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北宋始终处在和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中,而与西夏之间的争战则是北宋民族关系的主线和主要矛盾。百年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士大夫文人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并在诗词创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本文以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作为研究媒介,探讨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学风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宋政府在应对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时会采取各种政策招降以削弱其力量,其中对西夏的招降最为典型。自李继迁叛宋以来一直到北宋灭亡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宋夏战争不断,为了更好地削弱西夏的力量,北宋自始至终贯彻了对西夏的招降政策,且方法多样。夏人归降后,北宋政府对西夏降人采取优待措施的同时也相对地予以限制。招降政策使得大量人口流向北宋,为北宋争取了一定的战争优势。然而,长期的推行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加剧了北宋的经济负担。大量人口的归降也必然会导致宋夏矛盾加剧,爆发一系列的战争。  相似文献   

3.
北宋边塞词中表现的征人渴望立功边塞与久戍边地而思乡的矛盾心态,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与关怀等主题,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士人对边塞复杂情况和战争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边塞词的创作。宋夏战争激发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环境中,边塞词突破了花间词派和南唐婉约词风,将边塞生活、民生疾苦写入词中,创造出雄壮激荡的风格,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北宋边塞词中表现的征人渴望立功边塞与久戍边地而思乡的矛盾心态,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与关怀等主题,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士人对边塞复杂情况和战争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边塞词的创作。宋夏战争激发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环境中,边塞词突破了花间词派和南唐婉约词风,将边塞生活、民生疾苦写入词中,创造出雄壮激荡的风格,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从宋夏攻守之势的变化看韩范的攻守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承五代纷乱之局,“内无大臣跋扈,外无藩镇专横,独夷狄为可恶”1。在两宋三百多年的统治期间,为中国患者,先后有辽夏金元四国。北宋虽然为新兴的金国灭亡,但实际困扰宋室最久、削弱中国最甚者则为西夏。西夏自李继迁倡乱,侵扰日甚,叛服无常。宋廷旨在招纳怀柔,一再予以优容。及元昊僭号称帝,仁宗下诏征讨,双方开始长期处于敌国地位。宋夏战争时断时续,几乎与北宋王朝相始终,给北宋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所要探讨的宋夏攻守之势的变化仅限于从北宋建国至宋仁宗时两国攻守之势的变化)。在宋夏的长期战争中,攻守之势不断发生变化,北宋对西夏时…  相似文献   

6.
宋夏对峙时期,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是北宋在宁夏军事防御前沿地带设置的一级军政合一的高级军事指挥机构。战争并没有将双方的各种交流彻底隔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仍有过充分地交流,有不少遗物传世。固原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就有一些较为珍贵的西夏文物,主要包括西夏铜牌、各类印鉴、西夏瓷扁壶等,它们是宋夏对峙时期留在镇戎军境内的文化遗存,体现了西夏历史时期各类文化的形成背景与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元昊称帝到西夏灭亡的一百多年中,宋夏战争从未停止过。宋代许多文人都亲历了这场战争,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三年御夏的戍边生活为他通往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奠定了基础,然而此后庆历新政的失败又使他跌入仕途的最低谷。在经历战争与改革的数年间,范仲淹的人格心态也发生了潜在的变化。通过考察其诗词创作,揭示范仲淹在宋夏战争前后由积极御战到力图归隐的心态转变,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宋夏战争对当时文人心态及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韩琦根据宋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对西夏的策略,先后提出攻、守、和三策。韩琦无论是主和,还是主守、主攻,都是为了保境安民,以实力遏制西夏的侵优,维护北宋的尊严和宋夏之间的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11.
好水川之战乃北宋与西夏间一次重要战役,结果以宋军失败而告终.宋军之所以失败既有客观原因,如:投入兵力较少,宋军本身积弊重重;更有主观原因,如:宋对夏政策亦战亦和、摇摆不定,主帅韩琦对敌估计不足、用人失察.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太原府既是河东路首府,又是西北地区军事重镇,在抵御辽、夏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原府吏治的好坏,对西北地区的稳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宋廷对太原知府给予极大的关注,既赋予他对属官的行政监察,又委监司等对其监察,以促其向良性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监察中,太原知府得到锻练,为太原府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斡腹”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世纪蒙古铁骑的赫赫武功与蒙古汗国的辽阔版图,可以说与“斡腹”密切相关。“斡腹”本为蒙军作战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战术,后演变为蒙古汗国前四汗时期征服西夏、金朝、南宋的总体战略。此战略有一个假道西夏灭金,假道西夏和南宋灭金、假道大理灭宋、假道大理和安南灭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庆历党议,那个士气高昂的特定时代,造就了苏舜钦豪放不羁的人格,赋予了他诗歌“奔放豪健”的风格。庆历新政失败后,士气低沉,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转入了清峻幽冷。庆历党议是苏诗风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北宋中期在政治上经历了从庆历新政到熙丰变法两次大的变革,与之相应的是在意识形态中也发生了一场儒学的变革和复兴,即宋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欧阳修的疑古惑经到王安石的义理之学基本上反映出宋学在产生和发展时期的一般特征和轨迹。与此同时,他俩的经学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便是实践精神和开放精神。作为北宋中期江西经学的突出代表,欧阳修和王安石的经学不仅是宋学阵营内部与理学相抗衡的一大派别,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宋与西夏在陕北一线剑拔弩张,长期对峙,双方在这一线驻有大量部队,并断断续续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民族关系几度紧张。为了备战,北宋与西夏都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在沿边修筑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屯田驻守,客观上加强了对陕北的规模开发。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对陕北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草地和林地被开垦,土地沙化和水流失的速度大大加快,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西夏书事》的征实精神与历史认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书事》是清代乾嘉时期学者吴广成补撰的一部西夏历史著作,以取材丰富,纪事翔赡,考订谨严,议论鲜明而著称。在迄今已有关于《西夏书事》的研究成果中,对该书的议论褒贬和正统观念多持否定态度,而忽视了这两个范畴所具有的征实精神和历史认同意识,这恰恰是吴广成史学成就中极其重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宋代的儒学复兴,传统的儒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获得勃勃生机,成为宋代上层妇女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鼓励妇女受教育,培养其主体意识,表现为宋代妇女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独创精神,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上参与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教育不能脱离世俗社会,要为社会利益服务,有贵族教育的特色,表现为妇女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将个人价值与家族发展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为家族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两宋的政治环境影响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刨作题材和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诗词也在无形中记录了两宋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变迁。二者共同作用,使宋代咏史诗形成了焦虑忧患、沉浑凝重、好议论翻案、颇具现实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20.
马佳佳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34-36,40
苏轼的寓言作品是宋代寓言的优秀代表。其寓言长于揭示北宋中后期的政治面貌,描写在当时的社会习俗、人情世态和道德风尚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社会现实指向很强,并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政治性,常于嬉笑怒骂中,隐含着作者的社会心态,散发着独特的智慧和精神之光。在探索作者社会心态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