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博物馆协会指出:“博物馆是一个服务于公众利益,旨在以各种手段保存、研究、利用,尤其是为公众的教育和娱乐而展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实物的永久性机构。”这个定义经过长期的发展,但甚至在今  相似文献   

2.
杨扬  蔡杰 《档案管理》2017,(4):46-47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由此可知,博物馆是一个研究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机构,也就是对人类环境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与展示.  相似文献   

3.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77年5月18-2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4.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丹麦哥本哈根第十一届大会上通过了对博物馆的一般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博物馆性质和功能的一般看法,也反映了博物馆观念渐趋成熟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2013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热热闹闹地来了,很多博物馆都会在这一天亮出家底,推出各式各样的“精品展”,一些博物馆还要组织各类主题的教育活动,或剪贴,或捏塑,或表演。但是,这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被多少人理解了?被多少人记住了?又被多少人在日后的博物馆实践中贯彻体现呢?面对这一主题,人们有太多的疑问,有太多的解读。其实,这看起来很新奇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其核心内容是坚持博物馆特点,发挥博物馆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切实的学习发展机会,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6.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历次修订博物馆定义时不断提前“教育”在博物馆功能中的次序,于2007年把“教育”最终确定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我国博物馆行业首部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于2015年3月出台,再次明确强调了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功能,并且把教育放在了首位。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就是通过不同途径传播人类文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北京汽车博物馆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展与教虽然“殊途”,一样可以实现“同归”,并且依托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逐渐理清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思路,初步构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非营利”机构性质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博物馆协会1974年关于博物馆的定义规定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这一规定使许多中国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到困惑。80年代以来,我国博物馆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政府对博物馆的投入相对减少,一些博物馆不得不为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而操劳,一些社会人士也依据国际博协的定义批评博物馆的经营活动。如何理解国际博协关于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的规定,不仅影响到对博物馆本质特点的认识,也影响到对博物馆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的认识。笔者从“非营利”是机构性质这一认识出发,讨论“非营利”性质对博物馆实践和博物馆发展的影响。“非营利”的英文是non…  相似文献   

8.
2003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朋友”。5月16日中国文物报登载了一组博物馆与朋友的文章。撰文者都是国内外博物馆界的泰斗和权威。他们分别从博物馆的历史和博物馆的理论等角度,阐述了现代博物馆与公众建立朋友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称博物馆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事业。《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第三条也说:“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①博物馆如何为社会服务及提供哪些服务,与其性质和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探讨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必须首先对其性质和职能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历年(尤其是近些年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来看,“建构关系”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议题。这种关系的建构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为关系一端的博物馆,以此来建构博物馆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括环境、社区、无形遗产、记忆、旅游、文化景观等。二是作为关系介质的博物馆,通过桥梁、中枢和媒介的功能建构藏品与公众、文化与社会、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关系等。如果可以的话,笔者倾向于用“关系主义博物馆学”来指称这样一种国际博物馆的发展态势。“关系主义博物馆学”的基本假设是博物馆不能再自免于社会的影响,亦无法摆脱社会赋予的责任,其基本主张是博物馆应该从机构和学科预设的边界内走向更广阔的跨界合作,并通过论述“关系主义博物馆学”的缘起、立场与困境,以此来勾勒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11.
对博物馆增强观众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增强观众意识的依据论及博物馆的本质,一般都把博物馆看作一个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具有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功能。新近国际博物馆界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主要包括两方面性质,一是具有专业功能,包括征集、收藏和展示藏品;另一是具备公众功能。并且提出了博物馆“公众质量”(PublicQuality)这一比较新颖的名词,探讨性地论述公众质量对博物馆生存状况的影响等问题。①所谓博物馆公众质量,归根结底,是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对新型生存环境中博物馆与观众关系这一传统问题进行重新审度,旨在寻找下个世纪博物馆生存…  相似文献   

12.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77年确定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从1992年开始,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号召全世界的博物馆围绕当年的主题进行庆祝。中国自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以来,尤其近几年,全国各地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倡导下,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针对广大公众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中国开展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由最初的博物馆自身小规模宣传,  相似文献   

13.
走向公众的“国际考古日”
  2014年考古文博界最大的主题或许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提出:“公共考古”。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政府、公众、社会组织、团体机构对文物、博物馆、文化遗产等方面愈加重视。响应国际号召,中国先后设立国际古迹日(4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星期六)。其中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当前中国文化遗产方面最重要的节日。今年6月18日,《中国文物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联合提出一个倡议,将每年10月第三个星期六的“国际考古日”作为我国考古界和考古人的正式节日。  相似文献   

14.
正博物馆对于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公共博物馆在中国成长已逾百年。这期间,学界一直都在探索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也几经修改,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辨明博物馆(museum)、博物馆学(museology)、博物馆技术(Museography)三词的关系,对于理解博物馆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博物馆是个教育机构。博物馆学即以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博物馆历史、目的、宗旨、管理运营、业务工作等的一门科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社会化参与,除了博物馆积极地构建与社区、与民众的对话之外,以藏品为基础的公众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苏州博物馆的"文徵明特展"中可以看到,当藏品变为展品后,博物馆、志愿者、观众、媒体、微博粉丝等众多个人和机构都进行了热情参与,这正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的一个鲜活案例。  相似文献   

16.
关于青少年观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与青少年观众”,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为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选定的主题。博物馆要认真看待青少年观众对其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认识上早已不成问题。然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个别博物馆,为青少年观众服务甚至变成了一句空洞无物的口号。本文从博物馆人的观念转变、与学校达成共识、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就博物馆为青少年观众服务的方法和途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希腊神普罗克拉斯提斯有一张铁床,他常使被劫者卧于床上,比床长者斩去过长部分,比床短者,强行以床拉齐。博物馆概念是否需要成为一张“床”呢?如果是的话,哪部分过长呢?当代博物馆究竟要适应什么样的一张“床”呢?谁又来确定这“床”的长度呢?构成“床”的长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本文便从当代社会对博物馆概念的需求;形式结构化博物馆机构与社会化规定的博物馆机构的差异;宽泛博物馆概念和限定性博物馆的概念分析;分析确定博物馆概念的四大因素以及如何走向更趋合理的博物馆概念五个方面,评介了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概念的研究,并试图提出,博物馆界对“床”的辩证认识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毋庸讳言,博物馆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世界中并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在国际博物馆日35周年之际,国际博协选择了“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希望博物馆更多关注并且积极介入社会变革的意愿显而易见。本文择取了文化、环境和数字技术三个切入点,探讨了当代博物馆的文化精神、复合机构特征及其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的作用,指出了博物馆在城市化进程中为环境的可持续性所发挥的潜在贡献,分析了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数字技术与博物馆业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呼吁博物馆领域主动应对变革,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国际博物馆协会1946年成立并首次对博物馆进行定义以来的70年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过7次修改,体现了博物馆视域的逐步拓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有关博物馆定义的表述中,体现了对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参考借鉴。博物馆定义内涵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博物馆的定位、功能、非营利性等.虽然在各国有关博物馆定义中普遍提及,但具体表述因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等差异而体现出各自侧重和特色。在中国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中,应侧重以健全博物馆体制机制为主导、以拓展博物馆的公共性和服务性为抓手,并以新技术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所关注的问题与往年似有不同,但与之前无疑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充分表明了国际博物馆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多元特征的价值肯定和积极参与当今文化建设的诉求和不懈追求。从中可以看到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战略思想和发展规划,实际上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战略的继续和深化,而不是一般的战略转移。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是博物馆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