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巧塔桥助达标湖南省汨罗市黄柏中学(414414)周百炼龙霞云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  相似文献   

2.
江户时代日本与世界的交汇点张敬秀(内蒙古大学)世界历史滚动机制,将“历史场”(作者已在专文中论及)效应越来越放大,“涨落”随机事件在共振波峰和波谷时效应尤其明显.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历史场效应焦距浓编到了日本,以图示之:从日看出,欧美列强势力从...  相似文献   

3.
列强侵略的加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列强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控制海关,逐步把中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侵略中国的边疆与邻国,发动中法、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向中国输出资本,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相似文献   

4.
问题式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一个学习单元围绕一个问题而展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当然这里的研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是一种已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一种“发现”体验的过程,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习者感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探究性,产生积极情感,获得感悟。  相似文献   

5.
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存在问题的情境,使他们面临一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导入新课这个首要环节。多年的实践证明:上课伊始,教师若能找准知识的突破口,为学生创设一个“想做而不知如何做,想说而又无从说”的问题情境,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决”是美国数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何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把解决问题看做学习数学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教师问题的奴隶。通过问题解决,教师为学生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激励学生独立思索,帮助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引导学生不  相似文献   

7.
王宗彬 《山东教育》2002,(29):31-3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级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华师大版)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薄”了,教学内容删减下来以后,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选择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他们的特长和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一、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标准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教材中处处留下空白和悬念,以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  相似文献   

8.
一、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只有多思好问,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才能使思考更深入,学习更主动。但是,学生从不能发现问题到能发现问题,从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在“问什么”、“怎样问”上作具体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包含着未知的因素,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探究的愿望,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和信息重新组合,找到解决问题(读懂课文)的途径。课文《跳水》是一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  相似文献   

9.
(解题序号1~41)第1问阅读下列世界史与日本有关的叙述文章A~C,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问1~11)。得分30A19世纪欧美列强侵入亚洲,亚洲各国对此采取了不同反映,这一切也极大地影响了列强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的对外认识。19世纪30年代末,水户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提高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师的思维素质。高校教师的作用是激励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育以追求知识为最高目标,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是未知领域的探索者。为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教师的思维方式必须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不能将所受知识赋予绝对真理的色彩,而应在开拓未知领域中积累新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知识是思维的结晶,高校教育中传授知识和引导思维并重,教师必须既掌握“教材序”,又掌握“探索序”。任何探索,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既懂“已知”,又熟悉“未知”,才能将学生引向学科前沿。如何选准引发问题的生长点,要求教师既有学科知识又有“问题逻辑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科学知识是在一系列谬误中实现的。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是排除错觉,误解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的“何道可以得是”,又要告诉学生“何道将以成非”,必须研究谬误。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贮存和应用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训练和发展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将教材的编写意图、自己处理问题的想法复现出来.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与思维方法的借鉴。学生将自己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曝光”.便于教师反馈评价与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补偿。这样就沟通了师生间思维路线。形成“教”与“学”的回路,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开发儿童潜能,完善和提高儿童素质。下面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2.
“探究型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教师指导学习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体会合作和分享的快乐;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适时的指导点拔、宽阔的展示空间、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体操”展示的过程,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如何简洁明了地向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呢? 一、一题多解,拓宽教学思路 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从不同侧面给学生展现同一个知识点;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向学生揭示数学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挖掘思维问题,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瑛 《福建教育》2005,(7A):41-41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总能呈现多样化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产生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使课堂不断闪现“智慧之光”,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要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体验、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尤其要注意捕捉其中不协调的信息,有效地组织讨论、辩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6.
对问题的提出和探讨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调动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显得异常重要,因此,把“问题”比作数学教学的“心脏”,学生思维的“启动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高速通道”,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问题氛围中,尽情舒展思维,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徐兴虎 《新高考》2007,(2):30-33
【考点指津】 1.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的原因 (1)内因:①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决定的,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这是日本侵华的内因;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日本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外因:①当时国民党正忙于“围剿”红军,也给日本以可乘之机。②日美为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日益激化。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历史谍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认为,首先应该使学生能触摸到历史的真实,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即自然感知);  相似文献   

19.
陈宝香 《四川教育》2000,(10):33-33
重视“问题解决”,是80年代以来国际上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都是重要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循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那么不仅整个思维活动不是学生独立完  相似文献   

20.
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为了给未来世纪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打好素质基础,我校教师在遵循学校的“三体”教育模式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中心问题。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指引一条认识的路线,引学生的思维活动上路:“强”就是在教学中激励学生求知的愿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开”就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随着现存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