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1 毫秒
1.
中国古代秘密社会史可以直接上溯至宋代。但是,有关宋代秘密社会的参加成员、组织结构、基本活动、性质诸种问题,目前史学界尚论及甚少。本文不揣浅陋作一初步探讨。 1 “社”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基层组织。三代至唐,民间社邑见于史籍者多至不胜枚举,且都作为一种政府认可甚至依赖的民间基层组织而存至。发展到宋代,冠以“社”、“会”之名的这种组织更为普遍,如弓箭社、忠义巡社、湖南乡社、业咀社、西  相似文献   

2.
宋代乡兵中的“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可先生《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85年第1期)一文,概述了从西周到明清两三千年间“社邑”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各个朝代“社邑”的特点。但是,因为该文的时间跨度很大,不可能对每一个时代的“社邑”都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论述。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述“社邑”》中有关宋代的一些问题,分两个专题做一些补充说明;其一是《宋代乡兵中的“社”》(即本文),其二是《宋代的秘密社会》(另文论述),聊为《述“社邑”》的续貂之作。其间或有异同,则姑备一说而已。  相似文献   

3.
述“社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邑(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其性质、类型、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所反映的阶级关系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① 春秋以前的社是农村公社的组织。当时,村社通称邑、里,其所奉祀的社神(土神),即村社的保护神。奉祀社神的地方称为“社”。于是这种村社组织也有径称“社”的。社神是邑、里中最重要的神祗,其标识一般是一株大树或丛木;有的则进一步封土为坛,坛上或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书院的会讲制度,一般是指书院举办的学者聚会或学术辩论。宋代有著名的朱张岳麓会讲与朱陆鹅湖会讲。但是,这两次会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均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会讲类型。朱张会讲采取学术同道之间彼此倾听、相互切磋的方式,以化解学派之间的差异和分歧,最终达成学术共识并推动理学建构的完成,可看作是一种“求同”的会讲;朱陆会讲是两位论敌之间缘起于学术分歧,开展辨疑问而论是非之理,最终形成多元化思想的不同学派,可视为一种“求异”的会讲。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书院会讲,不仅体现出南宋书院百家争鸣式讲学活动的特点,而且客观上推动了宋代不同学派的交流发展,促进了宋代书院多元化教育流派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义仓、常平仓、社仓是宋代最重要的三种仓储机构,三者互有差异,同时保有共性。在差异与共性当中,官方与民间两种力量贯穿其中,并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官方与民间参与仓储机构的不同方面及程度,可以考察宋代救荒主体力量的分布及其转移。义仓体现出宋廷对民间力量的重视,常平仓象征着官方力量的主导性,社仓的出现则标志着民间力量主体性的凸显以及宋代救荒力量从官方向民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敦煌出土文书中关于民间结社资料的考察,对中国古代民间结社及其传统,提出了较新的认识。民间结社传统悠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组织结构,概括起来有如下特征:个人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结社,社人大会地位最高,有制定社条、选举社官、决定重大事务等权利;社条为社内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人地位平等;社务公开。有良性的组织形态,民间结社才有了强大的活力。现在重新审视民间结社,认识民间社会蕴藏的历史活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五通神小考     
五通神是江南地区民问信仰中重要的神灵之一,起源于民间的鬼信仰,定型于唐代。而以“五”为数则是受到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在唐代,五通神是五位能恩泽一方的正神,宋代还曾正式受封。但从宋代开始,五通神的形象与佛教中五通仙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交融。受五通仙的影响,五通神开始沦为邪神。至明清,五通神终于完全蜕变为民间信仰之神,并屡遭禁毁。  相似文献   

8.
一、民间香社与乡村社会性质著名学者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调查妙峰山香会时,认为“香会”即是从前的“社会”,与社祭有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固定的“社会”逐渐演化为流动的“社会”。香社活动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祭祀有很大关系。后来香社活动逐渐普及到民间社会中去,到明清时期,成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组织主体。现存最早记载泰山香社的资料,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山东地方文献资料而言,泰山香社却是在明中期以后成为民间香客朝拜泰山的组织主体,明嘉靖万历时期,德州、临邑都已经出现了祭祀碧霞元君的香社,章丘善人张自成连结同志,  相似文献   

9.
清末和民国徽州民间的经济互助--以徽州会书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书是探悉清末和民国徽州民间经济互助的钥匙之一。徽州经济类型的“会”可追溯到宋代,到清朝极其普遍。它具有组织严密、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等特点,是徽州民间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佛教团体中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在释迦涅槃之后,并不是某位具体的高僧大德,而是组织中共同信奉的传统与信念,统而言之即“佛法”;因此民间佛社在当代管理学意义上类似于典型的“使命型组织”。以主要从事的佛事活动、共同趣向等因素作为区分标准,唐朝民间佛社大体可分为四类:诵经佛社、佛事结社、经像佛社与净土法社。这四种民间佛社各个具有不同的人事关系和管理模式;具备成功社邑范例意义的民间佛社,在完成接引信众、护持修行的同时,使佛教与佛法的目标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1.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皆重教化,重视对伦理道德的控制与推进,至宋代逐步确立了生活伦理同一性。之所以在宋代确立,原因有三:一是宋代“偃武修文”政策影响;二是士绅阶层助人君、明教化的重要推动;三是印刷术的发展和思维言说方式的变化使知识传播变得容易。  相似文献   

13.
学生运动向来被当做推动社会进步,解放群众思想的活动.从中国古汉代的“党锢之祸”、宋代“太学学生运动”到近代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纵观千年,学生运动促进了改朝换代和社会的进步.甚至影响了历史的变迁。但是学生的思想过于激进以至于多数以悲剧告终。本文选取了古代汉朝的“党锢之祸”和近代“五四运动”这两种分别代表古代和近...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下层信仰,李绍强、李修龄试图通过对山东方志中有关资料的分析,揭示明清时期山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秦海滢认为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虽然明确规定了允许进入正祀、杂祀和淫祀的神。但是,山东各地民众信仰既有在国家规范下的活动,又有自身需要所奉祀的多神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代洪亮以泰山信仰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民间香社与明清山东乡村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香社是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明清时期山东范围内,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明代文人结社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国古代文人诗客结成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文学社团,那是从中唐以后才兴起和流行的文人结社的早期形态有“吟社”和“尚齿之会”。前者如唐高骈《寄鄠杜李遂良处士》诗云:“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渼陂晴。”高骈又有《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云:“好与高阳结吟社,况无名迹达珠旒。”二诗所说的“吟社”,都是由幕府诗人组成的诗社。“尚齿之会”最著名的是白居易发起的“七老会”,在后世一直遗风不绝。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中国古代新型宗族体系得以确立的最重要时期,此后的中国基层社会组织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唐以前社会基层权力体系的崩溃,宋代必须要在原有制度基础之上拓展新的路径,否则难以适应经济基础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宋儒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逐步解决了新型宗族组织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而又具有规范意义的模式,这些理念随着元朝以后儒学地位的崇高而愈益得到民间的认同,使祠堂等设施得以普遍化,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家族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7.
社邑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自先秦"里社"以来,一直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池州傩戏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蕴涵着诸多文化要素的一种古老民间文化。文章着重阐述池州傩戏对研究古代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信仰和皖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化石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社团:何去何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民间社团组织大量涌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用“过渡性”的视角对中国的社团组织进行定位,从外部制度环境和社团自身演变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社团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从而得出目前中国的社团正在由半官方组织向合作主义的民间利益团体过渡的结论,指出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官民合作”的民间社会形态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团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民间社团组织大量涌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用“过渡性”的视角对中国的社团组织进行定位,从外部制度环境和社团自身演变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社团的发展路径,可以得出目前中国的社团正在由半官方组织向合作主义的民间利益团体过渡的结论,从而指出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官民合作”的民间社会形态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