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衡》是王充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衡》不仅以它思想上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因为它是研究东汉时代汉语的第一手材料,而在汉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用三十年时间写成《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缺正文),三十余万字,为我们研究东汉时代的语言,保存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王充“才高而不尚苟作”,他认为“文由语也”,“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论衡·自纪篇》)。这表明,《论衡》的语言与东汉当时的口语是一致的。对《论衡》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窥见东汉语言断代的一斑,再与东汉前后的语言相比较,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历时发展中的一环。笔者无力研讨《论衡》全书,仅对《论衡》中的  相似文献   

2.
王充,宇仲任,会稽上虞人,是我国东汉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在京师读书时“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他的教育思想也从他的《论衡》一书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3.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平民出身。他是秦汉时期最伟大的战斗唯物主义者,有特殊贡献的教育家。他是第一个发现“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以下凡引《论衡》均只说篇  相似文献   

4.
一、自学目的:学习本文开宗明义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代词“之”和助词“也”的一些用法.初步了解王充的一些朴素的唯物思想及其进步意义.二、自学提示:本文节选自王充的《论衡·订鬼篇》。王充(公元27—约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曾做过几任州郡的属官,生活一直比较贫困,但好学不倦,努力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衡》,花  相似文献   

5.
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思想家。王充也跟我国古代其他的哲学家、思想家一样,对心理学问题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他们的心理学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据王充《自纪篇》的记载,他曾写过《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有十五卷和三十卷两种,著录皆为八十五篇,但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德”这个范畴的是东汉的王充。他说:“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著之于衣为服。故曰: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论衡·书解》)又说;“繁文丽辞,无上书文德之操”。(《论衡·佚文》)王充这里所说的“文”是指文章形式,“德”是指道德内容。道德内容决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般把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其实,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东汉时代的王充就提出了这一著名的思想。他在《论衡》一书中  相似文献   

8.
孙玉梅 《河南教育》2009,(11):55-56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为政治前途奋斗了一生的知识分子,最终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次说自己“仕数不偶”“仕数黜斥”(《论衡·自纪》),意思是当官数十年始终没有机会升迁提拔,相反总是遭到排挤斥责。王充善与人异的性格,直道而行的异端思想。是他“仕数不偶”的内在原因。而学者邓红先生在《王充新八论》中说“王充学习那么好,  相似文献   

9.
~~论王充《论衡·问孔篇》的得失@崔军伟$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河南郑州450052~~~~~~  相似文献   

10.
王充是东汉最著名的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论衡》极大地冲击了思想界,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论衡》一方面论述其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足畏;另一方面以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为标本来述说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论衡》中的注重自我、逐渐疏离群体的观点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之一.王充的内心一直是矛盾的,更是痛苦的.王充思想对东汉及其后文人意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命”论被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出生于“细族孤门”,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倾向比较突出的思想家,他白幼家贫无书,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居贫苦而志不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  相似文献   

12.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先秦法家革新进步的传统,对孔孟之道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论衡》是他一部尊法反儒的杰作。在《论衡·实知》篇中,王充揭露和批判了孔孟及董仲舒所鼓吹的“天才教育”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提出了强调后天教育作用的唯物主义教育观。 是宣扬“天才教育”,还是主张后天教育,儒法两家历来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老二是“天才教育”的狂热鼓吹者,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他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出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上智”与“下愚”之分,奴隶主阶级是“生而知之”的“上智”,广大劳动人民是“天生”的“下愚”,并且认为这种差别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他胡说什么“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根本排斥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汉代的董仲舒出于复古倒退的需要,继承了孔老二反动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也宣扬“斗筲之性”的劳动人民是“天生”愚蠢的,“圣人之性”的统治者的知识是先天赋予的,完全否定了人的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后天的学习。 王充坚持进步,反对复古,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法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孔丘及董仲舒鼓吹的“天才教育  相似文献   

13.
杜康——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故以“杜康”指代酒。曹操《短歌行》诗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流霞、霞液——传说项曼都好仙学道,后随仙人上天,饮流霞一杯,数日不饥。事见王充《论衡·道虚》。后人以“流霞”“霞液”指美酒。庾信《卫王赠桑落酒答奉》  相似文献   

14.
《论衡》是东汉前期王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王充学识渊博,通晓百家之说,他所著的《论衡》内容丰富博杂,“上自黄、唐,下臻秦、汉而来”,“老幼生死古今,罔不祥该”。《论衡》是他一生反封建神学斗争的结晶。流传至今的有30卷,85篇,21万余字。作者立足于“疾虚伪”、“事实诚”的进步主张,提倡“文字与言同趋”,“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甚至“直露其文,集以俗言”,以力求达到“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因此,《论衡》从语言上看比较接近当时口语,是总结汉语发展史的珍贵材料。当然,《论衡》之所以在语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两朵奇葩,为千百年来写史者所师法。故陆游曾有“载笔敢言宗史、汉”的诗句。但“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王充《论衡·自纪》)两书在写作笔法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值得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指导《订鬼》节选自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论衡·订鬼篇》的第一段。虽是节选,但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清晰。本文通过病者“畏惧存想”见鬼,“精念存想”见鬼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世上所谓之鬼,都是人们“思念存想”的结果,并不是人死之后精神所变。世上是无鬼的。  相似文献   

17.
自传:以第一或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古人于著书后常作自序,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具有自传性质;后来王充《论衡·自纪篇》、江淹《自序传》,即两人的自传。  相似文献   

18.
王充是东汉时期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是一个敢于与整个虚妄的时代相反抗的大无畏的唯物主义战士。他留下的一部被蔡邕叹为“卓越诸子”的《论衡》,就是他的战迹的纪录。 《论衡》创作的因由,是“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为的是“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以讥世俗。”(《对作》)可见该书主要讲的是哲学。然而,真伪之争,亦即论真实与讲虚妄的矛盾,既是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斗争的焦点,又是文学论争的核心。事实上,《论衡》中的不少篇子是属于文学批评的文章,而且,王充是文学批评史上  相似文献   

19.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此句中的“觳觫”(下面用“~~”表示),自东汉以来,约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恐惧的样子;赵岐《孟引文下注云:“~~”,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孙奭疏云:“王对牵牛者曰:‘舍去之!我不忍其牛之恐慄,若无罪之人而就于所死之地者也’。”另外,早于赵岐的王充对“~~”大概也有这样的理解,《论衡·恢国》:“齐宣王怜衅钟之牛,睹其色之~~也”;又云:“君子恶不恶其身,纣尸赴于火中,所见悽怆,非徒色  相似文献   

20.
汉代思想家王充的《论衡·累害》和王符的《潜夫论·贤难》专门分析和抨击了封建政治中存在的严重的嫉贤妒能之风,从嫉妒与谗言,嫉妒与陪君,嫉妒与社会风气等方面,对嫉妒给俊杰贤才和政治制度带来的危害作了深人论述。王充认为,嫉妒是贤才或知识分子的外在灾祸,是“累害”即“毁伤损害”之一种。所谓“累”是指这种外来的伤损发生在乡里,即知识分子从政前:“害”发生于朝廷,即知识分子在朝廷从政时。“累害”有如下特点:其一,“累害”是“连遭外祸”,天下万物特别是生命能活动之物,皆是如此,“非唯人行”;其二,“累害自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