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下,托尔斯泰精神中强烈的否定、批判色彩是他对缺乏主体独立意义挟断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否定,对生命根本意义上的虚无境遇的勇敢直面。而促使托尔斯泰不得不直面生存虚无的个人化体验则是他一生不息的“死亡”之思——对“死亡”的先行体验。  相似文献   

2.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下,托尔斯泰精神中强烈的否定、批判色彩是他对缺乏主体独立意义抉断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否定,对生命根本意义上的虚无境遇的勇敢直面.而促使托尔斯泰不得不直面生存虚无的个人化体验则是他一生不息的"死亡"之思--对"死亡"的先行体验.  相似文献   

3.
不论是研究托尔斯泰的论文还是研究他的小说和诗学 ,我们都可以找到这位伟人一生直面“死亡”和“虚无”所追求的主体精神之原因 ,乃在于他彻底否定“非本真的日常生活” ,从而确立“爱”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在于他呼吁人类应把以“善”为核心的“道德至上”作为世俗生活的生活准则 ,并以此建立合乎真理的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4.
穆旦的诗歌言说最初表现为对“回归自然”之梦的追寻,理想化的生命状态是此阶段诗人言说的核心,但是时间的不可逆性证明了“回归自然”的空幻。诗人的战争经历与死亡体验强化了他的虚无之感,于是诗人转而向更具实在性的本己肉体生命寻求存在的支撑。从个体感觉出发的生存要求使诗人对一切暴力形式充满了否定和反抗。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乃是走向死亡的存在,即“向死而在”。死亡是此在的终点。然而。作为此在的终点的死亡。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聂固有、最根本、最亲自、最本已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别人去死,也没有人可以剥夺别人的死亡。直面死亡应成为此在由非本真状态向本真状态过渡的桥梁。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懂得生存的意义。才能更有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对鲁迅而言,内心的孤独寂寞使他走向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对他来说,并不是理论的概念系统和逻辑框架,而是生存体验与记忆,对生命与宇宙的直面与承担。鲁迅的自省颠覆一切权威与偶像,撕去一切假面与伪装,直面人生,亦直面自我,坦诚暴露自己的丑恶。在不断对抗丑恶的社会和国民精神的蒙昧中,也不断审视自我心灵的创伤和痛苦,便将自省走出他的缠绕,深契入自我生命的体验,追问生命的存在及意义。时下的学只强调鲁迅的“中间物”思想是不完整的,在鲁迅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自省中,“承受”思想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存在与虚无》中,“欠缺”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关键用语,集结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通过对“欠缺”的阐释,萨特对他的虚无观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萨特认为“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虚无”的同义语。他用“欲望”、“超越”、“否定”和“自由”等表现形式对“欠缺”的含义作进一步哲学概念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也是托尔斯泰主义最深刻的形象体现。作为《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当然和托尔斯泰主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聂赫留朵夫少年时笃信基督,道德纯洁,正直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青年时受到人欲诱惑,一度堕落;成年时良心发现,皈依心中的上帝,成为一个以主的意志为生活目的的“新人”。他的忏悔和灵魂自救是托尔斯泰主义“道德自我完善”的体现。他对一切形式的国家机器的否定则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思想。他对官办教会的否定和“上帝存在  相似文献   

10.
“父亲”在西方文化中,富有浓烈的强权和男权意味.本文从杜拉斯小说中父亲意象缺失这个现象出发,探讨杜拉斯在作品中利用父亲死亡,细致描写顶替父亲位置的人物(如哥哥、情人等),来阐释这虚无主体内涵.并在构成父亲意象过程中,不断对填充人物进行否定,使得符号不停地中断意义,让父亲符号本身意义流失,进而对父亲象征意味进行否定.否定的背后,表明杜拉斯对父亲预先设定地位的质疑,并最终认定“父亲之名”只是个“虚无”,从而达到解构政治权力体系和男权社会合法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海子认为死是必然的,生存是虚无的,但他并没有沉沦在虚无的境界中。面对死亡,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先行到死中去",达到他对自由追寻的目的。"太阳"、"土地"、"天空"等是海子死亡意识的承载物。海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有助于唤起更多人反思,乃至拯救当前所处的贫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高尔泰的美学研究明确转向了以人的生存努力为出发点。他所谓的生存努力就是与本体论意义上与价值论意义上的双重虚无的对抗。这种对虚无的体验和反抗一直贯穿到高尔泰晚年的思想中。而反抗虚无的工具就是人自身内在的感性动力。一方面是受了自然科学的启示,另一方面是坚守自己的个体价值的立场,在此两者的共同作用下,高尔泰提出了感性动力这一范畴,并以此来对抗虚无,守护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德莱塞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他对托尔斯泰的看法时说:“照我看来,托尔斯泰那永垂不配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社会学说和道德学说,而是表现于他的长篇小说.”德莱塞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它不仅仅反映了长时期以来许多人对“托尔斯泰主义”的不理解,同时也是典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分裂论”的又一体现.这种“分裂论”在我国早已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其错误在于把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全部归纳为他的政治观点,我完全赞同这种分析.但是,当再进一步将世界观具体化为哲学观、历史观、道德观时,却又认为托尔斯泰的政治观点、宗教观点与他对生活进程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揭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并把宗教观点与政治观点一起说成是反动的.对托尔斯泰的宗教观完全否定的看法我不能不表示异议.宗教,“托尔斯泰主义”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究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15.
博尔赫斯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死亡的思索,构成博尔赫斯宇宙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他看来,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世界是混乱的,人生是虚无的,既没有目的,也没有出路,博尔赫斯笔下的迷宫、梦境意象都是人类生存处境的寓言.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死亡具备重大价值,人类的生存实质就是一次次的死亡体验,而肉体的永生则意味着实质的消解.面对死亡,人应有尊严的回应,积极应对挑战,这样就会在精神上战胜死亡.  相似文献   

16.
<正>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恶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产生这种恶的社会根源的否定。在这种意义上说,发掘自身的“人性”而抛弃“兽性”,乃是个体走向自我拯救的必然途径。——题记《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生涯里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也是他耗时最多、修改最勤的力作,还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求上”总结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大江的代表作《个人的体验》描写了人生的悲剧性以及对其的超越,刻画了“生存的荒诞感、存在的虚无和人类对命运的抗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吸收日本的文学精神而加以超越,形成了他独特的“日本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的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创作生涯长迭40年之久,若以其作品主题的形成和人物的成长历程为观察点。则其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感受人生的痛苦和虚无、抗拒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以及超越人生的痛苦和虚无。海明威创作思想的形成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存体验,它既是海明威“硬汉子”主人公的成长之路,更是海明威人生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提到虚无,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一个否定性概念,意指一种极端的怀疑主义立场或对人类一切价值的否定,甚至还指一种颓废厌世的悲观思想。其实,这是误解。就虚无一词的原初意义看,本无所谓褒贬,它不过就是一个哲学范畴而已,正如道家的“无”佛家的“空”一样。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空无、虚无实际上强调的是宇宙万物虚实相生、阴阳互动、变化不居、生生不息的一面。西方存在主义也讲虚无,那主要是指对自由的无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