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华大字典》中"除"字义项众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上是个互有联系的严整系统,并非杂乱无章。为了能以简驭繁地掌握"除"的义项,本文将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以厘清"除"字词义引申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期对"除"字词义方面有一系统认识,也对词义引申有具体可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词义引申的本质是两个词义之间的认识“联系”,而不是派生、转化等等,两个词义在认知范畴和格式的控制下,分别产生理据认识,形成引申根据,然后两个认识结合成理据认识对,形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的沟通联系实现能引词义向所引词义的引申。在这种理论模型的背景下,本文分析古代汉语单音名词“事物”义之间的互补认知格式的引申类型。  相似文献   

3.
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重要途径。词义可以通过相似、相关、相因等多种方式进行引申。反向引申是汉语词义引申系统中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一个被学们忽视的问题。这种引申与传统字学上所说的“反训”不是一回事。词义引申取决于词本义中是否具有可供人们充分发挥联想的意义因子。如果一个词的本义能分析出意义相反的因子,那么词义就极易发生反向引申,孳生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说文》段注“引申之为凡某之称”例共369字,占引申例字的34%,多数引例都暗合了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于段氏对引申与假借的区别不严、字词关系认识不够,加之刻意维持许说,少数例证解释有误,具体可归纳为四类。  相似文献   

5.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略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涵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刘正中 《文教资料》2010,(14):38-39
“玄”词义有很多,《汉语大字典》收“玄”义项16条,说明“玄”的词义是不断引申出来的,为了理解“玄”的意义.我们就要了解其词义引申脉络。本文主要描绘“玄”词义引申系统图。  相似文献   

7.
论《释名》的“同字为训”-兼论词义引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图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函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对词义引申的研究,开创了系统研究汉字本义及其引申义的新方法:以汉字的形体为依据,探求字的本义;以字的本义为核心,推求词义的引申线索,重建每一个词语的词义系统。而且,段氏已经发现了词义引申规律与人类的思维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了一些词义引申规律的雏形,认识到了词义引申的普遍性、系统性与规律性,为后人建立起完整的词义引申系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及引申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如“兵”词.本指“兵器”,引申之,又具有了“兵士”、“兵事”义,使“兵”具有了多种意义,变成了多义词.问题是,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是随意的吗?仅从词义引申的途径、从词义引申的方式,从逻辑事理方面探讨词义引申的规律,至多让人知道某些条条框框,死记一些词的引申义发展的情况而不能让人举一反三,更没有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缺乏深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我在教学中引进或强调了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的概念,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整体把握词义系统、加深学生对汉语字词的理解都是事半功倍的.如“兵”本指“兵器”,兵器是战士打仗用的,所以它又指“战士”、又指“打仗”.三种意义是相关联的,“兵器”战士用来打仗.“战士”用兵器来打仗,“打仗”战士要用兵器.贯穿三个意义的线索是“战士打仗(的)兵器”.这就是“兵”一词的意义引申线索.说它是词义的引申线索,就是说只要把握住了它,就可以融会贯通“兵”的所有意义和用法;把握了它,就可以把“兵”的所有意义串连起来,加深对其词义的综合认识程  相似文献   

10.
“连”最早用作动词 ,随着词的引申 ,“连”的义位在不断地增加。在古典诗词中“连”的词义差异 ,反映了“连”的词义的扩展和演变 ,本文寻绎“连”在古典诗词中的词义引申系统 ,揭示“连”的语义特征 ,对人们理解“连”的词义发展演变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2.
充分的言语实践使常用词“牢”获得词义引申的广阔舞台,其词义辗转演变,形成庞大而复杂的词义系统。“牢”所负载的众多义项看似无有关联,人们易忽略它们之间实际存的隐性联系,因而造成训诂释词之失误。对其词义系统进行梳理归纳,便可寻见其词义引申之脉络,正确解释不同语境中“牢”的含义。“搜牢”之“牢”义为“廪食”,即粮饷、军粮;“牢盆”之“牢”与“共牢而食”之“牢”皆表示器皿之义。  相似文献   

13.
词义引申在词义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至今人们对“词义引申”这一概念及现象的研究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主要立足于清代,以时间为线索对“词义引申”的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的发展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4.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5.
词义引申本质是两个词义间的认识联系,两个词义由认知格式控制,产生理据认识结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沟通实现引申。  相似文献   

16.
古今词义不同,是由于发展和变化。我再三强调,研究古代汉语要有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有很多相同之点。在词义方面,有很多跟古汉语还是一样的,例如天、地、人、牛、马等。可是还有很多的词义不一样。我就讲词义,也就是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发展与变化不同。发展指的是一般所谓引申,就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字,原来没有这个意义,后来产生了新的意思,但是原来的意思还存在,这就是发展。例如“口”字,口是嘴的意思,指身体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说嘴不说“口”)。但后来有个引申意思,比如:山口、  相似文献   

17.
词义引申的本质是两个由认识体现出来的词义产生了先后联系,其先后可由字形或书面语言予以证明,其联系要由认知范畴和格式的控制来完成。词义引申本质是两个词义间的认识联系,两个词义由认知格式控制,产生理据认识结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沟通实现引申。  相似文献   

18.
释"召"、"招"     
本文通过考察甲骨文、金文以及古今汉语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考释了“召”、“招”本为一字,并论证爬梳了“召、招”的本义及其引申发展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9.
徐锴对词义引申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方面,承继许慎“六书”说,依据本义和借义的关系对假借造字进行分类,启发清代小学家进一步界定假借和引申概念,理顺二者关系;训诂实践方面,在《说文解字系传》“通释”篇中,有意识地申明大量字词的引申义,并对引申的基本途径有所认识,从而启迪后世学者深入探索,最终使引申成为词义运动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20.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对于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原因、方式和机制,前修时贤多有论及。古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义引申方式——“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其引申过程为构成一个完整动作的几个不可缺少的分解义素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裂变而形成新的引申义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