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问     
王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不但能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提问题.这天数学课上,王老师又一次启发他的学生:“谁能出一道关于时间的问题?”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时候放学?”提问@流水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遇到这种情况:让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总有学生说:“没问题可提。”可当老师一提问,他却又回答不出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是学生什么都懂,也不是不懂装懂,而是根本不敢问或不知道该问什么。这让老师感到无奈与遗憾,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遇到这种情况:让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总有学生说:没问题可提。可当老师一提问,他却又回答不出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是学生什么都懂,也不是不懂装懂,而是根本不敢问或不知道该问什么。这让老师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教“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课。授完新课后,老师提问:“你们能举出轴对称图形的例子,说出它们有几条对称轴吗?”一生举手回答:“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面对学生这一片面回答,老师不是轻易地肯定或否定,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答问中的问题。老师启发说:“请同学们想一想,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的说法准确吗?”“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呢?”经这  相似文献   

5.
《黄河象》和《琥珀》(第10册)难点提示:黄河象化石与琥珀的形成都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作者根据化石想像出来的。作者是怎样想像的?他假想的根据有哪些?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一忌深,学生百思不解,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一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提问学生:“《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背景怎样?”小学生对东汉末年的历史不了解,又没读过《三国演义》,当然无法回答.这样不切学生实际的提问必然是失败的.所以,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因人而发.  相似文献   

7.
开心巧克力     
“科学”的预见上课时,老师问汤普森:“如果人缺了左耳,那将会怎样呢?”“那将听不到来自左边的声音。”汤普森回答。“如果右耳也缺了呢?”老师又问。“那将什么也听不见了,”汤普森说,“并且什么也看不见了。”“哦!会这样吗?”“是的。”汤普森自信地说道,“您想,如果两只耳  相似文献   

8.
爆笑校园     
区别生物课上老师提问: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区别?”张三回答: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鹅肉。”分担痛苦老师问学生:“怎么解释‘与人分担痛苦,会使痛苦减半’呢?”小伦回答说:“如果我爸爸揍我,我就揍他的猫!”长相老师布置了一道题:请用四个字概括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1.观察水的形态、颜色。倒一点水在倾斜的木板上。问:“水怎样了?”答:“水会流动”。老师接着说:“象水这样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又问:“水的颜色怎样?”答:“白色”。“再仔细看看,水是白色的吗?”学生沉思,不语。老师拿出一杯牛奶,问:“牛奶是什么颜色?”“白色。”“水和牛奶的颜色一样吗?”“不一样,牛奶是白色的”。把一张浅色的纸放在装着牛奶和水的杯子的后面,“大家再  相似文献   

10.
陈兴杰 《师道》2003,(11):30-30
开学初,有幸聆听了深圳市特级教师赵志祥的阅读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感触颇深。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听后细细品味,更是受益无穷。亮点之一:猜问激趣。赵老师在研读课文时,既没有自己提问,也没有让学生直接提问,而是从课前交流入手,让学生猜问。“在你们读文时,大朋友会在哪儿提问题?会提什么问题?你们怎样回答呢?”这种猜问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当然猜问不是目的,学生通过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圈点批画,互问互答,逐步由浅层问题向深层问题探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学生主动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真可谓“一猜激起千…  相似文献   

11.
校园小幽默     
《小读者》2005,(2)
单数和双数数学老师问芳芳:“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了吗?”“知道了。”芳芳回答。“那么一条裤子是单数还是双数呢?”老师又问。“很简单,”芳芳说,“上面是单数,下面是双数。”“科学”的预见上课时,老师问:“如果人缺了左耳,那将会怎样?”“那将听不到来自左边的声音。”晴晴说。“如果右耳也缺了呢?”老师又问。“那将什么也听不见了,”晴晴说,“并且什么也看不见了。”“哦!会这样吗?”“是的。”晴晴自信地说,“您想,如果两只耳朵都没了,那戴在头上的帽子不就盖了下来,把眼睛给遮住了吗?” …  相似文献   

12.
读到一则普通教师的案例,她在每堂语文课上都安排了“自由提问”的时间,学生不用举手就可以自由提问,自由解答。于是,这位教师经常会听到一些另类的声音。上《小熊住山洞》的时候,有学生问:“老师,小熊是要冬眠的,怎么冬天还会上山砍树呢?”是啊,熊要冬眠是科学常识,怎么作者就不知道呢?上《蚕姑娘》的时候,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有个女生问:“蚕卵里钻出来的都是蚕姑娘吗?”是啊,难道就没有蚕小伙吗?上《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学生又问:“老师,青蛙妈妈怎么那么狠心啊,生下小蝌蚪就不管他们了?”是啊…  相似文献   

13.
校园逸趣     
罗马帝国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道“: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就能建成的。”在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向学生们提问:“罗马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夜里!”学生答道。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日行一善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两位学生齐声答道“:有啊!”老师问“:做了什么事?”学生“:我们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很好!但是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为什么要两个人呢?…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节观摩课。老师正在上 《第一场雪》。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山 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 一层厚厚的雪。” 老师问:“‘山川’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山川’就是高山河流。” 老师又问:“文章中不是有‘河流’了吗?如果‘川’字当河流讲,这个‘河流’不是重复了吗?”  相似文献   

15.
牛顿为什么能成为一位划时代的科学家?牛顿做的不是老师给出的题目,而是自己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提出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可谁没见到过或不知道果子会从树上掉下来呢?但没有人能像牛顿那样提问。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  相似文献   

16.
轻松驿站     
改时态语文老师:“请把‘我的哥哥去学校’这句话改写成将来式。”一个男同学站起来:“我哥哥的儿子去学校。”语文老师:……电击在学校“红十字”队员培训班上,队员在进行急救训练时,一个男学生开玩笑地问一个女生:“我要如何才能打动你的心?”女生笑说:“刚才老师不是教过了吗?要用电击!”文盲实例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举一个文盲的实际例子。”“比方说吧,苍蝇如果不是文盲的话,它就不会往明明写着‘灭蝇’字样的胶纸上落了。”区别生物课上老师提问:“青蛙与癞蛤蟆有什么区别?”学生:“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总是不可少的.对提问进行深入研究,有益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常见有如下几类: 一、“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类的提问.这类提问,从老师提问这类问题的意图看,有时是为了承上,有时是为了接下,也有时是为了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总之,多是为了老师自己的“教”. 二、“是什么”类的提问.这类提问,老师一般只需要学生靠背涌、记忆来回答,一般也不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三、提出一典型问题,提问学生:“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当学生回答出他想到的一或两种可  相似文献   

18.
笑话数则     
咱们又不是小孩子!四岁的小女孩兰兰突然想上前抱着亲一亲三岁的小男孩东东。东东一把推开了兰兰:“请问你是认真的吗?你以后会不会同我结婚?”兰兰刚一站稳脚跟就睁大双眼回答东东:“我靠!开什么玩笑?!咱们又不是一岁两岁的小孩子!”老天辑赚钱还是赔钱老师:有一个文化用品商店进了一批铅笔,购价为三元四角四,卖价为二元九角八,大家算一算,商店是赚钱还是赔钱?楚阳向:老师,我知道!如果按“元”算的话,就是赔了,按“角”算的话,就是赚了。农夫的儿子有一个农夫,由于孩子太多起名字成了问题,于是便用农场里的东西给孩子起了名字。这天,新生入…  相似文献   

19.
宁宁上幼儿园经常迟到,有时9点来到幼儿园,还没吃早饭。为此,老师和宁宁的妈妈交换意见“:9点吃早饭会影响孩子吃午饭,希望您早点儿把他送来。”宁宁的妈妈每次都答应,但坚持不了几天,又会重蹈覆辙,老师问宁宁的妈妈“:您8点左右将孩子送来有什么困难吗?”宁宁的妈妈说“:我每天10点钟上班,宁宁爱睡懒觉,所以我会晚送他。”如果您是宁宁的老师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面对经常迟到的宁宁,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相似文献   

20.
正一、提问的准确性老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一位老师在教低年级的孩子读书时。读到词语"牛顿",老师便问:"谁知道牛顿是什么?"刚问完,好多孩子就嚷起来:"我知道,我知道,牛顿是一头牛。""牛顿是什么?"该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明确的。如果老师的提问是"牛顿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样才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思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我们都没有刻意去组织语言,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去设置,这样的语言是否可以使学生理解,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想说的话?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