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键词     
《围棋天地》2008,(1):66-67
《中国围棋史》12月16日,成都棋院前院长刘善承先生遗作《中国围棋史》在成都面世。全书共43万字,分为中国古代围棋、中国近代围棋、中国现代围棋三编,并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以及从古至今60盘著名棋谱。  相似文献   

2.
安永一著 《围棋天地》2010,(20):105-109
安永一先生为日本围棋界一代传奇人物,研究大家。他曾经痛感于日本围棋成文规则的欠缺,于1932年发表被后人称为“安永宪法”的《围棋宪法草案》。他与吴清源、木谷实两位大师合著的《围棋革命新布局法》更是成为围棋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甚至广大棋迷所熟悉的中国流布局,第一个下出的人也是安永先生。安永先生是日本棋界的中国通,对中国古籍多有涉猎,而对新中国和新中国围棋的发展也颇多关注。《中国的棋》成书于1977年,是安永先生对中国围棋研究的总结之作,至今仍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月河 《围棋天地》2008,(23):94-95
在不久前的《弈事琐记》一文中,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讲述了自己的围棋故事,我们才知道原来他和他的家庭竟然与围棋和棋界有着那样深的渊源。不过,那篇文章更多地还是讲述他的围棋故事,而本期的这两篇文章中,二月河先生则将痛快淋漓地书写围棋带给他的巨大乐趣。  相似文献   

4.
春雪荐书     
《新体育》2010,(4):76-77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中的精神》之后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的又一部力作。记录了先生一生经典的十八局,并配有棋谱和讲解。让读者再次领略围棋大师的风范。  相似文献   

5.
《围棋天地》2011,(14):12-12
据报道.中南大学何云波教授主持的课题《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已获得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围棋文化研究第一次被政府基金立项。何云波教授是中南大学围棋文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首席专家。《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课题组成员囊括了国内围棋文化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如宁波大学的张如安教授.围棋规则专家陈祖源先生等。  相似文献   

6.
这是中国围棋史上最为独特的一首咏棋诗,它巧妙地将围棋的十一个别名嵌在诗中,浑名精妙,天衣无缝。此诗的作者就是明代有名的大才子解缙。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朝洪武年间进士。《明史》上说他:“幼颖敏”,“甚见受重,常侍帝前。”永乐初年,任翰林学士,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首格调清新、兴味盎然的七绝小诗,诗虽短,却在中国围棋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管窥中国古代文人弈棋的思维方式,进而透视通过围棋流露出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8.
胡廷楣 《围棋天地》2008,(19):88-91
几十年文字生涯,几十年行走在围棋的世界,既是资深的报人和记者,也是资深的棋迷和围棋撰稿人。独特的身份赋予了胡廷楣先生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发表于《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3月号的长篇小说《名局》就是胡先生围棋心得的浓缩,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折射出他自己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折射出他对棋以外世界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9.
周泗宗 《围棋天地》2000,(10):34-36
章必功先生的文章《围棋的哲学内涵》引起了我的兴趣。读过章文之后,又翻出《围棋天地》1997年第一期和第三期,重读了马诤先生的《围棋的起源》。参与讨论从唐朝便存在的一个古老的争论话题——围棋是哪个时代的产物——实在让人感到快乐,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围棋天地》2006,(17):71-71
古代围棋诗词很多,喜爱文学的棋迷大都知道一些.时不时还爱诌上几句。但要真正理解其深刻含义,可就不那么简单了。需要考证,需要辨析。而这类学术性的文章,又难免枯燥生涩,以至一些读者望而却步。查丕栋先生的《拾趣》却在考证辨析的同时,十分注意行文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于是让我们在阅读时能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体察到古人以棋抒怀的微妙情感,进而品尝到围棋之为文化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1.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8,(16):88-89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部《剑南诗稿》,洋洋大观,有诗近万首。诗中所洋溢的爱国热情,令古往今来的无数仁人志士激动不已。在中国围棋史上,陆游应该算作一位最执着的棋手。他终生好弈。在他的诗作中,写到围棋的诗篇,竟多至百余首,诗韵棋韵,  相似文献   

12.
方朔偷桃式     
赵之云,生于1941年,七岁学棋。50年代后期与兄赵之华及陈祖德同为上海棋坛青年健将。1962年初次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棋艺锦标赛,获得第七名。1963年~1982年间在福建工作,1975年代表福建获第三届全运会个人决赛第四名。退役前被定为专业六段。退役后长期从事围棋史的研究工作,并任《围棋》月刊编辑十二年。著有《围棋词典》、《围棋名局赏析辞典》、《围棋春秋》等。1996年8月病逝。现在向读者推出的这组《围棋古谱妙手选粹》是赵之云先生与棋友陈健先生于80年代末合作的一部作品。本题选自《忘忧清乐集》。…  相似文献   

13.
范·阿斯先生是荷兰围棋协会及欧洲围棋协会的历史学家,专门研究围棋在早期欧洲杂志和书籍中的记录,颇有建树。早些时候,范·阿斯先生来华从事围棋交流活动,专程走访了《围棋天地》编辑部和天地间,我们遂得以在他的引导之下,一起追溯围棋走向欧洲的最初岁月。  相似文献   

14.
木易 《围棋天地》2014,(23):89-89
作为蜚声棋坛的中国首位“围棋博士”,写出第一篇梳理围棋文化的博士论文《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完成首个国家立项的围棋项目“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的何云波教授,又在一个新领域开创了先河——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围棋文化演讲录》。  相似文献   

15.
党伯杰先生退休前任原人民体育出版社副社长兼《中国钓鱼》杂志常务副主编。是《中国钓鱼》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为《中国钓鱼》杂志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钓鱼》杂志出刊200期的时候,一直关心杂志发展的党伯杰同志应邀谈了他的感想和体会,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和本刊名誉主编万伯翱先生也应邀撰写了纪念文章。相信读者们会和我们一样为他们的文章所感动、所激励。《中国钓鱼》杂志在诸多这样的前辈的关心指导下,在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下,一定会不断进步的。谢谢前辈们!谢谢读者们!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6.
东游记(中)     
各位读者,新年好!一转眼工夫,为棋艺撰写稿件已经第四个年头了。新的一年在刘钧围棋研究会专栏中,我和研究会的朋友们将依然以比赛报道和热点研究为主,而在每月一局的业余大赛点评中,我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让大家了解一些国外著名业余棋手的对局。在此,非常感谢读者朋友们几年来对我们栏目的支持,论文学功底,比起其他栏目的作者,我自叹不如。论围棋水平,国内也有大量比我水平高的棋手。但我仍然愿意班门弄斧,如果读者朋友能在我们的文章中了解到业余大赛的概况,感受到围棋带给我们普通围棋爱好者的快乐,或者在我们的研究作品中略有启发,笔者将感到不胜荣幸,这也是我们长期做这些栏目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2009年,韩国棋院正式发布了《2009韩国围棋白皮书》。这是韩国围棋史上,乃至世界围棋史上第一本围棋白皮书,全方位回顾了韩国围棋的过去,介绍了韩国围棋的现在,  相似文献   

18.
乐趣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8,(21):91-92
诙谐、幽默,是一种艺术风格,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中。笔者阅读古代咏棋诗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咏棋诗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群体中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其中的所谓“戏作”,相对来说,却特别多,堪称第一。这些嬉戏之作,以轻松愉快的诙谐幽默的笔调,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棋迷象形,讲述着他们十分有趣的围棋故事,使我们得以享受围棋所固有的乐趣。而这也正是围棋的魅力所在。笔者很想和读者诸君一起欣赏这类诗中的一首,看看快乐围棋的说法是否真有道理。该诗为清康熙朝诗坛大家赵执信所作,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围棋天地》2006,(13):63-63
三年前,中南大学教授何云波以洋洋40万言的围棋文学论文,通过比较文学博士答辩,而被人称为首位“围棋博士”的时候,一些喜爱文学的棋迷就怀着几分好奇、几分钦慕的心情,试想着这长篇大作该写些什么。不是个中人,难解个中事。欲知究竟,大约只有捧读之后才能分晓。现在好了,《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已经面世,关心她的朋友大可一饱眼福。本期刊登的陆建德先生为其所作的序《在拯救与逍遥之间》也是一篇华采文章,在深入浅出的字里行间,浸透着将围棋文化纳入比较文学范畴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20.
悠然可有棋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黄钟大吕,唱大江东去;柔曼琴弦,吟小桥流水。万里江山万里长,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五千年的人生沉浮,都付与了浅斟低唱。中国围棋亦源远流长,人们既在胜负世界中拼争、嬉戏,又将黑白都化作了歌吟,于是,有了许多的围棋诗。诗中自有棋如玉,歌中自有黑白情。一部诗歌史,同时也就承栽了一部独特的围棋史,棋人、棋事、棋情,棋思、棋道、棋美,正所谓风号这边独好。且让我们沿着诗歌之路,去作一次黑白之旅。有兴致的读者,就跟我们一起上路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