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于平淡     
能够欣赏“淡”是一种成熟。“大鱼”、“大肉”、“烈酒”、“浓咖啡”固然是一时之享受,但其馥郁的香气、强烈的刺激不会持久,你也很难持久消受,倒是粗衣素食、清茶淡饮可与人长伴,因淡远而幽长。  相似文献   

2.
甘于平淡     
能够欣赏“淡”是一种成熟。“大鱼”、“大肉”、“烈酒”、“浓咖啡”固然是一时之享受,但其馥郁的香气、强烈的刺激不会持久,你也很难持久消受,倒是粗衣素食、清茶淡饮可与人长伴,因淡远而幽长。青春的躁动、绮丽的梦想就像美酒咖啡,瞬间即可远去,享受“淡”之味、欣赏“淡”之美所需的时限应是一生。天地悠悠,岁月无痕。转瞬间,我已在讲台上度过了十多个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如烟,身后只留下串串足印,曲曲折折,深深浅浅。昔日的勃勃雄心、炽热的激情、任性的狂躁,而今已荡然无存。一个中学教师,拥有的是平凡的职业、平凡的经历、平凡的人…  相似文献   

3.
“淡”是宋诗较为普遍的审美风貌。宋诗之“淡”是“寄至味于淡泊”、“发纤秾于简古”的超越的美。“淡”的发生与宋代士人之“禅心”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地联系。文章试就宋诗“淡”的外在形式,以及“淡”中表现出的纤秾——佛禅思想和人生境界做些具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甘于平淡     
王强  邱秀学 《河北教育》2005,(11):44-45
能够欣赏"淡"是一种成熟. "大鱼""大肉""烈酒"、"浓咖啡"固然是一时之享受,但其馥郁的香气、强烈的刺激不会持久、你也很难持久消受.倒是粗衣素食、清茶淡饮可与之终生相伴.亦可修身养性,羽化而登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古典诗歌的“平淡”之美.却还领略不深。诗之平淡,是指把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平淡,比之色,则若素绢,淡而雅;比之味,则若茶茗,淡而香;比之酒,则味永而醉人。至醇至厚而成至淡,平淡的诗语以癯实腴.是美的极高境界,正是“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  相似文献   

6.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文言文”学习,如果没有兴趣,或者兴趣不持久,肯定是学不好的。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持久兴趣,是攻克文言文学习难关的一个前提条件。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8.
    
喜欢“淡”,我把它当成睡意蒙咙时淡淡的梦做成的薄薄羽翼,借以飞向淡云那一端的天堂。“朋友之交淡如水”,唯有淡才  相似文献   

9.
魏晋至宋,中国诗歌思想经历了从“味”到“淡”、从“淡”到“味”的发展过程。两个“味”字,字面相同,实质却不同。第一个“味”为“浅表之味”,第二个“味”为“味外之味”,“无味之至味”。这与当时世风及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审美意境,一种审美风格,冲淡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绘画“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琴曲“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淡则“佳”,淡则“传”,淡则“有味”;冲淡美被看作是艺术创作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历代艺术家的倾心追求的理想目标。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冲淡美更是受到空前的推重,  相似文献   

12.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古典诗歌的“平淡”之美,却还领略不深。诗之平淡,是指把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平淡,比之色,则若素绢,淡而雅;比之味,则若茶茗,淡而香;比之酒,则味永而醉人。至醇至厚而成至淡,平淡的诗语似癯实腴,是美的极高境界,正是“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诗之平淡不是平庸,而是淡而有味。陶渊明一生“抱朴含真”,在他的诗中,未曾沾染礼法与智巧,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华丽的辞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古典诗歌的“平淡”之美,却还领略不深。诗之平淡,是指把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平淡,比之色,则若素绢,淡而雅;比之味,则若茶茗,淡而香;比之酒,则味永而醉人。至醇至厚而成至淡,平淡的诗语以癯实腴,是美的极高境界,正是“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诗之平淡不是平庸,而是淡而有味。陶渊明一生“抱朴含真”,在他的诗中,未曾沾染礼法与智巧,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华丽的辞藻,其诗是一种本色的朴素平淡之美。如“蔼蔼堂前树,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几句…  相似文献   

15.
刘九伟 《天中学刊》2003,18(4):100-102
自韩非将儒学分为八派之后,后人对八派中的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的研究比较持久、全面、深入,而对其他各派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对“漆雕氏之儒”,至今尚无专文研究。“漆雕氏之儒”作为儒学之一派,对其人员组成、见解和主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予以探讨,当补历史之缺失,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在中国古代化中素来具有突出的地位。先秦已有“仁乐山,智乐水”之说,孔子曾“观于东流之水”,发出了“逝如斯乎”之叹。水在中国学艺术中的地位也同样显赫,“高山流水”的故事成为千古美淡;《庄子》“秋水”篇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而《诗经》之淇水、溱洧,楚国之潇湘、沅水等等,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激发着古人情爱的浩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千里兮伤春心”,水的意象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  相似文献   

17.
“淡”是中国古典关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最早是由老子提出来的。在历史的发展中,经过历代文人的追求和探索,丰富了“淡”的内涵,使“淡”超越了它的本义,升华为表现一种审关精神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
“为而不有”不仅是梁启超的人生观,也是其核心的教育思想之一。“为”以“情感”与“趣味”为动力,具有自然、适性之特点,同时又廓然大公、自由无碍,因而能超越困扰众人的疑惑、忧惧,深广持久,永不厌倦。“为而不有”思想、“情感”“趣味”观与儒家心学、西方唯意志论以及柏格森为代表之生命哲学的启发和滋养均有极大关系,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关注点由所有之目的,转为获得圆满人生的方式;二是动能由外在规范的约束力转变为内在、自发之动力;三是执着于理性转变为注重生命之体验。教育家需要倾注情感,具有趣味性,而艺术是诱发情感与趣味的法宝。  相似文献   

19.
新华女诗人淡莹几十年的诗歌创作中渗透着“爱”、“诗性”、“时间之伤”的基本主题。本文对之进行细致探讨并从中得出生命的启悟。  相似文献   

20.
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文章就此评语,从二人的情感、身世及词之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