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修正、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演变进行梳理,对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和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进行比较,提出修正、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建议:“学校体育学”应成为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处理好学校体育理论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学校体育目标要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一致;基于课程改革学校体育理论应作全方位改革;先进理念的推行要有具体方法的支撑;及时吸收理论新成果,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尊重前人的成果,理论创新要有根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育理论西方化”、“反对前苏联教育理论”,“两个主义之争”、“两个中心之争”等一系列问题的剖析,认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主义”无关。指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直面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走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成效。通过剖析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状况,得出以下课程衔接的问题:“泛化”倾向导致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脱节;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的衔接问题;“应试教育”导致的课程衔接失范。根据体育课程衔接的原则,提出从深化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和明确师资队伍培养方向3个方面入手,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结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通过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阐明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谭红 《体育学刊》2007,14(4):61-63
新课程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学校体育课程通过人化的回归,在更高文化层次上发展,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更应关注学生“多向度”的发展,唤醒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谭红 《体育学刊》2007,14(4):61-63
新课程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学校体育课程通过人化的回归,在更高文化层次上发展,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更应关注学生“多向度”的发展,唤醒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校体育》2020,(8):13-15
<正>体育课程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体育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其在整体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将给广大体育教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及时转变观念,而且要把握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与专项水平要随之提升,否则,就难以抓住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新机遇,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新环境,难以跟上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8.
以深化体教融合政策颁布为契机,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地梳理了过往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现实困境,同时总结了新时代信息技术、全球化、顶层设计等方面新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促进学校体育实践发展、提高学生体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目前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存在运动风险法治管理机制缺失、实践发展得不到保障;课程设置零碎化、重复化,“育人逻辑”彰显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优化,“育人能力”有待加强;校园竞赛体系不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缺失等现实困境。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学校体育实践发展问题,顶层设计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民众“体育无用论”观念的逐步转变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内驱力;信息技术变革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学校体育面向未来发展应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育人逻辑与甄别逻辑的对立统一和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的深度接轨的应然逻辑。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学校各项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同行、共同促进的抓手之一。身心健康素质的培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该文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基于“课程思政”对体育课堂教学意义,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通过该研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更是将发展的方向和目光投入到了学校之中,但是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其设置理念等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导致部分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的发展受到了阻滞。体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学校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承担起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以及加强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的责任。因而当前对于学校中体育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理论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改革实践方案,最终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从战略上认识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再提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建议与方案。本文的“建议”与“方案”,它不仅仅是体育课的局部改革,而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从观念到实践,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系列突破性的整体改革;它是在有条件的地区,从实际出发自编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到实施学生体育健身方案、对学校体育的全面考核与评估,走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道路的一项战略性转变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研究,其动因来自于调动学校和体育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和重塑体育教学研究的机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学校是课程研究的基地,体育教师是课程研究的主体。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身心健康教育,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课程研究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对构成素质教育的五大块(即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健康素质、审美艺术素质、 劳动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探讨与研究,使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中学体育教学更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是关键。没有合格的教师,学制、课程改革都是枉然。“健康教育化”是近来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行倾向。该倾向实质上是对“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一种形而上学的诠释,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引入当代西方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先生的运动教育模式,其中的运动参与目标多元化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模式。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学体育课考核评价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考核如何能够科学地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许多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因为它关涉到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体育素质的真正提高。文章针对当前中学体育课考核与评价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根据体育考核评价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体育课考核评价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健 《体育学刊》2005,12(2):82-85
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本质及其体育思想的内涵,论述了学校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指出当代学校体育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树立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建立与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相一致的学校体育目标,更好地促进我国当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中小学实际出发,确立培养体育健康教育师资的目标;拓宽专业口径,建立培养体育健康教育师资的课程体系,以及高师培养体育健康教育师资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的体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认为现阶段体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基础教育(中小学)《体育与保健》课程与教材的特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执行过程的阻滞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执行过程中的阻滞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学校体育政策是一个过程,各个过程环节间相辅相依、环环相扣,任一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其它环节出现问题。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阻滞现象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政策问题认定的疏漏、政策制定中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以及政策评估体系不健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相关的若干争议、热点予以辨析,审视其深层、结构性问题,厘清有关认识和理论,并就“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介入的困境及再定位进行探讨,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的决策和推行、“双减”政策在体育相关方面的落实及体教融合提供理论资源。认为:(1)体育“应试教育”及其改革取向指向地位考试、素质素养教育、体育锻炼及“良性负担”“对冲”说,均存在认识误区或偏差。其中,体育中高考改革难以促成“减负”,这也提示特定“体育锻炼”效应介入“双减”面临理论困境。(2)体育中高考改革的调适和定位应置于当下社会-价值视域及“双减”背景之下:其一,体育中高考改革应谨防在某种舆论压力与“既定目标”下的推行,谨防非必需或极限-竞技化的运动能力作为教育及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谨防改革的有限效应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僭越和碾压;其二,在“双减”背景下对体育中考改革予以定位,需谨防体育在中考改革压力下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以及谨防“双减”背景与体育中考导向下学校体育的矮化和生物化。提出:“双减”或“减负”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超越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和限制,体现学校体育的实质和育人价值,这也是对“体教融合”及“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切合和呼应;应防止在体育中高考与“双减”或不当“减负”观双重作用下催生和助长学校体育“生物体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