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种新型的传统摄影暗房技术教学探索与改革,把传统暗房技术教学与现代人文精神和人格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开创出独特的"11项人格因素"的培养机制和实验模型。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浙江大学"黑白暗房技术"11项人格因素习得验证评估体系。这种培养机制和实验模型,在开发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充分展示自由和个性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专业科学精神以及坚韧执着、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肯定自己的现代人格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而有效的作用,为摄影素质教育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大学生人格修养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大学的人文教育,从认知和思想方面,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与人格成熟;从人格的情感方面入手,以名人人格的力量感化与激励大学生;从人格的意志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坚持不懈地"修"与"炼".  相似文献   

3.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塑造了“侠”的人格形象,为“侠”的人格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是人类发展史教育史上一大进步,它明确了教育目的,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指明方向.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属"圣人君子人格型态","内圣外王"是其固有特质,礼仪教化与道德战履是其实现之两途,"学"乃是儒家通往理想人格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是儒家积极倡导、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能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完善国民的人格,尤其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年毛泽东人格思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刻苦学习态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与责任意识;积极向上,寓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做"身心并完"之人的成才观念;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以及重视"读无字之书"的求实作风.青年毛泽东人格思想时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影响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子从"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四个方面提出了"大丈夫"理想人格应有的内心修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分析发现,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和现代教师人格培养要求有着很大的契合度,都要求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拥有仁爱精神、勤于自我反思、甘于躬身践履。在"大丈夫"理想人格培养的思想的启示下提出"志存高远,终身学习;砥砺创新,以身作则;大爱润物,师德高尚;反思—实践,自觉提升"的教师人格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既是大学的灵魂,又是其历久弥新的动力和源泉.而这种大学精神品格的养成与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从北大"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对北大精神的影响的角度来探究该校传统、精神之养成,是对"北大精神"的另一种诠释方式.蔡先生身上所具备的宽容大度、锐意革新、爱国为民的人格特点深深影响到对北大的改革与发展,并养成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创新求进步"、"爱国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傅雷古典型的人格理想包括西方的"希腊精神"和中国的"赤子之心",集中体现在他对长子傅聪的艺术人格塑造上,实现途径是以文化教养平衡感性和理性.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主要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3个方面.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应是赋予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80、90年代对教师形象的设计多局限于一种师范人格,这种"师范人格"的特点是:完美,"目中无人",抹杀个人的特点,笼统的理论探讨替代局部的具体情境的探讨.这种"师范人格"的实现是不可能的,设计也是不合理的,它反射出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层的保守心态.本文试图在借鉴相关理论、实践和适应社会生活、文化思想、教育实践的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以"非师范人格"来替代"师范人格".  相似文献   

13.
早期教育行业在我国正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早期教育机构已达12000余家.但是细看这些早期教育机构的课程,教学内容无非语数外,培养方向几乎都集中在智育方面.尽管有少数早期教育机构注意到"在早期教育中人格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早期教育不可忽视‘人格’培养"等,但是由于缺乏人格培育的科学理论以及人格培育具体内容、标准和效果难以迅速认定等原因,当下我国早期教育领域实际上在人格培育方面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4.
江可佳  成梅  邵希芸 《考试周刊》2015,(24):146-147
随着中国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人才素质成为未来社会博弈的关键要素,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模式至关重要,这一过程要求内外结合,借鉴传统儒家人格理想,以诚信为前提,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及"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相似文献   

15.
两千多年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屈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屈原人格模式不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迈向自我完善的人格目标,同时,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又因时代变化、自身处境及理想追求对其人格内涵不断加以修复与完善,以适应"治国安邦"和"修身"、"立命"的需要.五四时期,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在"拿来"西方自由、民主、科学之火,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质疑与颠覆的同时,对屈原人格模式进行了一次空前的解构与重组,由是,屈原人格模式开始了现代意义的放逐与回归.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初中生"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模式.方法:采用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和综合幸福感量表对22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大七"人格的各个维度中,外向性、处世态度、情绪性和行事风格这四个维度能有效地预测幸福感.结论:在初中生群体中,"大七"人格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有力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媒介素质教育有助于认知、情感、态度的发展,是在思维、情感真正参与下的自主、交流、合作与创新的有效活动过程,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人格作为智慧活动的动力系统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却对媒介素养起到定向、引导、调节、维持与强化的作用。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实现媒介素养与人格发展的互动,需培养对媒介信息本身的敏感度,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人格,重塑和谐人格与媒介素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素质教育与人格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国内处教育与人格培养的探讨及对教育现状的分析,认为素质教育的宗旨在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次,要加强人教育,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知识精神价值,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第三,塑造具有完美的教师人格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9.
"大五"人格模式是涵盖人格的5个因素的简称,它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大五人格的这每一个维度与学校变革型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功的变革型校长应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外倾性、创造性、宜人性与强烈的责任感.因此,以"大五"人格模式为导向,对健全变革型校长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基于"大五"人格模式发展起来的人格健全的变革型校长才是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所真正需要的好校长.  相似文献   

20.
浅谈现代人的人格特质与幼儿人格的早期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的人格特质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群体意识、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科学精神等。幼儿期人格的完善对以后的人格建设影响极大,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尽早塑造幼儿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