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任务。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重塑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夯实高职学院人文素养教育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人文素养;构建合理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培育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载体;创建体现高职院校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求尤其突出。根据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责任意识教育、重视思想情操陶冶和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等人文素养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培育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人文素养也是高中生发展健全人格的必备素养.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自觉将培育人文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积极探索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本文重点从营造人文环境、深挖教学内容、组织合作探究、开展课外活动四个方向培育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是众多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加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培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容个人兴趣、家庭教育观念、学校人文环境、社会良好风气“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人文环境建设是加强人文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师范院校要建设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建设独特的人文景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建设和谐优美的人文校园,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对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持续、和谐发展;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加强人文教育,重视人文管理,树立人文理念,优化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6.
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教育只有具备了人文精神才是和谐的教育,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及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学校教育应在实现和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和精神。一、着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为提升人文素养奠定基础优良人文环境的创设是培育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黒晓琴 《考试周刊》2014,(65):44-44
<正>语文是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生动、和谐地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养的培育方面强化体验学  相似文献   

8.
汪洪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6):125-127,13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发现与培养先进典型,重视人文环境和网络平台建设是当前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的培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融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学生成才的需要。为了促进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人文素质、体育教育人文环境方面培育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人文旅游”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文明旅游。建设国际旅游岛,人文环境是关键因素。海南国际旅游岛基于人文环境建设发展“人文旅游”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更能体现旅游与现代文明、本土文化的全面契合。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海南人文旅游发展与人文环境建设的进展情况,文章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将海南与华南地区其它五省区进行聚类分析比较,据此提出加大人文环境建设力度,发挥人文环境的后发优势等五个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养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对于帮助技师学院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健全人格、奠定未来职业发展基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了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原则;加强经典阅读类课程、大师互动类课程、实践体验类课程及人文环境建设,实现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学校内外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主...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塑造大学生具备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灵,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素质作用表现为:人文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途径应该是: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坚持正确的人文教育的教学原则,尊重和关爱一切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升华。  相似文献   

13.
黄婉秀 《成人教育》2011,31(5):100-101
社会转型期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缺失表现为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行为错位等现象。其根源在于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普遍只注重学生实用技术的训练与培养,而对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人文教育普遍处于边缘化状态。培育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途径在于:首先要转变道德教育观念,贯彻参与式道德实践模式;其次,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机盎然的人文环境;第三,要渗透人文精神于专业课程之中,培育良好的整体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工科教育而言,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追求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学校可以依托浓郁的人文环境,以"人文工科"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融人文精神于第一课堂,融人文培育于第二课堂,融人文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兼具的复合性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部有关领导多次提出 ,不能用工科的思路来办大学 ,大学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支撑 ,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仅要为本校的文科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而且要为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为高校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 ,这是一个新课题。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服务中国具有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四书·大学》开宗名义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相似文献   

16.
浅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要把它放在整个社会环境、整个校园环境和管理体系中去揭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一般规律,要用系统的眼光看问题。首先要加强社会人文教育,营造人文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从根本上平衡办学的经济和人文导向,调整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建立大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保障机制;第三要提高教师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3):F0003-F0003
洞庭杨柳绿,马栏桃李红。为了落实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五个一”工程,营造人文环境,真正将学生人文素质培育落到实处,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全方位素质拓展,培养爱文化、喜文化的氛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贸易系举办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系列讲座(第1期)。  相似文献   

18.
刘引 《中国德育》2010,(9):14-16
思想政治课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应该在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在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人文精神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其原因可归结为应试教育的取向、人文学科的冷落、“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社会本位”的价值观等。当前思想政治课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方法主要有:挖掘教材人文因素,升华教材人文价值;倡导对话教学,在增强学生主体性中实现人文关怀;延伸课堂,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育人文情怀;着眼知、情、意、行,建构多元立体评价机制;借助校园人文环境,发挥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提升学生的人性境界、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教育。高职院校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摆正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创设积极、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课程的开设;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一般而言,城市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社会、经济亚系统的协调发展,而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城市人文环境。原生理念强调原始、自然和文化积淀,重视城市的历史传承;人文理念强调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的人格本位,实现城市环境对城市人群的良好服务;生态理念则强调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的和谐与协调,追求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