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论语·泰伯篇》第九章很短,但很有名。原文只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2个字。就这句话,有两种句读法,意思截然相反。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20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除了批孔子的“克己复札”外,重点批的就是这句话了。当时,这句话的句读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的“子曰”被翻译成“孔老二说”,孔  相似文献   

2.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句话,由于标点符号位置不同,意思也发生了变化。真可谓褒贬只缘标点异。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孔子是十足的推行愚民政策,看不起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3.
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相似文献   

4.
《论语·泰伯》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历来有不同的断句和解释,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中重点词“民”的理解。下面略陈己见。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倡导民主,曾说这句话古人圈点句读错了,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有人认为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都是“老百姓可以  相似文献   

5.
一、歧说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的训解,历来多存歧义。综诸家之说,有代表性的有五种: 1.治民之术说。 此说以汉代郑玄和晋人张凭为代表。郑注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郑氏注》)张注曰:“为政以德,则各得其性,天下日用而不知,故曰可使由之。若为政以刑,则防民之为奸,民知有防而为奸弥巧,故曰不可使知之。言为政当以德,民由之而已;不可用刑,民知其术也。”(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张氏注》)。  相似文献   

6.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根据.但记录者不是一个人,记录也不系统.有的篇章比较长.内容较详尽.几乎可以作为小说来读;有的短得无头无尾.甚至不能成句.限于古时的书写条件.遣词造句尽量从简,又没有标点之法,因而有些章句读起来就令人费解了.《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由于句读的不同,导致对孔子思想的铨释不同.本文拟对这一个问题作一些讨论.传统的句读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四书集註》)按照其字面来理解,意思是很明显的.于是,批孔者抓住这两句话,认为是孔子专制思想的典型表现.指责孔子主张推行愚民政策.大加挞伐.尊孔者或避而不谈.或惋惜地称之为孔子思想中的自我矛盾,或是保守思想的表现.孔子的原意是不是这样的呢?宋儒早有看法.朱熹引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见同上)认为孔子原意并不是不使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文无标点,靠读者的理解去断句。同是一文,因断句不同而文意大相迳庭甚或相反者,比比皆是。《论语》中的个别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者,古已有之。如《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传统断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唐朝陆德明在所著《经典释文》中主张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拟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提出,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论丛》2007,(7):91-92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  相似文献   

9.
张正林 《考试周刊》2014,(45):152-153
<正>翻开《论语》中《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一文,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场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相似文献   

10.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相似文献   

11.
古文助读     
【原文】关尹子教射——《列子》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相似文献   

12.
穆公尝请伯乐曰:"子之年长矣, 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 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 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 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之共 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 臣之下也。" 公其九方皋,使行求马。三月而 反报,曰:"得之矣,在沙丘。"公曰: "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取之, 牡而骊,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弗能 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大患 曰:"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 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 其所不见。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 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第九则内容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第十则的内容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两则从内容上看似乎没有教学难点。学生结  相似文献   

14.
正郑子产有疾1,谓子大叔曰2:"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3。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  相似文献   

15.
"讷于言而敏于行"之"讷于言",即君子言无所苟之谓,其义当为"谨慎""慎重",而历来之"迟顿"则是表象的反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当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映的是孔子德政学说的精神;"赐不受命"之"命",既非天命,又非官命,乃为教命,即师命;"游于艺",指优游于道之外的一切才艺,与为本、为体的道相比,则为末、为用,皆属形而下之"鄙事";"吾与女弗如也",孔子肯定子贡有自知之明,故判之曰"弗如也",又以"吾与女弗如也",慰勉子贡。  相似文献   

16.
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是在强调治民以德礼而不以刑辟,其历史背景应是针对春秋晚期出现的德礼与刑辟之间的争论与抉择而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叔向那里。叔向和孔子的抉择有着深层的历史背景。《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还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列举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五种标点方法,并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生平作为,得出了这句话的句读体现孔子的"仁民爱物"思想.  相似文献   

18.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郑氏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民从之;若皆知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郑氏认为民皆愚顽,所以,王者设教,只要他们跟从,不须知道本末。这种解释和孔子思想不相符合。《子路》篇记载,孔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回答冉有的问话说,“民庶”之后,要“富之”,“教之”,没有认为民愚顽不教的意思。西晋何晏《论语集解》修正了郑氏的解释。他说:“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何氏采用了战国时期对民的相当流行的看法。如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穷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中庸》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论语集注》承袭了何氏的解释略有更益。他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岂圣人之心乎?”近人也相信这种解释,如钱穆《论语新解》说:“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也。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矣。”徐英《论语会笺》说:“盖政令之推行,有不得不然者,势也。政令既行,  相似文献   

19.
杨震拒受金     
《后汉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  相似文献   

20.
《新读写》2013,(4):9-9
学而篇第一 子曰:“不忠人之不己知、患不如人也。” 为政篇第二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如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