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开课"的德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  相似文献   

2.
延庆一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制定了“融入而不孤立”“自然而不生硬”“长效而不功利”的原则,提出以课程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科学、系统、长效。
  打好基础保障教育效果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校重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一是通过培训提高任课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引导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三是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四是完善课堂评价机制,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学也是人学,文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文化层面、审美层面,更指向超越功利价值的精神价值层面,教化人的心灵。在文学教学实践中,通过挖掘文学的育人“潜力”,推动文学教育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从课堂教学向校园文学、从专业教学向思想教育三个方向延伸,可实现大学生专业学习、素质习得、思想提升“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4.
师德建设是一个从“外铄”到“内生”再到“外铄”的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外铄”与“内生”的基本分野、融通互补与不断超越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逻辑。当前高校对师德建设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外铄”失度、“内生”失控、“共生”失衡的困境。实践证明,以“内生”为源,强化“外铄”的引领效能;以“外铄”为基,深化“内生”的驱动效能;以“共生”为要,优化“外铄”与“内生”的协同效能;以“超越”为旨,形成“崇师尚德”的主流效能,有利于高尚的师德品性和品行的强化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曾跃民 《教师》2011,(21):91-9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本文从教师的气度、教学的高度、体验的深度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如何提高教学效益,做到超越功利,潜心于素质教育,坚守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本位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育人为本”作出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既回归了语文知识本身是情感载体这一属性,又关注了学生主体性这一教学的重要原则。因此语文教学中淡化功利性,突出语文素质应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被当作“工具课”,也就是相当于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的敲门砖。现在仍旧盛行为高考服务、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现象,语文课要实行教化功能、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主张。一般说来,这些主张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是,这样急功近利的结果,在历史上造就了多少范进、孔乙己,而在现实中又造成了多少青少年的“高分低能”,缺乏了文学修养却只具有应试的本领?这种情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强调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远离急功近利,加强素质培养,超越功利目的、功利态度,促进语文养育,让学生在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过程之中,逐步达到各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淡化功利、超越功利,以突出语文素养。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183;述而》),这是音乐艺术的境界;海涅在1848年5月,抱病到罗浮宫向维纳斯女神诀别,...  相似文献   

7.
教学表演艺术把教学内容赋予表演的诗意情感内蕴,转化为师生可感知的外在形式,从而传达出如画的教学意境,达到外形、情感和内蕴的统一,显示出表演艺术直观性、丰富性和综合性的审美特征。教学表演艺术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中“教师和课程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课程之间”的精神能量转换。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基于对功利性目的的追求,却以超越功利性目的为其最高境界。实际上,审美的超功利性缘于对其功利性,的反思、拓展和超越,它是一种由世俗的功利转化而来的“诗意功利”,相通于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学界形成的“审美功利主义”思想。由于这种诗意的功利性,审美便具有了实现“救世”之功用的充分可能性。“自由”和“超越”是审美活动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既是审美活动的功利性所在,也是其超功利性质的依归。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的评论多以“公开课”的实效作用为焦点,“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笔认为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一、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首要资源,而高尚的师德则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六重六轻”上。即:重功利,轻政治;重专长,轻思想;重谋财,轻敬业:重教学,轻育人;重竞争,轻合作;重自我,轻自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例研究"是一种是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课例研究"的核心特征在于:长远目标的共享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学生研究的周密性;课例观察的鲜活性."课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pupil voice as a trigger for teacher learning and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is is investigated in the context of Lesson Study (L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an incorporate pupil voice into teachers’ collaborative reflections on lessons. Data are from two LS groups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London (one primary and one secondary school). Video-recorded pupil interviews and teacher discussions were transcribed. Episodes of teacher discussions were coded for reference to pupil input and subsequent impact on future plans.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discussions examined whether some pupils’ input was favoured over others’.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in pointing to LS as a mechanism for attending to pupil voice. In so do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pupil input provided a challenge for teachers in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pupil learning, evaluating lessons and planning, and in contributing to teacher learning from LS.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innovative use of Lesson Study (LS), an internationally use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in which teachers develop their teach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It aimed to evaluate how EPs join teachers in LS teams, using working memory and other knowledge to inform the teaching of pupil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The study uses a case study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LS teams (three teachers and EP) in a primary, secondary and special school. The findings show how working memory knowledge is used in reviewing and planning research lessons, how the teams interact, including the teachers’ perceived EP contribution to the Lesson Study process.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an inter-professional LS study to embody collaborative reflective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pupil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相似文献   

14.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是功利主义目的论伦理学基本原则,即通过苦乐的计算,来选择行为中那些最有助于增进快乐总量的行为。然而由于功利主义原则具有内在的缺陷,容易使其在实践上陷入"见死不救"的困境。因此,只有把这种功利性的追求,建立在自身内在的目的——德性的基础之上,履行行为者自身的义务,才能走出"见死不救"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5.
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说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在迎评估促建设工作中,说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高度重视。高职计算机教师只有掌握说课的技巧,才能说好专业课。首先介绍说课的意义、概念和内容,并结合《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说课稿实例,最后总结出高职计算机教师说课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原理"课在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重复,"原理"课教师对中学教材教学缺乏了解和教学中不注重衔接的问题。高校"原理"课教师要做好这种教学衔接,应研读中学教材和加强与中学教师的交流,明确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在教学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高师"政治课教学论"(简称"教学论")课程在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学论"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高师"教学论"教学中,通过构建技能训练框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分项累加记载成绩三个环节,可以形成师生间职业技能训练的互动机制,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小学英语同课异构的三节教学案例的分析,及从多个维度进行的比较与研究,启迪广大教师:应用思维导图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师,不仅是高职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高职学生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关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高职教师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还是高职教师工作能力的体现。一名优秀的高职老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品、师艺、师德、师技、师爱、师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