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言美》第115期《“反思”浅议》一文,对目前词语使用上“以赶时髦、求新异为快事”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作者引经据典,指出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的“反思”一词的实际涵义同其本义“大相径庭”,因此认为反思是被“滥用”了,“使用一个已有确定含义的词,却不问其本来旨义,而且具有渊博学识的哲学家、理论家、评论家们负有指明其本来含义的责任,但亦未见诸书报,甚至有些人也在使用,这就少了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文风。”我以为,这篇文章触及了新词新义的产生和规范问题,作者注意探究词义本源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据此就断言“反思”被“滥用”,又显得说理不足。“反思”的新涵义,实际上属于词汇字上常见的词义扩大引起的。如何看待这种语言现象,还得从该词词义的发展演变说起。  相似文献   

2.
(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文言文实词的重点。①把握字词的古今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言词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变情况有: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词义转移(如“涕”,古指眼泪,现在指鼻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的中国古代治安史的研究现状,本文从“治安”的词源、词义进行考证论述,总结出“治安”的基本含义,分析界定了古代治安的概念,进而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治安遇到的理论问题: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主体客体、划分阶段,并对其总结研究、陈述己见。  相似文献   

4.
议“相”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常常出现“相”这个字(音Xiāng,起指代作用的副词)。对于这个普通的“相”字,它的含义和词义演变,我们发现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现先将几种说法略述如下。一、中华书局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笼统注释的:交相也,《易咸》彖曰:“二气感应以相与”,按凡彼此交接皆曰相。这一注释的基本观点是:“相”纯为“彼此交接”,全是起互指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来有“医、道同源”、“医、道合一”的说法。我们知道,医学是解除人的疾病,维护人的健康的学问。“道”,我们暂且说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关注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信仰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君子”一词,在古代典籍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且词义丰赡多变,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但要明其源流,还得以“君”与“子”人手。“君”,会意字,从尹,是手持杖的形象;从口,表示发号施令。据此,“君”是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统  相似文献   

7.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不少文言成分。就拿我们日常所用的成语来说,古代汉语的词义及语法特点在成语中都有所体现,结合成语,学习古代汉语,乃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古今词义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即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许多古代单音词的词义到了现代,只成为双音词的一个词素了。如古代“顾”的“回头看”义只保存在现代双音词“回顾”  相似文献   

8.
先民赋予了“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可以组成很多成语,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一”字的丰富含义和用法,同时“一”的意义有所不同,读音也不完全一样,而“一”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用法.因为“一”的词义丰富多变,用法灵活,我们只有全面掌握它,才能准确理解“一”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才能把握“一”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语言根植于社会自然环境 ,中国和英国不同的地理环境给各自的文化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产生了英汉词义的国俗差异 ,特别有趣的是 ,像东西风 ,相同的词语可有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词语可有相同的含义。一、东风的不同含义中文的“东风”虽在英语中能找到“eastwind”这个对应词 ,但两者含义是不同的。中国西部高山 ,东临大海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 ,故素有“西风凛冽”与“东风送暖”之辞。中国的东风是从东部海面吹来的和煦的、凉爽的风 ,在中国人眼里东风象征着温暖、春天和生命。它是严冬过后春天的向导 ,使草木萌芽 ,万物复苏。难怪有许多…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词句教学方法谈山西/张耀中一、用古今对比的方法搞清文言词的含义。读懂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就是要积累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句。对文言实词可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实词来对照解释,如,古代的“薪”,现在叫“柴禾”。特别是词义有了改变的,更要加以对照。如古代的...  相似文献   

11.
古代希腊是历史之乡,“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就诞生在这里。在古希腊,“历史”一词起源于动词historein,意为事件证据的蒐集以及知识与真理的搜求等,并不是指故事的讲述。后因词义的演变,才有了讲述故事之类的意思。而今,“历史”一词有三种含义:其一,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和  相似文献   

12.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有继承稳固的一面,又有发展变化的一面。例如天、地、人、手、牛、马等,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使用着、意义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有许多词,古代用它,现存也用它,意义却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后来成了河流的泛称。二是词义缩小,如“瓦”,古义是“土器已烧之名”,现在则专指砖瓦的瓦了。三是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却指鼻涕了。  相似文献   

13.
人文,一般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素质则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和素养。人文素质综合二者概念就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既包括了文化知识,也包含了对人的道德方面的含义。在中国古代,人们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大学》中就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提高道德思想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净化个人灵魂,从而达到教化百姓,使人的思想进入真善美的境界。这是一种大的人文思想范…  相似文献   

14.
一、综述 近年,对于究竟什么是我国古籍,其时限界定如何处分,议论颇多。然而,最具代表性的说法不外五种: 一则,“古典装订形式说”。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古代书籍,通常简称古籍,主要是指出书写或印刷子1511年以前,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实词数量较多,古今概念不一,而又歧义纷出,稍有疏忽,就会产生曲解或误解。 1.一词多义。本义是多义词的“源”,而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都是由“源”派生出来的,因此,复习多义词要在掌握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它的特定含义,切忌生搬硬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无论是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还是名称说法发生变化,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形同义异。因此对古今异义词要把握往规律,更多的则需要去理解、去记忆,望文生义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多数初中生朋友对成语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解词义及用词造句上。其实作为一种记录古代生活、反映历史发展文化的小小四字成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语中有宗教政事,有战争智慧,有名人趣事,有风物俗情,有人生哲理,有山川景色。学习成语时,尽可以纵横挖掘、探求它蕴含的文化奥妙。下面以几组成语为例,探究它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婚恋俗情及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命运。第一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门当户对”反映出古代男婚女嫁讲究的是门户相当,朱门与朱门联姻,…  相似文献   

17.
方位与尊卑     
方位词,本来只是用来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如“东、南、西、北、左、右”等,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些词不仅可以用来表方向或位置,而且还赋予了一种特殊含义,即表示尊卑次序。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北上南下我国古代帝王和臣子在殿堂上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讲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时,有学生问:“这里说《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而‘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节又说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是《汜胜之书》,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很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这一说法,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被看重,譬如:九霄、九州、九重天、九九归一、九九八十一难,好像凡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主要就是“数术”,其中“三”和“七”是神秘色彩最浓厚的两个数字,它们在中国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卜筮以及世俗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所以,它们与其乘积组成的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