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众托,中国工程院院士。1928年出生于北京。1951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到大连工学院电机系工作,是中国系统工程学科创建人之一,并将系统工程方法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取得了许多实用成果,多次在国家获奖。他致力于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技术与工具的研究与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开发。50至60年代从事自动化专业建设与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引进与研究工作,70年代后期从事系统工程专业与学位建设,是我国系统工程学科研究与学位制度创建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方法论的支持。在对国内外系统工程研究动态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提出建立"改革系统工程"学科。对创建"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意义、"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几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以及如何建设该学科提出观点和认识,以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资源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资源定义出发,提出资源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因素和条件的复杂系统。资源系统工程是对资源系统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分析认为:资源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工程理论、系统工程技术和资源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系统规律、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协调控制,并初步确定了资源系统工程研究的方法论和学科体系。文章最后指出资源生态学、资源信息学的研究、资源系统定量分析,以及现代工程技术和方法的采用是资源系统工程研究的重点方向。资源系统工程是一门正在孕育发展中的学科,有待进一步去探索。  相似文献   

4.
系统工程是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或新的工程技术,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把它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等方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系统工程就是组织管理各种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实施)、试验、使用而使之整体最优化的科学方法。系统工程由于它所研究解决的系统对象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许多专业,例如工程系统工程,科研系统工程,企业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等等。科研系统工程就是组织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试制、试验、使用的科学方法。系统工程的共同理论基础是运筹学,还有计算科学、计算技术等。科研系统工程的特有学科基础是科学学。系统工程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这就是说,要特别强调系统工程的实践性,用它改造客观世界,并取得实际成果。  相似文献   

5.
管小冬 《学会》2006,(11):25-28
农业工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悠久的历史,而在我国还是一门比较年青的学科。正式被列入国家一级学科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历史赋予我国农业工程的发展必须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这样的机遇,使我国的农业工程科技专家们有了更多与国外同行接触和交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从系统科学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以及面向国家需求的应用等三个方面,深入研讨了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国预测研究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丰  陈玉祥 《预测》1991,10(2):1-6
1 80年代我国预测科学的发展历程预测科学在我国是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管理科学在我国传播、应用和发展的先头分支学科之一。自1979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一方面,原来的国家计划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经济规  相似文献   

8.
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吴贵生  谢伟 《科研管理》2005,26(6):49-55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各类与技术管理相关的教育项目在国外大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技术管理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技术管理学科研究与教育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了我国技术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重大举措、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学科,其影响遍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50年代末至70年代,我主要从事电子学、数字电路以及数控装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参加我国第一台数控铣床的控制装置的研制工作。70年代末,我赴美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理工大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时诞生,与我国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壮大。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20世纪50年代的艰苦创业,70年代的调整改造,90年代的合并重组,新世纪的跨越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机电类学科优势突出,工、理、经、管、文、法、哲、教育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  相似文献   

11.
一、国际合作促成中国火灾科学界形成、发展和走向世界火灾科学主要是研究火灾发生、发展和防治的机理及规律,是在技术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和灾害学的交叉点上生长起来的新兴领域和分支学科,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火灾科学的兴起,始于70年代.我国在80年代中期开始涉足火灾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开拓环境考古学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考古学是近二三十年来在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孢粉学等学科大发展的基础上展开的科学研究新领域,它是许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诞生的新学科。我国从80年代中期后逐步展开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它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古环境,并探讨其与古文化发展间的联系。它不但对发掘我国古文化精髓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我们认识现在和预测将来的环境也有裨益。它开辟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促使科学走向更综合和更高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1989年8月27日至31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在河南省中牟召开了第三届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由青年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农业系统工程青年研究会诞生了,这个学术组织的成立是农业系统工程发展的必然,她标致着在农业系统工程这一学科领域中,有一大批活跃的青年,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已成为“第二梯队”。青年研究会将组织他们在学术上钻研,在理论方法上创新,在实践上开拓,以充分发  相似文献   

14.
王众托(1928.8.20-)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湖南省平江县。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知识中心主任。20世纪50~60年代从事高校自动化专业建设与自动控制理论及工业自动化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引进、译介工作,曾翻译出版“自动调整原理”“自动系统中的计算装置”等经典著作;从事过工业自动化试点,开发出我国最早的石油管卷管机自控系统;在大连理工大学较早建立我国的工业自动化与自动控制专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在大连理工大学将系统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民用飞机研制的主要系统工程过程和系统工程在国内外民用飞机研制中的应用。国外知名民用飞机制造商在其飞机研制中已大力推行了系统工程,建立了一系列对应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文件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型号研制。我国民用飞机研制企业也已开始推广系统工程的应用,力争促进我国民机制造业的创新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彭璀  张光宇  钟嘉馨 《软科学》2004,18(3):51-54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对物业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构成和功能、以及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这基础上提出物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内容和学科体系,进而研究和探讨了物业管理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和模型体系,为全面地、系统地组织和进行物业管理提供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贾中骥 《资源科学》1985,7(4):46-52
土地资源评价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土地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先后开展起来,我国也不例外,随着荒地资源调查、土壤普查及农业区划工作的开展,土地资源研究工作迅速发展。在研究我国土地资源和制定评价系统时,应注意我国土地资源及土地利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宇宙航行的基础、火箭和喷气技术以及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电子学、自动化、计算技术和半导体等学科列为重点发展项目.1958年,在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和火箭专家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创议下,经党中央批准,我国开始制订自行发射人造卫星的计划.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由  相似文献   

19.
后方专业勤务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学术队伍、教学和研究设备、资金投入等硬件,又包括学科发展方向、领导观念、组织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运行环境等软件.从后方专业勤务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基础建设、关键环节等方面对形成和保持后方专业勤务学科发展优势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韦富义 《科教文汇》2011,(24):112-112,200
物理学科的学习是以实验为核心来进行的,而实验活动通常需要小组合作来展开,因此合作学习的概念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合作学习的概念发展自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理论,而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简单阐述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念及引用价值,分析目前我国物理学科的教育对合作学习的应用情况,并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完善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