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韵律型语言散文以“文通字顺”“辞能达意”为原则,同时通过参差错落、词语重叠等手法来造成一种音韵美。例如:①“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曲曲折折的荷塘”“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的叶子”“送来缕缕清香”“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朱自清《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2.
《隆中对》中“荆州北据汉沔”一句,课本注释“汉沔”为:“这里指汉水中下游一带;汉水,古代通称沔水。”笔者所见的各种古文选本对“汉”“沔”的注释也不尽相同。现列举如下: 一、汉,指汉水。沔,指沔水,在今陕西南部与汉水合流。汉、沔都在荆州北。《文言文选注》(北京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4.
陈信问:《荷塘月色》中的叠音词有何作用?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音词。有双音节AA式的“缕缕”,有三音节ABB式的“阴森森”,还有四音节AABB式的“蓊蓊郁郁”。那么,这些叠音词在文中有些什么作用呢? 一、绘景。通过使用叠音词,生动地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比如作者用叠音词描写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层层的叶子中间”、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用“田田”描写荷叶之多,用“密密”表现荷叶之稠。用“层层”展现荷叶之茂,用“亭亭”描绘荷叶之美。再如作者用叠音词描写树。用“蓊蓊郁郁”形容树木的茂盛,用“弯弯”描写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到底表达了作者朱自清怎样的思想情感?当下,最流行的提法仍旧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不满现实的苦闷”等.文中“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句话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真情,至今仍极少有人究问.笔者认为,这句话才是文眼,这“脉脉流水”才蕴寄了作者真情.何出此言呢?  相似文献   

6.
鲁迅塑造艺术典型,多用传神的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而且灵魂毕现。鲁迅在《〈穷人〉小引》中说:“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又说:“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  相似文献   

7.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8.
王东问:《与朱元思书》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 《与朱元思书》的二、三两节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那么,作者是怎样描绘奇山异水的呢? 在第2节,作者抓住了“异水”“清”、“急”的特点来描写。作者先写水之清澈的静态:“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看,水是那么晶莹透彻,可以一眼望到底。连那倏忽来往的游鱼、累累细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这里,作者用“缥碧”写江水之色。用“千丈”写江水之深,用“见底”写江水之清。用游鱼可数,衬江水之明净;用细石可见,衬江水之清澈。所以,前两句写出了富春江江  相似文献   

9.
“影象”释     
“影象”一词,有说是“印象”之误,有说是“思想里跑野马”之释(均见《北京晚报》).孤立地看,似乎各执一词,颇有异议;其实,只要注意语言环境,问题并不难得到解决.试看:鲁迅1921年所写《故乡》中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曰:“[影象]这里是印象的意思。”这条注释,应  相似文献   

10.
<正> 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桃花源记》注释中对“落英缤纷”的注释是: [落英]:落花。[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这样注释我以为是欠妥当的。理由如下: 其一,桃花源是陶渊明描写的理想王国,那里的景物、人物、事物,一切都是美好的。而落花繁多而杂错是衰败的景象,并不美好,这与陶渊  相似文献   

11.
《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教科书对其中的“田田”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欠妥。首先,看该词语的来历及含义。从注释中可知:《荷塘月色》中“田田”一词是朱自清先生化用了汉乐府《江南...  相似文献   

12.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原教材将这两句诗注释为:“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铗,剑柄,这里指剑。陆离,长剑摆动的样子。冠,戴。切云,帽子名。崔嵬,高耸的样子。”现教材在原注释的基础上修改了“陆离”词,注释为“长的样子”。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对这两句作上述翻译和注释,似乎也算过得去了。但用训诂学来严格审议,就会发现,现在使用的教材中整个注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第一句诗的译文大致只相当于原文的“带长铗”,没译出“陆离”和“兮”两词;②第二句诗的译文未涉及帽子名  相似文献   

13.
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课就被学生的一个问题问住了:老师,这“美帝国主义阻挠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一切努力都已彻底失败”(见高三册《别了,司徒雷徒》注①)中“努力”一词,从感情色彩上看,不是用得不妥吗?我尚未回答,他又补充了:从初中以来的课文,我从未看到“努力”用到坏的方面的。 我只能说,等我弄清楚后告诉你。 课后我将其核对了《毛泽东选集》,这注释是照搬《毛选》的(见旧版《毛选》1501页(一))。我想,《毛选》的注释不知集中了多少人的智慧,哪里会失误?同时还想到,词的感情色彩还会因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草原》这篇课文用很多笔墨描写了作者初次见到大草原的情况,以及作者的感受。文笔清丽,感情真挚,使我们领略到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课文第一段,作者在描写草原美丽风光时,安排了几处矛盾: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里翠色欲流”与“流入云际”、“惊叹”与“舒服”,“既愿久立四望”与“又想坐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清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王力的《古代汉语》将“此去经年”注释为“这一走,一年年下去了”。另外,成语“经年累月”中的“经年”也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二、作者当时因为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开封)去各地漂泊。这首词描写了他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散文中有大量迭音修辞。在迭音中,作者寄托着饱满的感情,蕴借着丰厚的韵味,能激起读者的音乐美感。作者把迭音的艺术施展到许多表现领域,对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起了良好的作用。作者用迭音绘写音响、真是冷冷作响、嘤嘤成韵、具有美妙的音响特色。“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绿》),这里用摹声的迭音,形象逼真,使人如听蜜蜂的欢欣吟唱,似闻瀑布的冷冷作响。“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底下,颤着酽酽的  相似文献   

17.
[升格导语] 含蓄写情,要求作者笔下之景能够充分地代替作者“说话”,代替作者抒情。也就是说,作者应该让自己的主观感情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该直接将它“指点”出来。可是,如果一味追求含蓄也容易流于晦涩。那么怎样避免这种缺憾呢?《文心雕龙》说得好:“应物斯感,感物言志。”我们把这种写景抒怀的方法称之为咏物言志。比如许地山写《落花生》,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借景抒情的名篇,全文围绕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叙写,以表达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不久欲罢不能的苦闷与彷徨。可以说,该文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我什么也没有”三个自然段是表达这种淡淡的喜悦与袁愁的最形象、最感染人的段落。一般人对其间的描绘屡次清晰、动静相得益彰、修辞运用新颖、语句锤炼精到的分析很多。除此,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写月光下的荷塘,还是写荷塘上的月色。还是写荷塘四周,用语均十分俏丽逼真。王国雏在《人间词话》中说:“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辞就可以脱口而出。”他说的“见真知深”即是准确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作者在描写每一“景…‘物”时,几乎都是实、虚结舍的,即几乎都是“实+虚”的叙写格式。例如描绘叶子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  相似文献   

19.
课本注释《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一句为:“气冲冲地答应接见他。揖,原意是拱手,这里表示接见的样子。”但读了这条注释仍有不少疑点。“揖,原意是拱手”这是不错的,不过说得不够具体。《辞海》释“揖”说:“拱手为礼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拱其手使前曰揖……《礼经》有揖有厌。推手曰揖,引手曰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2003年12月第一版)《边城》中有这样的句子:“(翠翠)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其中“喁喁”教材注释为:“yóngyóng形容低声细语。”笔者认为此注不妥,理由是:“喁喁”读yóngyóng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为:“〈书〉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在《汉语大词典》中注为:“①鱼口漏出水面翕动的样子。②仰望期待貌。③象声词。”在《辞海》中为:“蝉鸣声。”并无教材注释中“形容低声细语”之意。“喁喁”读yúyú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为:“①随声附和。②形容说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