的影响呈现出清秀疏淡的美学特征。这种“诗化”倾向出现在人词发展的早期阶段,既具有创新开拓的重要意义,也对宋代词人“以诗为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东坡范式”,最适宜作为苏轼词之词史定位的总结性词汇。同时,既然“豪放词”一语已不足以概括苏轼的词史定位,那么“婉约”“豪放”二分法也自然应被扬弃,而打破这一“二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二分法”这一极具简洁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更具学理性、更符合唐宋词实际的“新二分法”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的破旧立新之道。  相似文献   

19.
两宋咏物词是在“诗人之词”与“词人之词”的互相补充和推动下完成其发展历程的。王沂孙的词集中体现了这一发展的最终结果──巧构安排与寄托深远的完美结合。王沂孙以一颗纤细敏锐的词人之心感受到了时代和个人的悲剧,并用其沉郁之笔,唱出了两宋词坛辉煌而又短暂的余音绝响。  相似文献   

20.
说“词”     
通行的“词”实际上指两种词汇单位 :词位变体和词位。词位和词位变体处于词汇系统的不同层级上 ,前者是词汇基本单位 ,由词汇材料成分构成 ;后者由词位变体构成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词场 ;在词汇系统中 ,后者位于前者的上一结构层次。弄清“词”的所指 ,对词位理论、词汇系统理论、词类理论的建立健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