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帽"字始见于东汉。汉末开始,"帽"在口语中开始出现;两晋时期口语中"帽"字开始了对"冠"的替换,南北朝时期,替换进程加快,最终在唐代的口语中完成了"帽"对"冠"的替换。  相似文献   

2.
表示"非真"义,先秦多用"伪",现代汉语则说"假"。"假"对"伪"的替换是逐步完成的,南北朝时期,"假"已经在口语中替代了"伪";在书面语中的替换要晚一些,大致在宋代完成。  相似文献   

3.
姜扬 《考试周刊》2010,(32):143-143
在日语中,"ずに"、"ないで"与"なくて"都表示否定的意思,三个词语意义相同,用法相近,很多日语学习者对它们的用法容易混淆,本文就三者的用法与异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认为副词"至少"表示的意义是"最低限度",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至少"有"不止"、"不仅仅"的规约含意。由于"至少"的使用与说话人紧密相关,因此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说话人自我的印记。"至少"的规约含意"不止"、"不仅仅"表现了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主观介入,表现为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肯定程度或对命题的主观认识。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包含"至少"的语料中,"至少"的用法归纳为标记和无标记用法。在这两种用法中,"至少"的主观性体现了说话人主观认识、主观解释、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5.
表示"等待、等候"这一意义,"俟、待、候、等"的历时演变情况是:先秦用"俟"和"待",汉初始用"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先秦用例及仿古外,"俟"在口语中几乎不用,主要用"待",其次是"候";"等"表"等待、等候"义,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此后的宋元时代,"待、候、等"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明代,"等"的使用比率才在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占绝对优势,表明"等"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待"和"候"。"等"之"等待、等候"义产生是方言进入通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整零结构中,"零"字共有三种主要用法,其中表示分数间的"零"数,是明清时候产生的一种新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对蒙汉语教学中,"有"字句无疑是个重要的教学点。"有"不表示动作行为,基本意思是"领有、存在"。本文从"有"字句的概念、用法、"有+V"新结构和留学生在学习"有"字句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杨仁祥 《教师》2011,(22):60-60
作为语文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口语交际"正日益得到重视和体现,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农村初中,仍然存在着没有能够达到"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没有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效果,"口语交际"课走过堂的现象。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讲,"口语交际"这一重要板块在农村教师的课堂上也鲜见其踪影,试卷中大量的主观题充盈卷面,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考查也无从体现。而"口语交际"作为将来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必须引起作为教学中主导力量的教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说“很是”     
"很是"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时,属于附加结构,表示对后面成分的主观确认和强调,重心在"很"上。"很是"不能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很是"修饰名词性成分时,表示对后面成分的判断,是偏正结构,重心在"是"上。在现代汉语中,"很是"没有演变成独立句子成分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欲"的虚化历程及其功能用法的研究发现,"欲"基本沿着名词、动词、助动词、黏着语素这样的轨迹发展。在"欲"的虚化过程中,其功能用法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表将来时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颜师古在口语词研究上的贡献@张金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常见的数字连接词有"又(有)、单(丹)、零"。"又(有)"主要用于上古汉语中;"单(丹)"最早见于唐代,存在但并未用于专业的数学著作中;"零"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的专业数学著作中,在明清时期进入口语,并开始替换"〇",出现在专业的数学著作中,经历了由行业用语到口语,再到书面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欺骗’’这一义位上“诈”、“欺”、“骗”三个词有历时更替的关系:“诈”、“欺”两词在先秦已经出现,东汉以前文献中“诈”占据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口语中“欺”已经取代“诈”占了主导地位;“骗”产生于宋,明代以后逐渐取代“诈”、“欺”成为此义位的核心词。  相似文献   

14.
量词自宋至元取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为量词数目增多,可附加儿尾。通过对元曲近250万字语料的考察,共检索到138个“儿”尾量词,且元代度量衡制的单位词也可加“儿”尾,“V(+P)-V儿”结构始见。“量词+儿”并不构成名词,仍表示量的词汇意义。“量词+儿”是元代北方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体现浓重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15.
郑风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在从汉到宋的经典阐释里发生了重要变化,被定为“淫诗”备受贬斥。然而追究“郑风淫”一说成立的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承载着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汉代诗教的反动,“郑风”作为突破口被赋予特殊意味,并由此展开了不同于汉儒的经典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6.
苏州光福圣恩寺是一座与明代皇家有着特殊关系且沐浴着明代皇家"圣恩"的寺院。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皇上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的匾额。"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又于天顺三年(1459)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入清后,康熙帝多次南巡,在处理北边与沙俄战事及外交事务的同时,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至苏州光福邓尉山,并驻跸圣恩寺,且为该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还为该寺写下了诗作。康熙此举,不乏与前朝有作为、有威望的开国皇帝对话以一较高低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座沐浴着前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大清皇家的"圣恩"光芒,并希望能借之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7.
张毅 《学科教育》2013,(6):118-125
“语文”一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确定为我国母语课程新名称前已有六十多年的应用史。“语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在当时被赋予了语言救国的使命。这一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已普遍使用,且已成为当时我国母语教学界话语的关键词,其本义是“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新中国成立之初“语文”被命名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有着当时政治、文化和课程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这一名称也存在着两大内在缺陷:名实不符以及名称中民族或国别标识缺失,几十年来已给我国母语课程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前,由于我国母语教育界对于“语文”一词使用史的集体性遗忘,造成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内在缺陷的忽视。  相似文献   

18.
与朱熹道学并峙的陆象山心学是南宋后期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严羽诗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心学反对道学将人心与天理割裂开来,明确主张“心即理也”;这大大缓解了道学以道德理性压制感性经验所带来的过度理性化的弊端,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生命情感存在的合理性。这启发严羽诗学建立一种新的诗“悟”观念,这并非一般人所简单理解的感性直觉,它实际是对江西诗派忽略诗意性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