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 190 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授予至今 ,已有 175位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中的著名科学家因其创造性贡献而获奖。对这些获奖者进行统计分析 ,就会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 :获奖者越来越集中到美国和少数机构 ,获奖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时间越来越长 ,多人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成为一种趋势等。  相似文献   

2.
环球人物     
焦点 诺贝尔颁奖季的狂欢 10月6日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季。 当天,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一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大脑的定位系统,即“内部的Gps”,从而使人类能够在空间中定位自我。  相似文献   

3.
自日本政府在2000年提出"50年内产生3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以来,日本已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日本的"诺贝尔奖战略"也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10月8日,本年度诺贝尔奖公布的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就再有斩获: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山中伸弥和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2000年日本政府在"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50年内产生3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以来,山中教授是第11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而在该目标提出前的几十年间,日本仅有5位获奖者。近年来日本科  相似文献   

4.
10月2日,2006年度诺贝尔奖评选活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随后3天里陆续揭晓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至此,诺奖的三项科学大奖尘埃落定,美国科学家包揽所有奖项。[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从9月下旬到10月初,中外发生的几条科技新闻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比如: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启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以及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荣获201 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对这三大科技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新闻标题对新闻事件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欧美三位免疫学家。他们中的一位用自己研究的免疫疗法与癌症做斗争,可惜死亡比诺贝尔奖提前三天降临到他身上  相似文献   

7.
科技前沿     
广播中继建平台 首次设在平流层利用无人驾驶太阳能飞机 ,美国进行了世界首次平流层广播中继实验 ,获得成功。原定的平流层平台计划 ,是利用飞艇进行通信、广播、地球观察等几项实验。由于尚未开发出能升至平流层的飞艇 ,首次平台实验改用太阳能飞机。美日三位科学家 获诺贝尔物理奖2 0 0 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和日本的三位科学家 ,表彰了两项成果 :一项是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的成就 ,另一项是贾科尼在“发现宇宙x射线”方面的成就。程序性细胞死亡 为三人争来大奖2 0 0 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  相似文献   

8.
出版资讯     
《全国新书目》2011,(11):29-31
诺奖得主携《神奇的一氧化氮》来到中国一氧化氮曾经是普通的分子,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没有用的气体,甚至被认为是汽车尾气、环境污染物。直到20世纪80年代,斐里德穆拉德、罗伯特F佛契哥特等几位科学家凭借对一氧化氮有益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一氧化氮能够保护人类健康的生理学意义才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10月12日,随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诞生,2009年度诺贝尔奖创造了女性得主的一个纪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位之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印第安纳大学的奥斯特罗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41年来(1969年设立)首位女性得主;布莱克本和格雷德师生两位女性同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0.
陈斯斯  刘春丽 《情报学报》2022,41(2):142-154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科技论文的临床应用价值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但如何评价这种类型的影响力以及有哪些有效指标仍需要深入挖掘与探索。引文桂冠奖是基于被引频次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预测方法,而未被其预测却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可能是传统被引指标无法探测到论文的潜在临床影响力。本文引入美国NI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提出的论文临床转化潜力近似值指标(approximate potential to translate scores,APT),选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论文集为样本,比较被引文桂冠奖预测和未被预测两组作者论文集的总被引次数、加权RCR (relative citation ratio)、被临床论文引用次数、APT均值、Human均值、Animal均值、Mol/Cell (Molecular/Cellular)均值这7项指标,以及转化力三角形模型的差异与指标间的相关性。被预测获奖和未被预测获奖两组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加权RCR、Mol/Cell均值有显著差异,未被预测组的Human均值与Animal均值及中位数均高于被...  相似文献   

11.
10月4日,本年度第一个诺贝尔奖隆重揭晓,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因发现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荣获生理学医学奖.有趣的是,在介绍这两位"气味专家"的成就时,几乎所有媒体都用上了"花香"这个比喻.新华社的电文就是这么开头的:"独特的花香会唤起一个人久远的美好回忆,但一种难闻的气味也会让人对某种食物避之唯恐不及……"  相似文献   

12.
杰里米·诺曼是美国的一位书商,诺曼的个人爱好是收藏。然而他的藏品与众不同——以独特的文件、档案为收藏对象,专门收集世界顶尖级科学家的手稿、论文,科学家之间的私人信件及体现高科技发展的原始资料。 盘点诺曼收入囊中的藏品——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并获得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弗朗西斯·克里克……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奖得主授奖时滞和获奖年龄的周期变化特征能够揭示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获奖年龄差异,以及获奖成果取得后的检验周期长短。文章以190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以及1969-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分析样本,通过划分6个时间周期阶段,计量分析每个周期阶段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和授奖时滞分布及其周期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形态,46-70岁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高,偏年轻和偏老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偏年轻化,25-45岁获奖者占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偏老年化,25-45岁获奖者仅占2%。诺贝尔奖获奖难度越来越高,获奖年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3个学科诺贝尔奖得主各周期阶段平均年龄从第Ⅰ阶段的55.4岁快速增长到第Ⅵ阶段的66.2岁;诺贝尔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较高且随时代发展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随时代发展上升速度最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平均授奖时滞最长,达到31.06年;博士阶段是培育诺贝尔奖得主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最早获...  相似文献   

14.
对自己身体的"基因密码",你感兴趣吗?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之后,基因研究的方向开始转到对个人基因组进行研究。有朝一日,个人基因组测序可能成为诊治疾病的常规手段想要得到一份自己的"全基因组序列",目前还是一个奢侈的愿望。全世界已有三个人实现了这个愿望,他们是:美国著名基因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他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之一;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  相似文献   

15.
武岚 《编辑之友》2005,(4):52-53
所谓"兴奋",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生物体对刺激发生的反映之一".顾名思义,兴奋点,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的范畴,指能引起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细胞或组织.研究表明,对兴奋点的刺激常会引起生物体强烈反应,促使体内某种激素大增,这种反应往往表现在其思维和体能远远超出了平常状态.常言所说的"急中生智"就是这类反应的表现形式.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对此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  相似文献   

16.
"天鹅"现象是高品质论文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引文模式,定义为具有关联意义的成对出现的高被引论文,其中前期发表的具有科学发现意义的是"白天鹅"而后来发表的象征科学突破并引起前期论文引用下降的是"黑天鹅"。该文以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关键论文为样本集,用"天鹅指数"测量了每类中选出的"黑、白天鹅"样例。"天鹅"引文模式结合了科学发现实质和科学引文数据,可望为突破性科学论文提供一个可量化测评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健康·新知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佛朗西斯·克里克日前在医学杂志《自然神经学》上发表论文,称他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人类的“灵魂细胞”。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已成为大众发表舆论的场所。2015年10月初,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黄晓明大婚两件大事,在占据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同时也在微博上引发网民的广泛讨论。由于新闻记者和娱乐记者报道方式有所差异,"结婚"话题相对亲民及社会泛娱乐化,"黄晓明大婚"话题热议程度高于"屠呦呦获诺奖"。本文通过对比二者报道的不同,运用议程设置,选择性接触假说,分析其关注度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奖项中没有生物学奖,早期的诺贝尔奖似乎更青睐医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诺贝尔奖基金会似乎“情有所转”,1950年至1959年的十年间,从事“纯理论”研究的遗传学家竟获奖5次。此后,科学家的发现越来越证明了遗传学的医学效用,纯理论学科终于等到了大展宏图之时,基金会也因其当年慷慨奖励一个“毫无用处”的学科而备受赞扬。  相似文献   

20.
刘琼 《图书馆杂志》2005,24(6):63-64,20
本文针对由25名诺贝尔医学、化学和生理学奖得主致国会的公开信,探讨了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开放访问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