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当前的《侵权责任法》重视了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进行了特殊侵权责任制度设计,但在价值判断和制度机理上依然秉持私权保护理念。这使得当前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存在着诸多内生缺陷和实施困境,其症结可以归结为环境侵权所致损害超越了传统民事侵权的损害结果。环境侵权中"对环境的损害"以及生态利益的损害已经不能在传统侵权结果责任框架下寻求救济,必须引入环境侵权行为责任理念,并相应地进行制度设计。该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行为责任性质界定下环境侵权的认定依据,环境标准制度可以发挥环境侵权认定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2.
阐述环境侵权不同于传统的民事侵权,针对现行司法实践中一般只对能够确定的人身、财产损害予以民事侵权赔偿,且环境侵权双方当事人地位的不平等迫使一部分受害者放弃了法律救济的途径等问题。提出在环境侵权中应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求为环境侵权救济寻求一条更加畅通的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议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将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文章从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因果关系及救济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完善相关的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侵权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传统单纯地依靠无过错责任原则追究环境侵权人责任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而且环境侵权损害在确定责任方面存在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损害救济存在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损害的社会化救济制度势在必行。通过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公共补偿制度等社会化救济制度,能够使受害人及时有效地得到赔偿。  相似文献   

5.
受教育权的民事救济是教育法学悬而未决的基础理论与实务问题,传统研究局限于对受教育权抽象、整体的民事性质认定,而忽视以类型化思维在具体案件中把握受教育权的权利内涵、侵权类型与侵权责任,难以为权利人提供救济。在权利性质上,受教育权在民法上主要是人格权,但同时与权利人的财产利益有紧密联系,故应包括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由此,可将侵权类型分为侵犯受教育权人格利益、侵犯受教育权财产利益以及同时侵犯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三种类型。在侵权责任上,依据归责原则的不同可分为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建立受教育权民事救济制度以解决相应的民事纠纷是保障受教育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应进一步明确受教育权在民法中的地位,回归权利救济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是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环境侵权的特点,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应该是: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著作权法体系针对"融梗"行为难以进行有效认定,"融梗"是否构成侵权边界模糊、实践中对"融梗"为侵权的认定采取保守态度、民事主体对待维权具有懈怠性、民事权利难以得到有效救济等问题使著作权保护面临极大困境。厘清"融梗"与抄袭行为的关系,完善相应立法、司法、执法技术的同时,锻造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是救济著作权侵权、强化知识产权治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环境侵权按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民事环境侵权和行政环境侵权。对于民事环境侵权理论界已经做了深入的探讨,实务界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救济制度。而对行政环境侵权,我国尚未有完善的理论指导和健全的法律规范。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行政环境侵权的种类和危害及其相应的救济制度缺陷,来构建我国行政环境侵权的救济制度希望对我国的行政环境侵权的救济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环境污染导致的民事侵权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其民事救济制度的建立已成为必然。本文以环境权为理论基础,从环境侵权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环境侵权区别于一般民事侵权的特征,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必然导致救济制度的不同,应当实行多元化的救济途径和社会化的救济理念。  相似文献   

10.
在加害给付中,债权人的合同利益与固有利益同时受到了损害,传统的合同法与侵权法理论无法对债权人进行合理的救济。责任竞合理论试图解释加害给付赔偿请求权的法理,但总存在着缺陷或不足。建立独立的加害给付救济制度是一种新的选择。其在责任的构成、范围、举证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的合同法与侵权法的规定,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加害给付受害人的公平救济。  相似文献   

11.
环境侵权是因行为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权、人格权以及环境权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环境侵权法律救济是环境法和民法都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同一般民事侵权相比,环境侵权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也应有自己的特殊理念。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基本理念应确立为: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人侵权引发的工伤事故责任,认定时往往出现工伤保险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竞合,并由此形成多种损害填补制度并存的局面,选择何种救济模式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平衡。通过介绍国外解决此问题的四种不同模式,结合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确保全面赔偿和不违背"受害人不应因遭受侵害获得意外收益"原则的前提下,对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的救济模式进行探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相关发达国家日趋强化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权益救济。在我国尚未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背景下,应当赋予受害人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受害人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可以达到传统民事诉讼所不能及的功效,有利于促使环境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和加强环境监管,从而达到既保护受害人个体的利益又保护社会的环境公共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环境侵权救济的社会化是一项由社会整体分担环境侵权风险,充分保障受害人合法权利,使其及时、合理受偿的法律制度。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缺失状态导致大量受到环境侵权的受害者难以得到相应的赔偿。围绕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赔偿保证金以及政府环境基金,建立社会化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是我国解决该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王莉 《天中学刊》2010,25(4):38-42
环境侵权行为是环境法的基础性概念,其内涵的认定与环境侵权救济法的诸多问题密不可分,如环境侵权民事赔偿的范围、环境侵权救济的方式、环境侵权采用的诉讼途径等。何谓环境侵权行为?一直以来,我国环境法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09年12月26日审议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侵权行为的规定与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环境侵权行为的认定关键在于厘清其客体,而客体的明晰又必须对环境权作出正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环境侵权行为致害机理的间接性、潜伏性,后果的不确定性,社会效应的广泛性以及因果关系的隐蔽性等诸多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性,文章提出了构建以非诉替代争议解决机制为前提、环境侵权诉讼为基础、环境公益诉讼为底线以及环境侵权的社会化赔偿机制为补充的多元化环境侵权纠纷救济渠道,以实现对环境受害人及时、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环境问题民事救济由传统的侵权救济起步,侵权责任由过错归责制向无过错归责变化,妨害与侵犯之诉使环境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现行救济体系.救济宗旨从以人为救济中心、环境与人兼顾,逐渐倾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救济理念先进,措施得力,其发展过程与具体制度均对完善我国的环境救济制度有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攫取和环境的改变基础之上的.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在编纂民法典时,将环境保护与相应法律责任纳入民法体系.建构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沟通桥梁,建构环境侵权二元化救济机制与环境侵权损害多元填补机制,多方位、全角度的分析环境侵权救济困境,文章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侵权责任研究得到了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但环境侵权种类繁多,涉及各种领域和行业,因此,欲有效地规制环境侵权、对环境侵权的受害人进行恰当的救济还需要对环境侵权进行类型化、具体化研究。光污染侵权是一种新型的环境侵权类型。其在侵权行为的认定、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殊之处,对光污染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承担进行专门的研究有助于法律适用,也有利于推动光污染单行法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20.
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环境侵权立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区际冲突法,因此,我国台湾海峡环境侵权区际民事救济制度尚有欠缺.本文从两岸立法差异入手,深入剖析了区际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