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1981年元月《中国青年报》在全国率先创办《星期刊》以来,在我国报坛上,已悄然兴起一股“周末”热。据统计,省以上报纸办“周末”已达40余家。其中,党报办“周末”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试就省级党报办“周末”作一些浅析。现状与趋势目前在报坛上出现的“周末”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部门团体的综合报或专业报办“周末”。就中央部门团体而言,如《经济参考报》周末版,《经济日报》星期刊,《科技日报》星期刊,《中国青年报》星期刊,《法制日报》周末版,《人民日报》周末版,《中国商报》、《中国体育报》、《金融时报》、《中国教育报》周末或星期  相似文献   

2.
推荐读一读《我所走过的道路》冯英子,江苏昆山人,今年76岁。少时家贫,12岁当学徒,因此投有显赫的学历,而是自学出身。1932年在昆山开始投身新闻界,便矢志以此为终身职业。抗战军兴,他辗转到了大后方,担任好多家报纸的编辑、记者、负责人,曾深入到战地采访,写过不少激励抗日斗志的报道。全国解放前,他在香港,主持过一段时期香港文汇报的编辑大政,又办过《周末报》。后来到上  相似文献   

3.
1948年底,我应香港《文汇报》总经理张稚琴先生之邀,准备去文汇报工作。到了香港之后,由于《文汇报》内部人事关系的原因,改变了主意。有一天,在皇后大道华人行九楼的老正兴,张稚琴请我吃饭,席间碰到了胡希明同志,胡这时正在《星期报》作总主笔。因该报的总编辑李子诵先生要去北平,胡约我去接李的工  相似文献   

4.
首届全国报纸周末版星期刊研讨会于1992年11月28日至30日在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首府西安举行。研讨会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报纸周末版、星期刊蓬勃兴起的必然性及其积极的社会宣传作用,交流了办好周末版、星期刊的经验,并就成立周末版星期刊研究会一事达成了共识。这次研讨会是由陕西的《星期天》报联络《中国青年报·星期刊》、《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南京《周末》等几家报纸共同发起,并由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西安中国国际旅行社、陕西日报周末版和《星期天》报共同筹办的。出席会议的40多位编辑、记者和周末版、星期刊的负责人,分別代表新闻出版报、北京青年报、南京日报、哈尔滨日报、江西日报、青  相似文献   

5.
1990年7月23日,我国老一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张友鸾同志以86岁高龄在南京逝世。7月31日新华社发出消息,概述其新闻工作经历:“早年曾为邵飘萍所办的《京报》主编《文学周刊》,担任过《世界日报》总编辑;1927年,受李大钊同志委派,任《国民晚报》社长。他先后参加了南京《民生报》、《新民报》、上海《立报》等民营报纸的创刊工作。抗战期间,他在重庆《新民报》历任主笔等职。抗战胜利后,他重返南京自办《南京人报》,不遗余力地呼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纸,都相继刊出了新华社上述消息。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九家报纸,也刊出了中国新闻社7月28日的有关报道。张友鸾同志从2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旧中国报坛驰骋了30年,有丰富的编采和报业管理经验,被誉为报业全才。他对我国报业发展,特别对四开小型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新闻工作经历,可供研究旧中国民营报历史参考;他的新闻工作经验,诸如版面的设计,标题的拟定等等,都值得后人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邹德浩 《传媒》2000,(1):40-40
中文报纸在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当首推有80多年历史的《醒华报》,但这份老报也从过去的日报变成了如今的月刊。在随后的年月里,台湾、香港以及当地一些商业团体又出资办过《快报》、《城市周刊》、《经济时报》、《晨报》、《大中报》、《大公报》、《侨报》等近百种中文报纸,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有的办了两年,有的发行了三四期,就因没有读者,无声无息地停刊了,中文报纸真正形成气候,也就是近20年来的事情。目前主导全加中文报纸市场的主要有三份报纸:《星岛日报》、《世界日报》和《明报》。前两份报纸在加发行历史稍  相似文献   

7.
2005年初,香港仅有一份免费报纸《都市日报》,2005年至2008年仅仅三年时间,在全球纸质媒体广告全面下滑、报纸裁员、报业将会消亡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大环境下,香港免费报纸却有了惊人的发展。如今,弹丸之地的香港有5份免费报纸:3份中文日报《头条日报》、《都市日报》、《am730》,一份英文日报The Standard,一份周末报《周末快线》。香港免费报纸在日益增长的广告支持下,  相似文献   

8.
全军军区、军兵种报纸中的第一家周末刊——《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创刊一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报社先后收到读者和新闻界来信、来电数百次,纷纷给予好评,许多官兵反映说:“每周就盼星期一的《星期特刊》。”著名作家莫言来电说:“以前不了解武警部队,看了《星期特刊》,深感这是一支有文化、有作为的部队。”中宣部新闻阅评组在去年9月19日的《新闻阅评》中,以《“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生动活泼高扬主旋律》为题,对《星期特刊》给予肯定,文章说:“《星期特刊》是文化娱乐休闲类的副刊,但它远离社会上某些副刊类报纸低俗…  相似文献   

9.
在香港看报     
也许由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习惯使然,我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要买几份当地报纸来浏览一番,以便了解时事和本地新闻以及风土人情。我几次去香港小住,仍然保持这个职业习惯,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得上街买报,不然,就会“若有所失”。经过一段时间阅读和查询之后,我对香港报纸的概况及其形式与内容,可以说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众多的报刊中,既有历史悠久、立场鲜明的《文汇报》、《大公报》,也有以知识阶层和中上层人士为主要对象的《明报》,和主要对象是普通市民、娱乐性较强的《东方日报》(据称它是目前香港销量最多的报纸),以及前…  相似文献   

10.
我急于向大陆的同行介绍一位香港摄影记者。他叫张景宁,30岁。几年前我从香港《文汇报》和《摄影艺术》上看到他的作品。四月,他作为《文汇报》摄影记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一个休息日,我采访了他。△香港新闻有什么特点? 竞争激烈。香港传播媒介发达,电台半小时播一次新闻,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报道,”很多都是现场报道,普通报纸20多份,其它专业报纸五,六十份。新闻摄影要  相似文献   

11.
最近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系访问,仔细阅读了一个月的香港主要报纸,不由地想到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香港这个地方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高级报纸?看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或者美国的《纽约时报》、法国的《世界报》,撇开政治倾向不谈,它们在新闻报道的深度、评论的高品位和版面的严肃性方面,都是时代文明的象征,尽管这些国家存在着发行量大大超过它们的大众报纸,但那些报纸远不能成为舆论的主导。而对香港的报纸(中资的《大公报》、《文汇报》除外)来说,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的区分是模糊的。有的新闻学者按严肃性和大众化勉强进行过划分,例如将《明报》、《信报》、《经济日报》等归到高级报纸份内,将《东方日报》、《苹果日报》、《成报》、《天天日报》、《新报》等归到大众报纸一类;还有的称前者为“质报”,后者为  相似文献   

12.
香港《文汇报》作为一张历史悠久的报纸,几十年来遵循一体化的版面结构的基本标准、报眉的标准、正文的用字标准、副文的用字标准、用色标准、图片的摆放标准等。这些标准按照一定的秩序协调组合,就会构成一份报纸的总体风格标准。笔者重点选取了2011年7月到2012年2月这段时期的香港《文汇报》,集中研究报纸头版的版面结构、版面要素,深刻剖析报纸头版设计技巧和布局特色,总结梳理它的版面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13.
郑健 《军事记者》2005,(3):44-45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军队、地方都有了双休日。人们在每周这七分之二的特殊的生活状态下,产生了特殊的化和精神的需求。于是,抓住周末的时间、周末的阅读人而创办的报纸——周末副刊应运而生。在《解放军报》“化周刊”的引领下,《人民海军》的“周末特刊”、《人民武警报》的“星期特刊”、《前进报》的“周末”、《战友报》的“军营周末”等陆续推出,  相似文献   

14.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重要部份.一个编辑的具体业务是通过组稿、改稿,以及标题、组版等工作,把各种稿件集中组织到版面上来.大至整张报纸,小至一个版面、一个副刊、一个专栏,其质量如何,读者是否爱看,看后是否受到启发和教益,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编辑工作.我曾经参加过一段时期的文汇报《周末》副刊编辑工作.我感到,整张报纸的文字都要力求做到吸引人,但象《周末》这种寓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给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界,“阶级斗争工具”说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家之言,这种观点认为“报纸、广播的性质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下面,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报纸、广播不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首先,报纸可以是阶级斗争工具,它在历史上担任过阶级斗争任务,这种事例举不胜举。马克思、恩格斯办《新莱茵报》,列宁办《火星报》,都是非常自觉地利用报纸搞  相似文献   

16.
一件往事遇机触缘常在我脑中泛起。1947年夏天 ,我碰巧与已故徐铸成先生同车 ,由南京回上海。那时正好《文汇报》和《联合时报》、上海《新民报晚刊》等三家进步报纸被蒋政权封禁后不久。谈到时局 ,徐先生沉郁地道 :“《文汇报》是站在第一线的 ,现在第一线没人挡了 ,看别的报纸谁能承担……”接着是评估了几家别的报刊 ,那些话如今都不宜说。徐先生当时的感情是很沉重的 ,那份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在一般报人中并不常见 ,使我深深感服。1957年《文汇报》和徐铸成被点名批判时 ,我想起了这次谈话 ;五十年代后叶“莺歌燕舞”时期 ,报刊的…  相似文献   

17.
办报的人,遇到朋友总爱谈报.朋友们自然也投其所好,对我们办的报纸评头品足,有时我也被善意的批评和讥讽弄得面红耳赤.近几年让我觉得“风光”的话题之一,便是对《三峡特刊》“周末漫笔”的称赞.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初,我成为《河南日报·周末》的一名负责编辑。当时,虽然我已有近14年的新闻实践,而且有一半多的时间是在搞星期刊,但这个新创刊的《周末》一版《社会经纬》却并没有给我带来轻松和随意,因为版性的宽泛使它与许多报纸的专版、栏目极易产生雷同和交叉。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一年是令南京《周末》报同仁颇感兴奋的一年。先是在年初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于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报纸周末版座谈会上受到肯定与好评;年末,《新闻出版报》连续四期系统地介绍了他们的经验,认为“在全国600家周末版中,南京《周末》当属‘翘楚’,实属难得”。《人民日报》也刊文予以肯定,认为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研究价值。正当全国周末类报纸走入低谷之时,南京《周末》又以其发行量接近50万份,广告收入大幅度增加,而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 开路先锋 功不可没 1982年元月创刊的南京《周末》报,虽然是在1981年《中国青年报》出星期天版之后,但作为一张具有自己单独刊号,一创刊就独立于母报的报纸,仍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第一家周末报。  相似文献   

20.
著名报人成舍我办《立报》时,曾经培养和重用了蒙古族报人萨空了,这是他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立报》1935年9月20日创办于上海,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发行量最多的一张小型报纸。萨空了和张友渔先后担任过总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