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乡村社会的亲属制度是严格的父系制,体现在婚居模式上是严格的从夫居,从妻居的一向不多.户籍制度、获取资源的路径以及风俗习惯支撑着传统的婚居模式.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职业结构以及收入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为新的婚居模式创造了条件.本文通过对山东于庄城镇化过程中所引发的婚居模式的历时性考察,认为于庄的城镇化催生了新户型从妻居的婚居模式,但新型婚居模式的双方当事人面临着现实困惑,他们不能获得村民身份,并融入所在社区.  相似文献   

2.
漫话赘婚     
“赘婚”作为一种男嫁女娶夫从妻居的一种婚姻形式,古已有之,它是母系氏族社会“从妻居”古风的遗留和发展。从“赘婚”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的时期,“赘婿”的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其地位通常是相当低下的。目前,有必要给这一合理的婚烟形式以正确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人类婚姻形态及其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婚姻起源后于有嫁娶事实”这一理论出发,从婚姻词义、婚姻目的、婚姻仪式等方面说明:群婚并非婚姻,而只是一种嫁娶事实。对偶婚才是人类第一种婚姻形态。其望门居阶段是现代婚姻萌芽期,其从妻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初步发展期,其从夫居阶段则是现代婚姻形成期。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指出,人类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从婚姻的词义、目的与仪式来考察,群婚并不是婚姻,对偶婚才是人类第一种婚姻形态.对偶婚的望门居阶段是现代婚姻萌芽期,从妻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初步发展期,从夫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形成期.一夫一妻制是现代婚姻的完备形态.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独龙族的婚制及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独龙族婚姻形态具有6种:一夫一妻制、对偶婚、妻姊妹婚、家族内婚、非等辈婚、转房制以及家长多妻,并且6种形态并存,以妻姊妹婚为主。这对人类各种婚姻形态及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招婿·赘婿·弃夫——《诗经》赘婚诗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赘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与其他男娶女嫁的聘娶婚家庭不同,女子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男子一般居于从属地位。赘婿的去留取决于妻子及其家庭的态度,有的有幸成为女家的继承人,有的不为女家所容,蒙受屈辱,甚至被扫地出门,成为弃夫。《诗经》中的《邶风.匏有苦叶》、《王风.葛藟》和《小雅.我行其野》是反映赘婚的篇什。赘婚的产生,根本的原因是家庭财产继承制。在我国古代,只有男性后代才拥有家庭财产继承权,所以那些有女无男的家庭要从外姓中选择合适的男人来培养财产继承人并实现传宗接代的愿望。其次是双方居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男子可免财礼而解决婚姻问题,女家通过招婿增加劳动力,双方各有所得。再次是母权制从妇居的遗响。  相似文献   

7.
明代赘婚大致可以分为未婚女招婿和寡妇赘夫两类,而无论哪一种赘婚,都不被当时的社会伦理所承认,常被视作陋习。事实上,作为传统婚姻的一种补充形式,赘婚具有存在的现实基础。男方或因家贫,或为了攀附女方权势,选择入赘;女方或因无子,或为爱女等原因,选择招赘。赘婿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妇家关系、亲生家庭关系都不同于传统的嫁娶婚,在财产继承方面,除了能够继承妇家的一部分财产,其在亲生家庭的财产权亦不因出赘而丧失。  相似文献   

8.
赘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与其他男娶女嫁的聘娶婚家庭不同,女子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男子一般居于从属地位.赘婿的去留取决于妻子及其家庭的态度,有的有幸成为女家的继承人,有的不为女家所容,蒙受屈辱,甚至被扫地出门,成为弃夫.<诗经>中的<邶风·匏有苦叶>、<王风·葛藟>和<小雅·我行其野>是反映赘婚的篇什.赘婚的产生,根本的原因是家庭财产继承制.在我国古代,只有男性后代才拥有家庭财产继承权,所以那些有女无男的家庭要从外姓中选择合适的男人来培养财产继承人并实现传宗接代的愿望.其次是双方居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男子可免财礼而解决婚姻问题,女家通过招婿增加劳动力,双方各有所得.再次是母权制从妇居的遗响.  相似文献   

9.
从性别生存及命运看我国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长期影响下,在以家庭为本位、男性为主体的父系村落经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男娶女嫁、妻随夫居的婚居形态,传宗接代、父姓子传的姓氏继承,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性别理念与生存格局,是导致妇女处于弱势和女孩生态环境不利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形式,是指人们为达到成婚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人类在杂婚、血缘婚时期谈不上什么婚姻形式,男女之间只是依照自然法则或辈份关系相互交配。氏族外婚制产生以后,由于必须在氏族外求妻择夫,男女婚配关系开始明确,此后便相继出现了各种婚姻形式。在我国古代,首先出现的是掠夺婚。  相似文献   

11.
《元典章》中收录了关于元代妇女婚姻家庭的法律规定及大量案例,内容涉及婚礼、嫁娶、官民婚、军民婚、休弃、夫亡、收继、不收继、次妻、驱良婚、乐人婚、服内婚[1]611等方面,反映了元代社会、法律、妇女生活、婚姻特点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等。  相似文献   

12.
居制是一种结婚时选择居住形式的制度,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依照家庭成员居住地为标准,居制可分为从妻居家庭、从夫居家庭、单居制家庭。从妻居家庭即婚后,丈夫和子女在妻家住;从夫居家庭即婚后妻子和子女在夫家住;单居制家庭即婚后丈夫和妻子不住妻家也不住夫家,单独居住。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在传统婚制存在且占主流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异于传统婚制的婚姻现象。其主体是同姓媵制,同姓不婚制和有丧不婚制;但随着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婚制相悖的婚姻现象:异姓媵、同姓婚、有丧可婚、贞操观念淡薄但已出现萌芽。  相似文献   

14.
招婿婚姻作为传统婚姻制度的补充形式,在中国婚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这一婚姻形式虽然仍处于从属地位,但伴随社会转型与人口变迁,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学术界分别从人口学、社会学角度对招婿婚姻进行多侧面的研究,并就其对我国婚育、养老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了深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而婚姻在全部礼仪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所谓“婚礼者,礼之本也”。敦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环境,使妇女的婚姻生活与中原地区相比显现出某些独特之处。本文主要通过敦煌地区出现的“男到女家成婚”、“夫从妻居”和“少女选夫”的特殊婚姻礼俗来探究婚姻生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婚姻史、妇女文化史,《易经》是上古时期不可多得的一部文献,其中反映了妻从夫居、男尊女卑、多女共夫、婚姻不自由、贞节萌芽、婚龄、婚期、男主外女主内等现象。然而当前学界对此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故尔,本文拟以历史文化的视角对这些现象作出说明,并指出它们对以后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地受地域空间文化影响,传统婚姻模式多为村内婚、邻近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出打工潮流的进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打破原有婚姻模式。由于婚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通婚圈逐渐扩大至省外婚,婚姻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当地苗族的婚俗变迁。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原始社会妇女政治地位的丧失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本文则认为,经济因素对妇女政治地位的丧失是起重要作用的,但是导致妇女政治地位丧失的直接原因,是从夫居婚姻形态的出现。由于从夫居家庭的产生,在不破坏血缘氏族制度的前提下,妇女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家庭中的地位;并随着从夫居婚姻形态的普及,妇女也逐渐在整个社会中丧失了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9.
《晋公子重耳之亡》是《左传》中描述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内容大量涉及到了春秋贵族中的婚姻形式及婚姻思想。其婚姻形式主要表现为抢婚、赠婚、血缘婚、再婚等,同时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在不同的婚姻形式下产生的"正妻"、"嫡子"等思想以及婚姻为政治服务的政策方略。  相似文献   

20.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婚姻文书总数约百余件,一百三十多篇。其名目有通婚书、答婚书、嫁娶祭文、戏女婿文、训女文、婚仪诗词、障车文、咒愿新人文、放良文、放妻书、夫妻相别书、冥婚书等,是当地民间婚姻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礼仪性和证据性文字材料。百余年来,研究者主要集中对《下女夫词》和《崔氏夫人训女文》两篇进行研究,而对其他文书则涉及甚少。鉴于此,对敦煌婚姻文书进行分类,并简要介绍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以期对学术界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