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教学相长的语文教育氛围,就是要体现师生间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交往互动,使师生间民主、平等、积极合作,让师生致力于精神完善和个性自由,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成为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使学生达到学习力与人格力的融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琳 《文教资料》2010,(20):115-116
审美教育最基本最深刻意义是感性教育。倡导审美教育是力图在理性占主导的文化教育中解放和发展人的感性,以达到感性和理性协调。在此前提下,人才能成为既充满活力又有自主性的理性化的感性生命,成就和谐完整的生命实体。  相似文献   

3.
艺术学校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感性思维要远远超过他们的理性思维,因此,必须实施美育,使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美育必须融入艺术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艺术教育对高校教师解放和发展感性的作用 1.艺术教育能解放高校教师的感性。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由于受本身职业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其感性一直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要做的,正是将高校教师的感性从这种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赋予其感知的敏感和激情。  相似文献   

5.
艺术作为自由生命的超越活动,直接成为人克服有限和无限、此岸与彼岸、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体、自由与必然普遍分裂的中介,从而使生活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尖锐对立性转化为中介过程的生成性。艺术的中介过程是通过人感性的审美生成实现的;艺术中介的含义在于,艺术并不给出终极答案,它只使追问人生意义活动伴随你的终身;这一中介运动过程中生成的不仅是艺术的或美的世界,而是人的“活感性”。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断言:整个文学艺术史,就是人的生命活感性生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当代日常生活世界对人的奴役与自由发展的关系成为一个二难撞击的重大问题。一种理论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自发秩序形成的感性世界,最好的政策是对日常生活世界放任自由。另一种理论则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个完全可以由人们的自觉理性来控制的理性化世界。但是,个人感性欲望的极度膨胀就会造成物的统治;而控制越多,日常生活世界就越不自由。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情势下,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要扩大日常生活自我实现的自由空间,使之成为个人自由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平台,其次是在有利于个人自由个性形成和发展前提下进行理性的适度调控。  相似文献   

7.
席勒用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思想,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改变近代社会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重塑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人性,并达到精神解放的目的,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成为全面发展、和谐的人,从而也建立起更高水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论美育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是一种偏重于感性的教育,它弥补了理性教育的局限性,对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独特的功效;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美育引导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愉快地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从而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审美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9.
试论舞蹈的感性与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整个人类生命状态的浓缩。舞蹈以感性为主导,是理性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舞蹈作品一定要有理论模式的支持,然而目前很多学舞者、跳舞者、观舞者,尤其是教舞者却只强调舞蹈艺术的感性层面,而忽视了它的理性层面,这是对舞蹈的曲解和贬渎。本文拟从舞蹈的表演、创作、教学三个方面,来对感性与理性在舞蹈中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强调舞蹈的感性与理性必须协调统一,才能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席勒(Schiller,1859——1905),是西方一度盛行的“游戏说”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是:审美活动是游戏冲动的对象,人类通过审美活动才能促使感性与理性、主观和客观、内容与形式在人身上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达到自由的境地。同时,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是人“精力过剩”的产物,当这种游戏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就成为审美的游戏。在审美的游戏中,人完全摆脱了实用的束缚,即社会功利目的束缚,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辨析审美及审美教育本的基础上,指出审美对于心理健全发展和人格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前者,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它能沟通知与意、感性与理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运动。对于后者,其重要性表现为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使人产生“天人合一”感、社会归属感;最终形成一种“生产性”人格。  相似文献   

12.
甄秀萍 《学周刊C版》2014,(3):168-168
一、没有适度的警示、惩戒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作为自然生命体,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有意识的单个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化的人,则是个性与社会文化规范的统一。既保留着人类本能欲望和需要的丰富性,又能能动、和谐地适应社会价值尺度和文化规范(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艺术学校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感性思维要远远超过他们的理性思维。因此,必须实施美育,使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美育必须融入艺术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形式美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式美是对象的形式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显示了人类的自由而产生和发展着的一种肯定性价值,它与人的实践自由及其情感表现是密切相依的,因此,它一般具有感性可感性、理性象征性和内涵多义性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美     
教育活动同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美的根源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把自己掌握真和实现善的本质力量以具体而又感人的形象展示于教育活动之中,因而使教育过程获得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形式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育美是内容与形式、情与理的统一。它可分为2个不同的层次:第1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即外在的感性美、形态美和情态美;第2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美,即内在的理性美和意态美。教育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自由创造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个人自由在教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性精神是实现个人自治和公共生活健康的保证。启蒙个人理性,培育公共理性精神是教化的使命。理性精神只有在个人自由中才能获得发展。教育因此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自由、实践自由的实践。人的消极自由要求教育要免除任何的干预和强制,积极自由要求教育关怀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个人自由是教育必须保障的权利,是必须实现的一种教育状态和教育条件。只有保障和确立学生的个人自由,教育才能是人的发展的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贯穿席勒美学思想始终的概念。席勒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认为其来源于人的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并希望借助希腊文明来回复人的完整性。席勒认为只有通过审美,人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自由,他提出"美育"理念,呼唤"游戏冲动",极力推崇艺术的教化作用。但席勒仍未跳脱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窠臼,过分推崇由理性法则决定的意志,远离了人真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形成的代表性的科学美学和文艺美学,能够打破理性规则、感性自由主、客二元对立关系的,是"生态"这一维语.它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辩证关系,寻求人与社会、自然的真正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一、没有适度的警示、惩戒不利于人格的完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作为自然生命体,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有意识的单个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化的人,则是个性与社会文化规范的统一。既保留着人类本能欲望和需要的丰富性,又能能动、和谐地适应社会价值尺度和文化规范(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的要求。教育义不容辞地担当着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使命。如果一个人的个性不能保持独立、完整,被强大的社会规范所湮没,那么他就将  相似文献   

20.
游戏与活动是全面实现审美育人功能的主要方式。游戏是与“自由活动”同义而与“强迫”对立的概念。审美活动是通过形象把握现实的一种活动。游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可以消除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是连接优美与崇高的桥梁;是引导人走向自由王国的必要之路。人在艺术和美的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游戏冲动”,可以帮助人达到充分自由的境界,通过审美教育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可以使人性的完善成为可能。从而使人从一个“感性的人”变成一个“审美的人”,实现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