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易元香 《体育世界》2007,(12):27-28
本文以国内外近几年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为大背景,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学校体育改革在指导思想和新概念、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等3个方面的改革状况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梳理了基本观点。了解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学校体育改革现状的认知状况。结果表明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改革的认知并不理想。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社会动因、中国体育发展自身的要求以及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发展的目标驱动三个角度,分别论述和分析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发展的方向,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冯霞  尹博 《体育学刊》2004,11(4):4-6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其文化价值、教育内容和素材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背景下,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不可回避奥林匹克运动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中国学校体育应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校体育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浅析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学校健康教育学课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学校健康教育学》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探讨,结合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特点,浅析了学校健康教育学对培养新型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从而有利于未来的体育教师在今后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及改革的切入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受体育观念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呆板和人们对学校体育传统的偏见等方面的影响,已日益暴露出与当今教育与当今教育改革浪潮不符的诸多弊端。改革势在必行,中简要列举并分析了当今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指出学校体育改革的必要性,对改革切入点提出了五点浅见,并讨论了当今产体育改革的艰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争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日本等国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门刚刚开始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模式,师资力量缺乏,价值认识不足。建议转变观念.提高健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优化师资队伍,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不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是高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关键是如何使这些新要求变为现实。从而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高我国人才的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就在于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施“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相似文献   

8.
体育专业教育是以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学人才为目的,它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新世纪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宽口径、高素质、能力强、适应广的新世纪中、小学体育师资,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着重点。  相似文献   

9.
新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计划的出台对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社会体育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阐述了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的必要性,并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可行性,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交流学校体育科研成果,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研究决定于 2001年 12月在北京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科学大会的主题是“体育与健康”。科学大会由学校体育研究会具体承办。   本届科学大会的征文对象是: 面向广大科研人员,教育、体育、卫生专业理论工作者,学校体育管理人员,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医等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者。   本届科学大会的征文范围是:   凡属学校体育 (含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 )领域的科研论文,并…  相似文献   

11.
赵娇艳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42-142,144
2017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提出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从而将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推向新的阶段。本文将基于目前世界范围内发展较好的SPARK课程模式,利用文献资料法来分析如何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融合到体育课程当中,从而推动体育课程改革走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论从战略上认识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再提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建议与方案。本文的“建议”与“方案”,它不仅仅是体育课的局部改革,而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从观念到实践,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系列突破性的整体改革;它是在有条件的地区,从实际出发自编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到实施学生体育健身方案、对学校体育的全面考核与评估,走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道路的一项战略性转变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其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学校教育改革状况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走向进行预测,认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将得到广泛的认同;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将更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学校体育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将更加科学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将更注重区域化、本土化和特色化。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10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期待。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从目标到内容再到组织形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全面且不够具体,新的教学方式有所引入但对实质把握不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泛杂和教学组织出现混乱现象。期待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有深入、全面、具体的解读,在提高认识和强化管理、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绝对的二元对立,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教学策略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产生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根源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失调,在素质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我国还需要在教师培训工作、师范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做调整。消除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上认知失调的有效办法是从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传统的课程观和新的课程观等方面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体育教学已从传统、封闭、单一的教育向开放、多元、综合化的教育转变,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都在进行反思与重建。目前,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比,仍显脱节与滞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以及逻辑推理法,对我国目前改革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进而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系列对策,旨在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高校体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探索新思路,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了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成本的现状,认为当前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是以政府为主的强制性改革,具有渐进性,其体制改革的摩擦成本增加、寻租成本增加;提出了强制性体制改革下减少改革成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应树立的几种理念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归纳并阐明了我国体育教育在21世纪改革中应树立的几种理念,旨为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成熟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改革之后,认为影响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根本因素在于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实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整体性。并且,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角度进行分析,所采取的应试教育教学,导致了教学资源出现了配置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教学模式和改革的关系,如何才能将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是根本性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强化教学内容并且正确分析国内外学校的体育院校的整体教育思想,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将体育精神整整的融入到教学当中,实现高效体育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