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塞诗是李益全部诗歌的最大亮点。与盛唐和中唐其他诗人的同类诗作相比,李益的边塞诗体现出显而易见的数量优势、慷慨悲凉的感情基调和刚柔相济阴柔偏胜的美学风貌等三大特征。这既体现了李益边塞诗创作的独特成就,同时也传递出中唐以降整个边塞诗创作开始走下坡路的诗史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颓靡的晚唐诗坛上,马戴的诗雄壮的审美风貌独具一格,而最能体现其诗歌风格的是他的边塞诗。马戴的边塞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从军边塞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还艺术地反映了诗人从军边塞的见闻,以及军旅艰辛而雄壮的生活和将士誓死报国的豪迈情怀,充满英雄气概。与之相适应,马戴的边塞诗多写壮美、阔大,景物,豪迈的胸怀与壮美的景观相结合,使得马戴的边塞诗表现出一种雄浑壮丽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益送别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是中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中唐杰出的边塞诗人,而他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益送别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写征戍使边的,主要反映诗人立志于抵御外患,安国保民的豪迈情怀,另一类是写思乡送远的,这类诗在李益的送别诗中占的比重较大,它反映了诗人细腻诚挚的情感。李益送别诗情因景生,景由情出,含蓄蕴藉,意境深邃,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当时独标一格,罕有其匹。  相似文献   

4.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音乐是他边塞诗中重要的表现题材和描写对象.他善于用音乐传达生活感受,刻画人物心理、营造诗歌意境.擅长以音乐意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活动,创造跌宕起伏、激荡人心的艺术意境,是李益边塞诗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益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大历贞元时期,他写了不少很有社会影响的乐府诗,在唐代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就目前李益诗歌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界大都从边塞诗这一题材入手,而对其占有一定数量的乐府诗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文章就李益的乐府诗创作展开论述,首先对李益乐府诗加以整理分类,继而对题材内容、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以评估李益乐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益是中唐著名诗人,以写边塞诗见长。他的边塞诗,摆脱了“大历十才子”的不良影响,继承和发扬了盛唐诗歌遗风,开拓和显露了中唐以后的诗格。本文即以他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内容和抒情特色着手,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8.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边塞诗,即以边塞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或背景的诗歌。在唐代,边塞诗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大批诗人书写边塞风光,抒发壮志豪情。而在盛唐边塞诗坛中,王昌龄以其瑰丽奇伟的边塞诗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边塞诗共有23首,约占其现存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这些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他进士及第前的边塞游历:"数年间(约开元十四年左右),他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一带,足迹可能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中唐大历十才子和盛唐边塞诗派都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但二者虽属同一题材,可在抒情方式、诗歌意境、写作笔法、诗歌形式等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人生的壮年时代都是在边塞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及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地。他以自己的从军经历创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边塞之歌,他的边塞诗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12.
李颀诗歌成就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及李颀的诗歌时,文学史家多以为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边塞诗,把他归并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行列,而忽略了对他那些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本文认为李颀的这两类作品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超过边塞诗,并作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论李益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唐代最为重要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骨气顿衰的中唐时代尤其突出。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他边塞诗中强烈的功业思想、个人英雄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和雄健刚劲、沉郁愤激的风格情调及其内在和外在成因。  相似文献   

14.
刘勇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72-74,81
在唐代边战频仍的背景下,许多诗人为建功立业远离家乡奔赴边塞,思乡怀亲成为边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边塞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借思乡之情衬托慷慨报国的雄心壮志,揭示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以及表达对战争的认识等等,从而将思乡怀亲主题与边塞主题完美结合,不仅赋予传统思乡怀亲诗以特殊的意义,也增强了边塞诗的审美内涵,使边塞诗更加厚重。  相似文献   

15.
中唐边塞诗作为一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题材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唐宋诗歌在学术精神及政治心态上的内在联系,诗人依托边塞生活沉淀进行琢磨和思索,最早把“理致”和“思辨性”等因素以诗歌为载体加以提炼,揉合在情韵之中,开拓了个性化的创作道路,开启了宋初边塞诗歌饱含“理性”的特征,推进了唐宋边塞诗在风格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边塞诗的创作形成风尚,达到顶峰,则在盛唐.而盛唐边塞诗人中尤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二人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独有的艺术个性特征.高、岑诗歌的比较研究,对了解盛唐边塞诗概貌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边塞诗的创作形成风尚,达到顶峰,则在盛唐.而盛唐边塞诗人中尤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二人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独有的艺术个性特征.高、岑诗歌的比较研究,对了解盛唐边塞诗概貌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代诗人徐渭创作了大量异于前代的边塞诗,其边塞诗所表现的不再是传统的边塞生活寒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思念、边地将士保疆的壮志、马革裹尸的悲凉等主题,而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边塞和平图,以及在和平之下塞外的奇异风光、人情风貌,诗中处处充溢着温情,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其和平边塞诗比前代战争边塞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边塞诗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学界已开始关注边塞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新世纪初,有必要从边塞诗的界说和源流、边塞诗性质和繁盛的原因、边塞诗人诗作研究、边塞诗歌关学特征四个方面,对20世纪边塞诗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刘鑫 《陕西教育》2009,(10):91-92,74
马戴的诗以雄壮之美在晚唐诗坛别树一帜,而最能体现其诗歌风格的就是他的边塞诗。马戴的边塞诗塑造了一个个英雄豪迈的边关将士形象,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功业理想,边塞军旅艰辛而雄壮的生活,边关将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内容上充满了一种英雄的豪迈之气。与这种情怀相适应,马戴的边塞诗写景阔大、壮丽,豪迈的胸怀与壮丽的景观相结合,使得马戴的边塞诗表现出一种雄浑壮丽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与晚唐诗内容闲雅、气格纤弱、境界狭小的总体风格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