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境内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回、京、彝、侗、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另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创造了广西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居住格局,以及历史上广西各民族在共同斗争中团结互助,在婚姻互动中交融认同,在语言互动中相互渗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认同等,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特征印证了广西民族关系史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或趋同或融合或并存.在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各民族的历史遗存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3.
童姗 《华章》2012,(25)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本文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传承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精彩纷呈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争斗、对抗甚至发生战争的历史,但更多的是交流、和平、融合、共同发展的华彩乐章。各族人民都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融合、汇集成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相互学习、团结、共同繁荣的精神。小学历史上册中反映这一类性质的课文有:“秦始皇”、“大泽乡起义”、“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魏孝文帝”、“唐太宗”、“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契丹  相似文献   

6.
<正>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我们科学认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提供了根本遵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或趋同或融合或并存。在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各民族的历史遗存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8.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各兄弟民族都对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此回答1~2题:1.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春节晚会祥和隆重,云南省的蒙古族特地组团赴会祝贺。云南省蒙古族的历史最早和下列哪一史实相关A.忽必烈征服大理B.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C.皮罗阁统一六诏D.元朝设云南行省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策是A.民族平等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团结D.民族共同发展“位卑未敢忘国忧”,这是无数志士仁人的突出品格,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兄弟民族在渊源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缔造的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伟大祖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因此中华民族,它荟萃了中国各民族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它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仅首府乌鲁木齐市就有43个少数民族。民族教育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所使用的教材、语言都是以少数民族文字或语言为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从文化到生活习惯都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向着更先进、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作为少数民族教育来说。同样,与汉民族教育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生活中的民族之间的差异,少数民族教育与汉民族教育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族教材和教学的内容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突出各少数民族为祖国的统一、繁荣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贯穿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充分反映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的内容,以揭示各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缔造和发展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史主流。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着力表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始终贯穿民族融合的历史主动脉,客观地展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以昭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材,对中  相似文献   

12.
一、课标分析课程要求: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课标解读:首先运用地图熟悉主要民族分布的地区,进而归纳得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然后结合反映各民族居住、服饰、文化、活动等风俗习惯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资料,了解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其次通过对少数民族英雄人物杰出贡献以及各民族相互融合、抵御侵略、保家卫国等史事的了解,明确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形成正确的民族观,进而理解各民族平等共处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文论中的两座高峰之间,既具有相同性,也具有相异性.二者之同,是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的表现,二者之异,是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不管是哪种形态,都是世界性与历史性的学术地位的崇高表现,足以垂范世界,启迪永恒.它有力地证明:<文心雕龙>完全可以和世界历史上任何一部杰出的文论名著媲美.在历史文化问题上妄自菲薄或者固步自封,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只能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不仅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而且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上独有的。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伴随着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中华民族是中华境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载体.英语,在从古英语到当代英语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生动地记录了民族文化发展所经过的整个历史.它同英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英语反映了人们新的需求和愿望,铭刻着不列颠民族与入侵者以及各类移民相互接触的印记.新词的出现,短语的变化,语音的特色,语法规则的简化,无不揭示出该语言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绵延不断的相互渗透:新兴阶层的崛起可能微妙地影响人们共同的语言态度,文艺的复兴,古典文明的传播改变着英语的特色,莎士比亚等文学天才的语言为英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英语记录着人们生活的一点一滴,英语展现出社会历史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宿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面对世界范围的多种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于2019年秋学期在六省市投入使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主要讲述早期中华文明起源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教材从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各民族共同书写国家历史、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四个维度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增进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存在实体,其延续发展于共同体成员共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联系。共同建设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团结互助意识、共享精神家园意识以及彼此尊重、相互认可接纳的心理认同,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其存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和存在的共生性、共在性和共意性,表现为民族成员之间在心理上的相互认可接纳、对民族历史的共同认可、对民族整体文化的价值认可,揭示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存共生同发展的有机体。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重要文件,制定了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实现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其基本原则、方法和价值沿承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略论成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成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教育立足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几千年的风雨苍桑,各兄弟民族之间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领域里都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但由于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的诸多原因,造成了少数民族地...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演绎着一段段纷争与融合相伴随、统一与割据相更迭的民族发展史。大鄂尔多斯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我国历史上各主要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与碰撞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使命,历来是各民族进行相互争夺的军事要冲,同时也是推动各民族间交流与融合的大熔炉。为探究其在我国民族融合史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笔者以历史沿革为主线,试图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及文化遗存,来逐一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