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柳长习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2):80-81,84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 ,骨质疏松正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寻求有效、副作用小、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的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课题 .本文整理近几年国内关于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资料 ,介绍如下 .1 骨质疏松中药治疗的实验研究1 1 补肾与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认为“肾藏精 ,主骨生髓 ,其充在骨” ,提示肾虚与骨质关系十分密切 ,肾虚则出现髓虚和骨空 .“女子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这些“天癸竭 ,地道不通”等症状酷似“雌激素缺乏或绝经” ,并与肾虚之“髓虚和骨空…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     
《河北自学考试》2014,(6):133-133
专业解读 临床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它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对病人进行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在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使病人恢复健康。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一、含义上的区别用作动词时,两者均可表示"治疗",但含义有所不同:cure通常强调结果,指治愈某种疾病或某人的疾病;而treat则通常强调过程,指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但不含治好的意思。比较: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在根本上是入世、济世的。源于这种意识,其学能否经世致用、修己治人,成内圣外王之道,决定了它是实或虚,能则为实学,否则为虚学。于是,济世与否成为了虚实之学进行区分的根本标准。依此而观,阳明之学的出现显然是由虚返实,阳明后学则又由实返虚,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潮再由虚返实。明代理学遂演化出一条在虚实之间往复不已的路径。反映在济世意识上,也与之对应地呈现出一条从“坚持”到“偏离”再到“坚持”的循环路径。诚然,后人对传统之思想亦应作同情之理解。不过,同情之理解并不表明我们可以忽略它内在的浪费与事实上的停滞不前。儒家思想中对济世意识的坚持抑或偏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虚""实"范畴在中国哲学中源远流长,如果从"虚"与"实"的角度分析《显学》篇,可见儒学之"虚"对比法学之"实"是全篇一个重要的行文逻辑;如果从精神与实际、时空两方面来论述,则《显学》篇全文还暗含着理论之"虚"与实际之"实"的行文逻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实有羸状这种真实假虚的征候在临症时如何进行识剐,才不致为假想所蒙蔽,无犯实实虚虚之戒。方法:从两例具体病例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两例病例通过仔细分析,排除了假虚之象,抓住了真实之本,治疗效果理想。结论:大实有羸状这种证候,在临症时,欲别具慧眼,只有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不致为假想所蒙蔽。  相似文献   

7.
试析虚拟性让步句的规约隐涵和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性让步句“即使p,也q”,有假言虚让句和实言虚让句之分,实言虚让句有显性实言虚让句和隐性实言虚让句之别。假言虚让句的规约隐涵是“若非p,则更q”;预设是(1)“实际上不是(会)p”或“实际上很可能非p”或“实际上不可能p,”(2)“若p,则一般非q”。显性实言虚让句的规约隐涵是“若非P,则更q”;预设是(1)“实际上一般不会(是)p”或“实际上与p存在量的差别,”(2)“若p,则一般非q”。隐性实言虚让句的规约隐涵是“要是p,则仅仅q”;预设是(1)“p为真,”(2)“若p,则可以非q。”研究虚拟性让步句的隐涵和预设应重视相关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对话。因此 ,文本的特点必然影响并制约着对话的过程和方式。可以认为 ,课文的文体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课型。本文就根据文体特点对课型设计进行初步的探索。一、取盲点 ,虚实相生一篇文章 ,有虚处 ,即用简明的文字粗略抽象地概括之 ,也有实处 ,即用细腻的笔墨详细形象地描绘其人、其事、其物。课文的实处、密处 ,学生往往易于理解 ,而课文的虚处、疏处 ,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寻之无痕、品之无味的认知空白 ,形成文本阅读的盲点。因此 ,这类课文 ,我们需要虚者实之 ,实者虚之 ,巧妙利用课文虚处 ,抓…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疾病或过敏反应是病人对一种吸入的普通蛋白或称过敏原产生的免疫反应。过敏原本身无害,只有在通过刺激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时才引发疾病。目前科学家对大多数过敏原都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不同的过敏原与不同类型的过敏病有关。如花粉过敏原引起干草热,而来源于居室尘螨、猫、蟑螂的过敏原则引起哮喘。哮喘是肺呼吸系统的炎症,当各种过敏原强烈刺激细支气管平滑肌使其收缩时,便形成过敏性哮喘疾病。 19世纪科学家便发现了过敏反应现象,最初它被描述为干草热,在当时仅发生在上流社会中。起初人们认为这种病是由花粉粒引起的,后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情志心理的治疗,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减少病人在患病时的情绪变化,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方法运用支持性心理疗法、暗示疗法、开导法.结果通过支持疗法使病人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灌输观念获得治疗效果;说理使病人了解病情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言道德困境,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面临冲突需要进行选择时所陷入的困难境地.它同样是两善或多善之间难以做出选择的矛盾状态,是在大善和小善、先善和后善、为我之善和为他之善、局部之善与全局之善间的冲突.新闻语言道德困境是目前新闻语言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对新闻语言困境的产生及出路进行了分析,力求对构建和谐新闻语言运用环境进行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对教育进行"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并不断地追求"好"教育。然而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缺陷教育的对立面就是"好"教育;把一切好的知识传授给一切人就是"好"教育;贵即是"好"。通过阐述什么是"好"教育,分析"好"教育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使人们更清晰地形成对"好"教育的正确认识,追求"好"教育,不断趋近于"好"。  相似文献   

13.
绝对善是存在的.人类是求善避恶的;善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累积的;人类对善的追求是无限的.绝对善与相对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绝对善的内容是具体的、相对的;绝对善存在于对相对善的追求之中;绝对善是相对善追求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诚信观与当代诚信道德的研究,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诚信道德问题探讨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我国传统诚信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传统诚信观的基本特点及当代诚信道德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 ,即使有了好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最后还是达不到满意效果 ,究其原因 ,是缺乏好的教学语言。计算机教学中通过使用启发式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用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使用含蓄的批评可以提高教育实效 ,如此 ,可事半功倍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非常强调政治伦理的善性,与善治的追求有一些耦合与互通之处,主要表现在邓小平关注政治行为的服务性、正义性与善治的责任性追求方面,政治决策的公开性与善治的透明性方面,政治治理的法制性与善治的法治方面,政治价值的福利性与善治的公共福利最大化方面,政治的参与性与善治的合作性方面有一些耦合与互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之说在后世引起了极大争论,批评者讥其“源于佛老”。本文通过分析王阳明“无善无恶”学说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并与佛教特别是禅学的“无善无恶”说进行比较,指出王阳明之“无善无恶”论与佛学确有共通之处,二者均认同本体界无善无恶,现象界有善有恶,均强调形上虚寂本体与形下现实生命的贯通。然心学之“无善无恶”论的理论依据为儒学传统之体用论,与佛教之缘起论迥然有异。就阳明心学的思想实质来看,是援释入儒而以儒为宗,心学与佛学是在保持各自差异基础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启蒙理性开启了现代性,同时也因为毁灭了古典理性而使现代性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之中。虚无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消解了古典意义上的整全与善恶标准,拒绝回答何谓美好生活的问题。受此影响,本来以善为中心课题的教育研究,放弃了探询何谓美好生活、何谓好教育,执着于效仿去价值化的自然科学模式,从而处于理性和非理性的困境与悖论当中。  相似文献   

20.
多年从事一线音乐教学体会到,要上好一节中学音乐课,应该重视以下四个方面:一、好课的备课要充分、有实效;二、好课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三、好课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有效参与;四、好课应有效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