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奈保尔自我相抵的矛盾和分裂在《河湾》的叙述策略上凸显为叙述分裂和自我消解。第一重自我消解存在于文本内部,小说的“异乡人”视角以及与主人公不相称的西化观念消解了文本企图建构客观化历史叙事的企图;第二重自我消解存在于文本内外对照,《河湾》中混乱狂暴的非洲现实与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的伟大历史意义彼此消解,而这种解构因素导致文本叙述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被质疑和颠覆。  相似文献   

2.
民间是重要的叙事立场和叙事资源,“十七年”红色小说为规避强大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向民间寻求叙事资源,对革命进行感性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建构的目的。这也是“十七年”红色小说作家自我建构的一种重要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侠”“义”为表征的传奇性叙述;二是对世俗幸福的革命叙述。  相似文献   

3.
民间是重要的叙事立场和叙事资源,“十七年”红色小说为规避强大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向民间寻求叙事资源,对革命进行感性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建构的目的。这也是“十七年”红色小说作家自我建构的一种重要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侠”“义”为表征的传奇性叙述;二是对世俗幸福的革命叙述。  相似文献   

4.
散文的叙述问题历来被研究者忽视,这种狭隘偏执的文学观念应予改变.文章首先指出叙述学的“话语”分析与文体学的“文体”分析有不少重合之处.其次,分析小说和散文在叙述上的异同.第三,强调现代散文应改变单一、僵硬、狭隘的叙述观念,建立与现代人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相匹配的现代叙事方式.在此基础上,文章细致而清晰地梳理现代散文叙述模式的演变:一是叙述方式从一元到多元,二是呈现型叙述取替概括型叙述,此外,还有隐喻性叙述、跳跃断裂式叙述,以及反讽戏谑叙述,等等.这些叙述模式的演变,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不仅给了我们某种艺术革命的新启示,而且有可能使散文获得与小说和诗歌平起平坐的自信  相似文献   

5.
当代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空灵、淡远,留有大量“空白”。这些“空白”主要存在于叙述语式和叙述结构这两个叙述层面上,表现为推理的不完全叙述、序列的不完全叙述、情节的不完全叙述、故事的不完全叙述和结构的不完全叙述。“空白”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创设过程,语境对“空白”起着阐释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谚语在语言表达上是极为精妙的。有时候,一字之差能给人造成百思不得其解的悬念;有时候,一字之差却表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生活哲理;也有时候,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生活中各种事理之间的微妙区别。我的这篇短文,不想全面探讨这一字之差的种种表现形式和内涵,只想就谐音造成的差义谈我一点肤浅的见解。 在我们常见的谚语中,有这样一条:“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以及它的同类变格:“舍不得孩子就骗不住狼”,“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等。杨沫《青春之歌》1部29章就有:“‘不要顾虑这些了。’徐辉说,‘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它的比喻义指:不付  相似文献   

7.
当代小说在叙述顺序上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注重对生活横断面的巧意截取。这种变化是与小说艺术自身的总体性发展紧密相关的。当代小说在叙述顺序上一改传统叙述的单一模式,从生活片断的截取来切入创作,有螺旋式的叙述顺序;伸缩时间跨度和空间过程的叙述顺序。这是当代小说的一种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8.
爱心满心     
本叙述的是一个普通小女孩的故事,着重表现的是毛毛对“爸爸”的热爱。毛毛在沙滩上作的画,勾勒了她心中的“爸爸”,对“爸爸”充满了希望,如果说前面叙述的事件还司空见惯的话,毛毛的数学试卷则揭开了真情的面纱,[编按]  相似文献   

9.
穆时英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进行叙事,这个“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叙述功能,它反映了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我”是孤独的行者,一个被孤立和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10.
“苦难叙述”是余华小说中一种最基本的叙述模式,其目的不只是揭示苦难,使涌动在心底的“生命意识”得以呈现和诠释才是其根本动因。文章旨在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概括出余华“生命意识”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的已故公爵夫人》是罗伯特.勃朗宁的名作。叙述者公爵的叙述表面平缓,却暗藏玄机,颠覆了叙事的可靠性。这种从里层颠覆表层平缓的叙述的可靠性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展示了勃朗宁非凡的叙事艺术,另一方面深刻地披露了叙述者公爵的丑陋嘴脸。而这样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女性在父权制被叙述被囚禁的命运,剖析了男性叙述话语暴政,揭示了男性叙述权威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2.
台湾当代作家陈瑶华的短篇小说《橡皮灵魂》,在叙事技巧上颇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了有机统一的双重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经验自我”)视角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自我”)视角的有机融合。在这两种叙述视角下,都存在着作为叙述者的“我”与确指的“你”(作为主人公的“经验自我”)以及与泛指的“你”(听叙者即读者)之间的双重对话关系。小说中的双重视角还能够自由地转换。独特的双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统一与自由转换,不仅在艺术技巧层面上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文本意义的层面上使主人公的形象蕴涵、故事事件的深刻意蕴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13.
在叙事学框架内,独立的意识主体是意识流小说和复调叙述共同关注和表现的对象;多重声音组成的“多声部”叙述声音中除了人物的声音外,往往还有叙述者声音和作者声音;同时,“对话性”不仅仅涉及人物间的对话,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还涉及叙述者与人物,甚至作者与人物的对话.从“复调小说”到“复调叙述”,叙事学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4.
有的课文大量出现“你”和“你们”,用“你怎样怎样”来叙述,因此有的教师就认为这是用“第二人称”写的。笔者觉得这种看法不对。文章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方法,不存在第二人称写的文章。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并提的“第二人称”,实际上是语法上“人称代词”所使用的概念。而我们所说的用什么人称写的,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如果说有第二人称写法,那就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了,这岂不矛盾?所以不可能有“第二人称”的写法。其实,用“你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正是不出现的“我”在向“你”(…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的叙述者“小伙计”表现为三个维度上的不可靠性,即事实、价值和感知轴上的不可靠,作者鲁迅正是利用了不可靠叙述的特点,把更大的叙事目的编织在叙述行为中,探讨不可靠叙述的目的使读者理解这类叙事的技巧内涵,同时激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6.
巴尔扎克和福搂拜两位大师创作风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情节、细节和人物的不同处理上,同时叙述立场的不同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逸枫 《新读写》2014,(5):28-29
此文叙述了作者坚定信念,努力付出,最终在质疑声中获得成功的故事,思路清晰,叙述生动。尤其是最后体育委员说“胖子将军还是激得起的”,短短一句话,似乎可以把前文的冷嘲热讽翻转成激将法,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为文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8.
徐则臣的这个短篇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短暂旅居期间的奇特经历,按说这种题材在我们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里并不新鲜,但读了这篇小说,我还是被徐则臣的叙述智慧所折服。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作者的化身,这很容易营造叙述的真实感,但毕竟是常见的叙述模式。我要说的是这篇小说的叙述结构,正是在叙述结构上的别出心裁,才巧妙地生成了这篇小说精神意蕴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19.
《克兰福德镇》的叙述声音具有明显的女性标记,其小说文本对男性霸权进行了严厉批判。这些女性主义观点有些是出自作者的声音,但大多数并非如此,而是表现在人物的个性话语中。小说文本中还存在着个人叙述声音与集体叙述声音混合交融的特点。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结构上“优越的”声音,它统筹着其他人物的声音。盖斯凯尔夫人在建构女性群体的情况下还建构了集体叙述声音,文本中以单言、轮言和共言模式实现了集体型叙述,形成了带有政治意义的女性集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一个没有叙述能力的巡警实现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成就了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小说综合应用了多种叙述策略,"我"的叙述的实现在于小说采用了"二我差"的回忆性叙述手法,使主体叙述者完全隐藏,本色化口吻的应用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