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好编辑应该“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来:应该有知识、有操守、有热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编辑的“无”又指什么呢?还是听听王蒙的说法吧: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  相似文献   

2.
有无之间     
《中国编辑》2004,(2):6-8
本文是《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作家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一书的序。书的作者是多年主编《读书》杂志的沈昌文先生。书的内容是当年《读书》杂志每期必有的编后交代,先叫《编后絮语》,后叫《阁楼人语》。沈昌文先生总结他的编辑经验有“无能,无为,无我”之说。王蒙先生这篇文章的题目《有无之间》,与沈昌文先生的“三无”之说显然有关。我们很喜欢王蒙先生的这篇文章。这不仅因为王蒙先生是声望很高的作家,不仅因为这篇文章阐述的是编辑之道,而且讲得很深刻,还因为这篇文章的视野、角度、思路、用语,都跟我们出版界同人的习惯不大一样。因此,这篇文章会吸引我们的读者,并且有利于激活出版界同人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我们感谢王蒙先生答应本刊转载这篇文章。今年2月2日,应我们之请,王蒙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段话,在此一并献给读者: 老沈编《读书》时,动辄给刊物写个后记,叫做“阁楼人语”。阁楼云云,有点自动靠边的谦虚,有点减轻责任的躲闪,也有点说几句话而已的酸溜溜的潇洒。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小河最喧闹。(高尔斯华绥)一切决定于时间、地点、条件(斯大林);他这样编刊物容易编好,也容易处好各种关系,显得比较成熟,有利于一要生存,二  相似文献   

3.
《读书》编辑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往事,而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角度,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思考,并不亚于它的思想文化价值。下面撷取三个命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5.
中共广东省宣传部、广东省委文化厅于1997年9月发出了<关于开展"百书育英才"读书活动的通知>,并先后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刊登了弘扬时代主旋律,表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选读物200部的书目.这一读书活动,得到了南山区委的迅速响应,区委宣传部于1997年10月向区属有关单位发出<关于开展"百书育英才"活动>的通知,并亲自担任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具体活动的实施由南山图书馆承办,南山报社协办.11月3日,<南山报>在头版刊登<南山区"百书育英才"活动倡议书>及<关于开展"百书育英才"活动征文的通知>,一份详尽的"百书育英才"活动计划书亦在南山图书馆出台,南山区"百书育英才"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书话的写作日盛一日,许多名家多有书话之作,报章杂志也时见书话的发表,其单独成书者也为数不少.前两年,写书话的名家姜德明先生更搜罗了名家书话十六种成<现代书话丛书>两辑,对爱读书话的我来说确是带来了一种极大的喜悦.  相似文献   

7.
还原历史     
1997年的确有些特别,就连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也比往年多了一层历史烟云.在文化圈里口碑颇佳的几家传媒: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华读书报>、<读书>、<随笔>、<书与人>、<新华文摘>等,都在争相说道两件半古不古的"古董"--半个世纪前留下的两本日记.  相似文献   

8.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8,27(3):89-91
读书有很多惬意的时候,比如清茶一杯,柔灯一盏,比如花前月下,看史观人,又比如因书结缘,以书会友……大抵读书之乐,并不仅仅在于"读"这一动作,而有许多书里书外的人缘书情,于是也就有了"书文化"之说.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与<开卷>杂志执行主编董宁文共同主编的"开卷读书文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正是高张"书文化"之帜,为今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策划问世的一套好书.  相似文献   

9.
被遗忘的书     
<德国古典短篇小说选> 歌德、席勒等著,刘德中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2月版, 印13000册.定价1.20元. 我十六七岁时,正值"文革"前期,很爱读书,但书太难找了,结果是碰到什么书读什么书.书来得偶然,当然读得也毫无计划.现在想来,凡是那时碰到的书,都可说与我有点"缘分".<德国古典短篇小说选>就是其中的一本.书中的10篇作品,均作于19世纪,有6篇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 C. 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  相似文献   

11.
<车文明>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课)<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五章媒体的观点中的一篇外国评论文章.文章选自<百年新闻经典>,原载于日本<朝日新闻>的名专栏<天声人语>.文中写道:"在东名高速公路静岗县沼津至御殿场之间,星期天清晨5点左右,有人发现一个3岁的小女孩.  相似文献   

12.
这里的"闲话",指的是<开卷闲话续编>这本书.先说"开卷".曾经是六朝故都的金陵南京,不仅是春风胜游之处,从来也是书香馥郁之地.如今但凡喜爱读点好书的文化人几乎都知道,南京有座气度不凡的凤凰台饭店.之所以说它"气度不凡",是因为这家饭店创办了一份名为<开卷>的读书杂志,免费赠给来店的客人和海内外的一些书爱者与文化人.  相似文献   

13.
在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湖北省某农村一个破落知识分子家里还保存着一个书柜,书柜里保存着残缺不全的一些古典书籍,有<大学>、<中庸>等教科书,有<三国演义>、<镜花缘>等小说.一个对人生尚处混沌状态的少年视这个书柜为珍宝,每日盘点着.他刚刚在私塾里受过启蒙教育,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学而>(<论语上>),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籍对于他是多么困难.他以逢人"问字"为途径,硬啃着那些骨头,毕竟所得不多.但是"求书若渴"这条根却埋在他的心底.后来,村里一直流传着这个少年"问字"的故事,成为乡下的一种美谈,也成为教育青少年爱书、读书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存目有山东栖霞人林仲懿的<离骚中正>一书,是督察院副都御史黄登贤进呈四库馆的.黄登贤与他的父亲黄叔琳都作过山东学政,估计是他们在山东做官时得到该书的.查<四库采进书目>,山东巡抚第二次进呈书目有"<离骚中正>一本、<南华本义>二本",可见当时除黄登贤外山东巡抚也进呈了林仲懿的两部著作.不过其他各省,尤其是献书较多的江、浙两省的进呈书目都没有这部书.估计林仲懿的著作在他的家乡山东以外很少流传,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后的两百多年间,<离骚中正>、<南华本义>就更鲜为人知了.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出版以前,引用过<离骚中正>的大约只有游国恩先生的<离骚纂义>.  相似文献   

15.
我到南京以后买的第一本书,大概就是黄裳先生的<金陵五记>,在他那别具风味的笔下,南京愈显出其与众不同之处.书中有两篇关于南京书文化的文章,即<关于"泽存书库">和<访"盋山精舍">,引起了我访游南京书文化遗迹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文化中国"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西雅图等几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宣传活动.介绍的五本书是:<中国十年短篇小说选>、散文选<中国女子>、<沈从文和他的湘西>、<王蒙和他的新疆>、<中国珍宝>. 我们这套书在北美向一些重要的图书馆和公共单位,如纽约市公立图书馆和哈佛大学进行了捐赠,以期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化中国"丛书在美国发行并且向一些公益机构赠送后,有很多的政府部门向我们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7.
朱伟 《图书馆》1999,(6):76
我被傅敏先生让进他的书房,书房的门楣上悬挂着傅雷先生和夫人朱梅馥的照片. 问起<傅雷家书>的出版,在沙发上坐定的傅敏淡淡地说:"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其实,我们应该谢谢他,是他最早认识到这些信的价值,也是他最早将这些信加以编辑整理,这才有了今天已行销100多万册的<傅雷家书>.  相似文献   

18.
本人有嗜书之癖.因此,一直对古今藏书家敬而羡之,对历代藏书楼心向往之.近日,在书店忽见架上同时陈列着装帧极雅致的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和由傅璇琮、谢灼华先生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不禁狂喜.一经翻阅,更爱不释手,立即掏出三四百元一举买下.对"工薪阶层"来说,这也可算是豪快之举了吧.  相似文献   

19.
王晶 《传媒》2004,(5):36-37
在<新周刊>2003年度新锐榜的评选中,有一本杂志格外抢眼,它击败了<血酬定律>、<设计私生活>、<我们仨>、<变化>诸多实力选手,当选为年度最佳图书,<新周刊>的评价是:"<万象>是一本杂志,一本不完全与读书有关的读书杂志,一本不偏颇具体文化形态的文化月刊.趣味各异的文字工匠们为之打造出极佳极酽的阅读口感,其书卷气又与当代现实体贴入微.它的被追捧,无异于是对无书可读的当代图书业的一大讽刺."这本杂志在知识分子中间赢得了较好的声誉,锋头颇健,这一现象不由得让人想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0.
"预立遗嘱",即右老在其手创斗口农事试验场亲书刻石的那篇文字(见附图).先生文豪,一生著作不计其数,以"遗嘱"为极著名极有特色的一篇.关于这篇文字的写作时间,一般都认为是1934年.如张文生<怀念于右任先生>(<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六辑)、马志勤<于右任先生创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始末>(政协陕西省委、成阳市委、三原县委<于右任先生>)、佚名<于右任先生在故里二三事>(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集>),及陈四长、播自新<民国奇才于右任>、许有成、徐晓彬<于右任传>等,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