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源区玛多县草地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帅  邵全琴  刘纪远  徐新良 《资源科学》2008,30(10):1547-1554
草地是黄河源区最主要的覆被类型,采用黄河源区玛多县1977年、1990年和2003年3期夏季时相的MSS/TM遥感影像,通过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首次采用草地覆被变化分类系统,提取了玛多县1977年~2003年间草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玛多县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草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草地覆被变化与高程、坡度和坡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①玛多县的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基本形成,之后退化过程一直持续发生,1990年~2003年间退化程度略有加强;②草地覆被变化以轻度和中度退化为主,主要类型为破碎化和覆盖度下降,这2种类型对应的草地面积比重为27.62%;③草地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 200m~4 700m的范围;④草地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坡度0°~15°范围内,在此以上的坡度发生的变化较少,坡度在5°以下时,各种草地覆被变化类型的发生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坡度大于12°时,变化的发生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⑤随着坡向的变化,草地覆被的变化的发生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陕南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小燕  任志远  张翀 《资源科学》2012,34(5):927-932
利用陕南及周边28个气象站点1981年=2010年的气温数据,运用Mann-KendMl检验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获得陕南气温变化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陕南气温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94年为突变点,之后,陕南增温尤为明显;②陕南气温变化分布场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受纬度影响温度变化呈现出南高北低;受地形地貌影响呈现出山区和盆地气温变化具有相反趋势;受季风气候影响表现出东西部气温变化具有相反趋势;受大范围大气状况影响气温变化具有普遍高温或普遍低温趋势;③陕南气温空间场对应的时间系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且年内波动性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3.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NPP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军会  高吉喜 《资源科学》2009,31(3):493-500
基于1986年、200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遥感影像、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NPP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86年~2000年,研究区植被NPP下降了21.7TgC,单位面积NPP下降了35 gC/(m2·a);②NPP>400 gC/(m2·a)的区域明显缩减,NPP<400 gC/(m2·a)的区域则迅速扩张;③NPP升高区位于华北段的西部和西北段的南部,其它地段NPP明显降低;④NPP变化同降水、干燥度指数变化成正相关,同温度变化成负相关; 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NPP变化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极端气温指数变化情况预估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王冀  江志红  丁裕国  张金玲  张霞 《资源科学》2008,30(7):1084-1092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IPCC-AR4),分析了在高(SRES A2)、中(SRES A1B)、低(SRES B1)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下中国未来21 世纪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区域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是一致的增加(减少)趋势。其中霜冻日数和温度年较差呈减少趋势,生长季指数、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是增加趋势。在高排放(A2)情景下,中国地区各极端气温指数增加(减少)趋势最明显,低排放(B1)情景下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最小。在2075年前,极端气温指数在A1B情景下的变化幅度要大于A2情景下的变化,2075年之后,却与之相反。在各极端气温指数中,热浪指数(HWDI)和暖夜指数(TN90)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霜冻日数(FD)和生长季指数, 气温年较差(ETR)变化最小。在空间分布的特征上,极端气温指数基本上保持一致的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温度年较差除外),变化基本上是由北向南变化率逐渐增大,其中西北的极端指数变化率高于东北,只有暖夜指数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出现了变化的大值区。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人口因素研究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王秀兰 《资源科学》2000,22(3):39-42
土地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从而改变其生存环境。因此,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故在全球变化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人口因素常被作为综合参数来反映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贡A土地得用/土地覆盖变化;人口因素;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  相似文献   

6.
司空见惯的植物组织或叶片竟然能够同时感受到温度的变化、重力的变化、电磁场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这是任何已知的传感器所不具备的!这是1960年代,当时任美国洛杉矶航天公司仪器工程师的电子学专家乔治·劳伦斯注意到的现象。他当时需要研究飞行器如何排除各种干扰,  相似文献   

7.
基于TM影像的绍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1984年和1997年两期TM影像,结合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绍兴试验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在两时相影像校正处理基础上,进行影像的光谱数据转换处理并通过两时相影像的亮度轴(B)、绿度轴(G)和湿度轴(W)3个分量的差值运算进行信息复合。选取影像中的典型变化区并调整变化范围和步长搜寻获取变化和非变化像元的最佳变化强度阈值,采用直接比较分析法在掩膜的ΔBΔGΔW空间中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从而避免了分类后比较法的误差累积并出现不合理变化类型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物时相特征和地理辅助数据,通过综合应用地物的光谱、空间和时相信息并以知识推理的方式对前期单一分类方法的结果进行修正处理。精度分析表明采用本方法能较为可靠地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学原理,构建种群竞争模型。利用logistic模型测算研究样本的种群互动关系。选取全国总体以及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工业企业种群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多数研究区域的工业企业处于种群协同状态。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表示技术进步。测算工业企业种群投入产出指标的Malmquist指数,得到技术进步、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技术变化对技术进步的贡献比较高;技术效率的贡献度不高;技术变化与技术进步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技术变化与技术进步的变化没有出现明显收敛;工业企业种群协同态势下技术进步明显,技术进步主要依赖技术变化,技术效率改进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9.
<正>爱因斯坦的时间变慢公式中认为速度变快引起时间变慢,我认为速度变化并不是其根源。一切运动都是需要能量,我认为时间的运转应该也是需要能量的。速度变化之所以会引起时间变化,是因为速度的变化引起了维持时间运转的能量的变化,速度越大,获得能量越少,时间运转也就越慢。  相似文献   

10.
杨梅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季,在晴好天气条件下,用目前国外先进的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I-6400光合仪,对杨梅的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杨梅的光合速率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为典型的单峰型,最大净光合速率为7.24μmolco2&#183;m-2&#183;s-1,出现在午后13时。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杨梅光合作用日变化直接影响最大的气候生态因子是气温,其次是大气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11.
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关健  陈娟 《软科学》2012,(3):57-63
发展了传统的"环境—战略—组织"研究模式,构建了"组织学习—动态能力—战略变化"的新分析范式,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都能对战略变化产生正向影响;组织学习还能通过动态能力间接地正向影响战略变化;企业应积极推进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以提升战略变化的实施效果,加快战略变化速度和扩大战略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12.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资源科学》2008,30(7):1053-1060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总体较高,2003年达到36.5%,且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与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44.18×104hm2,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以近0.27×104hm2/年的速度增加,主要由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0.52×104hm2,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沙地面积减少了20.67×104hm2。在空间上土地利用变化以南部和东南部黄土丘陵区沟壑区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最为明显。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气候因素是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及社会投资的增加,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直接驱动了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3.
50年来东部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丽君  孙根年  谢越法  龙茂兴 《资源科学》2010,32(10):1955-1962
利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综合舒适指数及相关气候资料,对50年来东部5个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①50年来各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明显,北方城市各月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南方城市,纬度越高变化越大,纬度越低变化越小;②各月气候舒适指数变化存在较大差异,6月-9月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变化较小,1月、3月和10月-12月变化较大;③综合舒适指数以4月-5月、8月、10月和12月变化为最大,其它各月变化幅度较小,各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化形状变胖、谷变宽变深;④纬度较高的城市年综合舒适指数呈上升趋势,气候舒适期增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纬度较低的城市年综合舒适指数呈下降趋势,气候舒适期缩短,抑制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升温,气候舒适度呈下降趋势的城市将越来越多,对我国旅游业的抑制作用将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人》2010,(11):64-69
<正>天干地支轮循环,一个甲子60年。60年前,新中国百废待兴;60年后,新中国欣欣向荣。6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业是这个大变化中的活跃因素也是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空间观测与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全球变化正在对人类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是受全球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影响全球变化过程的重要国家之一,而且也具有世界上比较典型和独一无二的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区,如高海拔地区、干旱蛳半干旱区、绵  相似文献   

16.
昌都地区近40年冰雹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昌都地区7个气象站点逐日冰雹观测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昌都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月变化、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昌都地区冰雹日数较多,其中北部丁青、类乌齐年平均冰雹日数在20d以上,昌都、左贡、芒康平均冰雹日数均〉10d,而洛隆、八宿冰雹出现机会很少;各地冰雹的年际变化有各自的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大,但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1-5d;各地冰雹出现频数月际变化并非完成一致北部的丁青、类乌齐、昌都、洛隆月际变化基本相似,均为呈双峰型分布;南部的左贡、芒康、八宿月际变化基本相似,为单峰型分布;昌都地区各地年冰雹日数存在着准2-4年、准5-8年的小周期,也存在着准12年、准15年、准16年、准20年的不同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7.
张新焕  祁毅  杨德刚  杜宏茹 《资源科学》2008,30(11):1706-1714
新疆乌鲁木齐都市圈是在干旱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群体地域空间,文章以此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空间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尺度上对都市圈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山地、绿洲和荒漠区差异很大,山地与荒漠区的土地覆被变化较弱,绿洲区的用地变化非常显著,其中受人为影响的土地覆被变化尤为明显;②绿洲区的裸地和农业用地在规模上变化最大,城镇、农村居民点和道路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主要向北部冲积平原扩展,初步形成了以农田为基底的都市圈城市格局;③各城市用地规模悬殊较大,核心城市占主导地位;城市用地扩展在空间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核心城市的主要用地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分异特征,中小城市的用地初具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8.
葛法权  申光龙 《科研管理》2018,39(5):112-119
在环境不确定常态化及不确定程度提升情况下,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相互依赖视角对海尔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特征环境下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研究发现,企业采用:1)高开放性模式并实施去中心化活动有助于应对高异质性环境变化;2)高严密性规则并实施建设性冲突活动有助于应对强关联性环境变化;3)高模块化模式并实施自组织建设活动有助于应对低可控性环境变化;4)高即时性规则并实施反馈循环活动有助于应对强动态性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9.
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可快速、实时、动态、准确地监测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环境变化现象,"973"计划"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是针对全球空间技术研究的项目。项目开展了全球变化敏感因子分析及空间响应模式研究;进行了遥感物理模型与大气、陆气、海气因子变化的地学过程研究,并研究全球变化对地观测敏感信息精确反演机理和方法;研究了多平台空间观测的模式优化和多遥感器联动观测理论与方法;开展了星-机-地多平台综合遥感实验,建立了全球变化区域影响研究的空间信息模拟平台,提出了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方案,取得系列全球变化空间研究的发现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沈镭  钟帅  胡纾寒 《资源科学》2018,40(1):1-10
近10多年来,全球变化已经成为了地理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而全球变化影响下的资源利用问题对于资源科技工作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阐明了全球变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提出:① 全球变化不仅仅指气候变化,而且涵盖了由自然和人文因素所引起的全球尺度地球系统功能变化,存在极其复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技术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过程;② 全球尺度上的变化过程已由过去的单一经济格局变动演变成经济、社会、政治、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等多要素之间耦合或胁迫的复杂过程;③ 全球资源利用面临着七大共同挑战,新的全球资源格局逐渐形成;④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应对全球变化下资源利用挑战,应采取内外并举的双向战略,即对外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取得重大突破,力图构建新的全球资源治理体系,保障国际资源供给安全;对内积极实施“十三五”创新驱动战略,挖掘资源利用科技创新的新动能,保障国家资源需求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