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笔者在幼儿园观摩到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在上一个活动环节结束之前,老师向孩子们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希望每个人找到能拿在手里的两件东西,这两件东西最好不要完全一样,下一次活动时我们要用。”孩子们开始寻找,有的孩子找得快一些,有的孩子找得慢一些,有的孩子到活动开始时还没有决定到底拿什么。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拿了一块积木和一支铅笔,也马上找了类似的东西。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拿的东西和自己的一样,马上把原来的东西放回原处,再去找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个活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幼儿主动学习的气氛。那些平时不爱说话、不太主动的孩子也拿到了东西。孩子们一直不明白老师到底要让他们干什么,因而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2.
爱是什么?《写给世界父母》一书说得好: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孩子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家里家外,孩子被成人各种各样的爱包围着。所有的大人都比弱小的孩子强大,使孩子没有了表达爱的机会、爱的权利。岂不知,对于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比接受别人的爱更快乐!记得儿子刚上幼儿园中班时,我和丈夫带着孩子到东部海边放…  相似文献   

3.
今年43岁的闫喜莲,是山东省荣成市一名普通医生,她才不惊人,貌不出众,但在培育儿子华阳方面却让人钦佩,尽了一个母亲的责任,荣获了威海市“好妈妈”的光荣称号。她在教子方面有以下两个特点。一、针对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自私自利和不关心他人的心理缺陷,闫喜莲特别注意教育孩子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如:华阳平时放学带回的书本玩具等,她都问明是借的还是私自拿别人的;对同学来家玩,她都是热情欢迎;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什么困难,她也总是鼓励华阳主动去帮助,使孩子从小就有一颗爱集体、爱别人的仁爱之心。在家  相似文献   

4.
发育正常的孩子长到一岁半、两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想摆脱成人依赖自己作主的倾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自己会’、“自己搞”。这是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使孩子逐渐感到“自己能”,想到什么地方自己就走去了,想要什么东西自己就去拿了,还能想方设法取得站在地上拿不到的东西。他需要运用自己身体,特别是手脚的活动来试验自己的力量,体验“自己能”的愉快。另一方面,也会出现遇到什么事都用“不”来反应。这是由于当孩子还不能独立走动、不能用语言表达意愿时,他不得不服从成人  相似文献   

5.
让孩子学会了解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问:我的儿子今年8岁,有一天他放学后告诉我,班里的多数同学都爱和班里的一个男生玩,他很不服气,认为那个男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告诉他,要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那个男生,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可是我的孩子反倒认为我不理解他。我该怎么去帮助、引导他?答:您好!对于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来说,他是非常渴望同伴的。看到同学爱和别人一起玩,他心里不服气也是很正常的。您的做法是对的,但是需要一点小小的策略。因为8岁的孩子还很难理智地去判断别的同学的优点,尤其是对自己的对手,他更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老奇写字打从会说话起,老奇就牢牢地记住了自己的姓名,有时见到叔叔阿姨,别人没问他,他都要说出来:我叫老奇。要是再问他,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呢?他就一连串地说出来:我爸爸叫老爸爸,我妈妈叫老妈妈,我们家都是老人。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老奇爱说爱动,还爱学习呢。有一天,妈妈跟老奇玩了一个游戏:妈妈在桌子上摆了胶水、小药瓶、钉书机、铅笔、白纸……对老奇说,你喜欢什么就拿给妈妈。老奇第一个拿了铅笔,妈妈啊了一声:你还喜欢什么?老奇一把抓住了那张白纸,虽然白纸已经皱巴巴的了,但妈妈乐哈哈地说,老奇肯定是爱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上锁     
最近,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像我们这样10—13岁的孩子通常会产生一种不让别人拿自己东西的心态,这种心态就叫做“成人感”。我可没这种感觉,但我决定培养这种感觉,免得大人总觉得我长不大。不想让别人看自己的东西,锁上不就得了?于是,我就把我的房门、抽屉、日记本都上了锁,钥匙当  相似文献   

8.
家教诊所     
答:人们都希望孩子有礼貌,有爱心,所以你会为儿子动不动就打人而苦恼。你很困惑:才2岁半的孩子怎么会打人呢?打人是个坏习惯呀。其实,是你的判断有问题。一般孩子在2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人生“第一反抗期”,即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别人批评他、笑话他,反对他做某些他想做的事,他那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使他感觉受到了“侵犯”,于是他用打人表达他的不高兴。和小朋友玩时打人,也往往是意见不一致时他表达不高兴的方式。但这种“打人”的举动往往不是我们成人理解的“欺负人”的意思,而是对自我的维护,这一点,我们务必区分清楚。所以,假如我们对孩子…  相似文献   

9.
去年春季。班里转来了一位插班生——罗亮.她6岁,性格开朗,爱说爱动。有礼貌,很快就跟班里的孩子打成了一片。但不久之后,班里开始出现有孩子丢东西的现象,经过观察,我发现是罗亮拿的。只要她看上眼的,不管是别人的玩具.还是班里的图书,甚至是老师用的粉笔。不管这些东西对自己有没有用、需不需要,她都偷偷拿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这种行为有增多的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家被十忌     
一忌溺爱娇宠。对孩子不能溺爱,成人爱孩子应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溺爱是无原则、无要求的爱,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使孩子变得任性,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个人私欲无限膨帐,缺乏对别人的同情与关心。这样的人不受他人和社会的欢迎,自己也会终生痛苦。二忌保护过分。对孩子的保护和帮助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不要怕做不好,不要怕失败,不要怕犯错误。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就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改正错误中发展的。只要没有太大的危险,就应让孩子尝试去做各  相似文献   

11.
朱如凤 《广西教育》2012,(37):93-93
在幼儿园里,常常看到有一些幼儿有玩具也不愿意和同伴分享;还有一部分幼儿有着很强烈的占有欲,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别人在玩,也不管别人是不是愿意,都要想方设法拿到手,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因此,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在幼儿教育中是必不可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我不爱看书,只爱玩。每次,妈妈把我按到椅子上,让我看书,我的屁股就像针扎了似的,总是坐不住。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看书了,不仅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  相似文献   

13.
玩,是一种认真专注入迷的活动。孩子都爱玩,从玩自己的唾沫、手、脚,玩勺子、碗、袜子、鞋,到玩各种会响的、会动的、色彩鲜艳的东西,甚至对水、土、沙、石、小草、麦秆等成人看来没什么好玩的自然物,他们也会玩得津律有味。孩子来到世界上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都要探索,玩就是一种探索。孩子正是通过玩来了解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感受自己的能力;通过玩来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体验自己和别人、自己和各种事物的关系。孩子这种自发探索的兴趣,应该加以保护和鼓励,并积极引导,因为它将成为孩子以后好学乐学、探求创新的基础。玩具是孩子玩的工具,也就是学习的工具。我们给孩子玩具,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玩得更好。在温饱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导读》2014,(10):12-12
正本刊小编说:"你看看人家谁谁谁!"这是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可如今的孩子最讨厌的就是父母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孩子的优点。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江苏南京四年级学生说:我最烦爸爸妈妈拿我和别人比,在他们的眼里,我好像什么都不如楼下的那位小姐姐。比如在家里我干事情动作比较慢,或者我写作业拖拉一点,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15.
孩子胆大,富有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出来的。孩子的胆量生来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害怕生人,不敢表现自己。我们不要简单地看成是缺点,有些孩子胆小,父母也有责任。父母安全意识过强,老是吓唬孩子,孩子干什么父母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也不敢摸,什么也不敢干,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自然就是胆小、怕事、没有勇气。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森森自理能力很差,十分胆小,别的小朋友在那里玩滑梯,他躲得远远的。老师走过去问:“你看好玩吗?”他说:“好玩。”老师说:“那咱们走近一点。”老师就拉他靠近滑梯。他看别人玩得那么…  相似文献   

16.
玩,是一种认真专注入迷的活动。 孩子都爱玩,从玩自己的唾沫、手、脚,玩勺子、碗、袜子、鞋,到玩各种会响的、会动的、色彩鲜艳的东西,甚至对水、土、沙、石、小草、麦秆等成人看来没什么好玩的自然物,他们也会玩得津律有味。孩子来到世界上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都要探索,玩就是一种探索。孩子正是通过玩来了解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感受自己的能力;通过玩来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体验自己和别人、自己和各种事物的关系。孩子这种自发探索的兴趣,应该加以保护和鼓励,并积极引导,因为它将成为孩子以后好学乐学、探求创新…  相似文献   

17.
梁兴伟 《快乐阅读》2012,(28):88-89
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有些孩子往往毫不客气地拆掉伙伴搭建的积木,按自己的意愿设想搭建,无视别人的存在、别人的劳动成果。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由于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许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我儿子今年10岁,他从小就特别喜欢朋友,甚至为了有朋友和他一起玩,有时都没有了自我,别的孩子想怎么样都行,哪怕人家根本不尊重他,就只为了可以在一起玩耍。要就此对孩子进行干预吗?马紫月:这位家长在问题中给出的信息不多,"没有了自我"的表现是什么?父母又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当然,我们知道,孩子乐群,爱和朋友一起玩是件好事,这说明他乐于交流,与人合  相似文献   

19.
治馋方略     
孩子对别人手中的东西格外喜欢,哪怕这样东西是他们再熟悉不过或最不喜欢的,只要是拿在别人手里,都是好东西!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先来说说玩具、别人手中的玩具都是好玩的,哪怕是自己平时根本就不玩的。因为每件东西拿在自己手中和拿在别人手中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一件东西换个角度看就是新的,更别说这件东西在别人的手中会玩出不同的花样了,那更是自己未曾想到的。赶紧抢过来模仿或展示一下自己的游戏方案,是孩子们最急于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有一天,妈妈在圆圆的书包里发现了一盒精美的动物拼图,妈妈问圆圆这是谁的,圆圆说是小朋友送的,但问到是哪个小朋友送的时,圆圆就说不出话来了。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圆圆才说是从幼儿园里拿回来的。妈妈听后十分生气,大声斥责圆圆:“你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偷东西!太不像话了!”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常见原因据调查,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出现过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因此,家长不能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孩子,也不要用“三岁看老”的观点武断地认为孩子拿了别人东西,长大了就会是小偷。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的主要原因是:1.没有建立起物品所属关系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