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运用与理论创新,本从它对历史唯物主义贡献的角度,试论其主要贡献有:(1)抓住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问题,不但将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而且突出了发展的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2)将历史唯物主义三大基本点(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化和最广大人民)有机地统一起来,将发展物质明和精神明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和衡量准绳,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3)将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化作为党政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落脚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4)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后党的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于生产力的学理研究,理论界习惯于沿用静态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其实,生产力作为特定的社会历史过程和理论研究对象,尤其需要从动态角度加以纵向分析,注重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的不同特点。在当代生产力结构中,“软资源”具有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研究急需转换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从注重“硬资源”转向注重“软资源”。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近代以来主要有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理论和缘起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整合重构,而这种重构在两种理论中是否存在统一的学理基础,这相关性的理论课题是过去人们较少关注的,本文在考察两种理论的来源与特点前提下,认为实际上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涵盖了“现代化”论题,这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分析时得到了涵指,在现实上,现代化不管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还是其他方式进行,都是不发达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过,在现实上,“人类解放”虽然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但“现代化”不等于“人类解放”,它不过是“人类解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罢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引入“市场经济”,就是从上述两种理论的这种相关性出发,对现实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的新结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关于生产力概念的界定,出现了严重的"泛化"现象,存在着背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问题。马克思以批判市民社会"物质利益"为起点,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即从实践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对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生产力概念,因此必须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  相似文献   

5.
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学习是当代多学科共同探索的前沿和热门话题,而且成为关心人类命运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们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由此推动着全球范围内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社会的时代潮流一本文从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两种解读入手,剖析了目前学习理论的成就与局限性,然后将学习研究的视野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从个体扩展到团队与社会,分别从教育哲学、管理科学、教育技术学、历史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的广阔视野,对人类学习活动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与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学习方式”范畴,提出“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认为“发展自身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并倡导创建一套能够从历史哲学的广阔视野来透视、解读和预测人类复杂学习活动及其矛盾运动的理论,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使我国当前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社会”是知识、信息取代实体性物质资料成为社会发展首要资源的社会,这个人类文明的伟大变迁提出了信息的本体论确证、数码与人和世界的关系、数字化空间的形而上学意义等哲学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受到挑战,知识创新成为“后工业生产力”,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若干变化;网络化使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增强,并提出了新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由两极对立到整体有机论,从中心到边缘是“非物质社会”的三大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7.
人们以往对马克思"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理解大多侧重于其开启的物质生产逻辑。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诸个体(Individuen)的存在,直接凸显的是诸个体的共在,即以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存在。作为诸个体间联动的社会关系模式,这种具有原初性质的共同活动方式先于生产关系而不能简单归结于生产关系。人类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历史。"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理论的揭明,对于澄清或构建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一是有助于澄清对唯物史观"经济决定论"的误解,凸显人们非经济的社会生活的内涵、地位与功能;二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之谜的解答",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正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真理;三是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提供理论"接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以理解为以人类美好生活为旨归的关于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哲学;四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形成合理有效的人类共同活动方式——包括诸民族、国家的共同活动方式和超越民族、国家的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而后者更具前瞻意义。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空间存在方式及它们的地域分布和配置关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根据生产力因素空间组合规律,实现经济区域内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生产要素空间组合的一般理论 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就是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是生产力的空间存在和发展形式。关于生产力布局理论,不仅国内,甚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对这一理论都进行过详细阐述,概括起来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个体学习和群体知识的建构彼此不是分离的,而是可以相互支持和供养。文章在知识建构和知识创造理论的基础上,从系统论和认知角度提出基于社会性软件的认知和社会系统共同发展模型,模型主要关注认知系统和社会系统间知识的相互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对社会标签和Wiki平台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二者都能引起认知冲突,借助社会性软件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同化或顺应来平衡冲突,个体和集体知识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生产力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一统天下,后现代生产力是以自然生产力的优先发展、充分发展、重点发展为核心,以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生产力。生态文明作为破解生态危机的时代选择,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革命,与后现代生产力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各国明的多样性也是人类明进步的动力。这一系统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使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获得了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后马克思主义通过指认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断裂",解构文本,否定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否定历史必然性肯定偶然性,消解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但它又在区分"中心主义"与"中心"、运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与历史主义观点透视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中,提供了认识社会发展动力的新视角并肯定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视域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其体育活动参与动机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集体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部分女大学生做了体型满意度、对肥胖的认知度、减肥方式的相关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运动减肥方式不当、对肥胖的标准认识不足、采用的减肥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并对其存在的误区提出可操作的发展对策,为女大学生科学减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教育价值观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一种导向作用。面对我国传统教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某些错位和现代教育需求与改革发展的压力,现代社会对教育本质回归的需求日益强烈。“三生教育”顺应了这一需求,它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举起引导社会教育价值观念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变迁的旗帜,是现代社会教育价值观念变迁的助推器。因此,“三生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展综合性人文教育的实践尝试,应走出校园,扩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人们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片面地理解为总体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忽略了个体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片面的理解不仅误导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解,而且误导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使人们对个体生产力、个性、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解不全面、深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经遭受挫折的理论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农嫁女”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转型、土地价值的发现、妇女维权意识的觉醒产生了以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为核心的所谓“农嫁女”权益问题。而其焦点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之争暴露出的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相对滞后的矛盾。由于各种体制性障碍的存在,使其解决成为政府部门棘手的难题。现有经验表明,从立法、行政、司法入手,并以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相配套,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般观点,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社会形态,应最有条件首先实现社会制度的突破。事实上,历次社会交替往往都是首先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只有那些已经具备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条件的经济相对落后国家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交替,其中基本的首要的条件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形态的变更首先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这是人类社会交替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人的发展与实现程度为坐标,生产力的发展呈现为异化生产力和自主生产力两种历史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所追求的,不是生产力的无原则的发展,而是生产力由异化形态向自主形态的转化。由于马克思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价值坐标上已经开始收缩生产力拜物教思想,而国内的经济学“主流”们却食洋不化,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因此,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当代形态,即科学发展观,走出生产力拜物教思想的禁锢,跨越资本经济的“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概念的比较分析,指出在研究方法上不能撇开生产关系单纯地研究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后者是对前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抽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