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谈写文章     
《新闻战线》编辑同志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写文章。我自己的文章写不好,这个题目我怎能谈得好呢?我推辞了几次都不行,只好硬着头皮谈几句。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新闻记者、大学教授,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写得“文”一点,多加上一些辞藻,多加上一些政治名词,多绕一些弯子。这些人在小学  相似文献   

2.
手高眼不低     
做编辑有年,我已习惯于用朱红毛笔涂改别人的稿件,为他人作嫁衣,并以此为乐事。但做编辑的同时,我亦做作者,写诗、写散文和随笔,写完寄给一些报刊去发表。亦编亦写,会使自己逐步地变得眼高手高,手高眼更高起来。曾有朋友说:编辑之写不好文章或不会写文章,这不重要,因为这无碍于他剪裁删削别人的稿子。但我却常作如是观:不会写文章的编辑,即使他再用心,却注定难成这一行之高手。因为不写文章的编辑看稿时多  相似文献   

3.
二十二年前,在一个内部刊物上开辟过“编辑工作的前途”的讨论。我曾写文章呼吁:希望有关领导要重视对编辑人员的培养。培养编辑要学用结合,为造就专业编辑人才创造条件;使用编辑也要做长远打算,尽量使编辑学有所用,用其专长。当年我还是个青年编辑,考虑问题带有个人打算,又充满着个人的幻想。而  相似文献   

4.
对苏联新闻业的历史反思张允若编辑同志:十月革命八十周年纪念日快到了,不知你们是否已经组织了有关苏联问题的文章?我想作为研究国际新闻的刊物,这样的文章总是不可缺少的。我的这篇东西新意不多,主要是发出一个呼吁,提出一种建言。依本人管见,这种呼吁和建言还是...  相似文献   

5.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6.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贴心的朋友能灵犀相通”。提起《编辑之友》,我就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友爱和默契的感觉。在众多出版业务或学术刊物中,我似乎特别喜欢《编辑之友》,喜欢读它的文章,也喜欢给它写文章。局收发室的同志,因我常常来问《编辑之友》到了没有,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编辑之友》一到,就首先给了我……  相似文献   

8.
“脱水”     
编辑改稿,可以说十次有十次都是把长稿改短、把冗稿改简;我称其为“脱水”——即挤掉这一类稿件中的水份是也。堆放在编辑案头的不少来稿(包括一些水平在发表线以上的来稿)水份太多,这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了,报刊上关于“短些,再短些”的呼吁也时有所见;不过呼吁归呼吁,给文章中掺“水”者却依然如故,照掺不误。缘何会如此?我以为这里面有一个作者的水平问题。不要以为短文章就一定比长文章好写。我是写短  相似文献   

9.
这里有几张画是批评有些文章的文风的.我既是一些文章的读者,又担任一点编辑工作,因而又算编者,不论是读者和编辑,最怕看那种空洞难懂而又很长的文章.写了文章总要人家看得下去,使人望而生畏,不愿意看,文章也就失掉了作用.但是做编辑的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看得眼睛发痛.这些画也算是代读者和编辑的呼吁.这几幅画还有毛病,给人一看似乎单纯在反对长文章.这就有片面性,因为有内容的长文章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年初,编辑部的肖红凌主任约我为《图书馆建设》创刊30周年写篇文章。当时,我口头应允尽力而为。事后,思来想去,年龄大了有时提笔忘字,写文章不敢当。但是,作为曾经参与过刊物的创办和编辑的老人儿,总应该说点什么。说什么呢?若说刊物的今天,不能说,因为对现状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1.
我知道这话说出来近于无知,谁不知道没有一二三的框架,也能把文章写得很好。然而,作为编辑却经常面对着这样一个现实,即许多来稿的行文动辄就来个一二三,不仅如此,有的还在大一二三里套中一二三,中一二三里套小一二三。似乎离开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第一如何、第二如何、第三如何,首先、其次、再次……就不会写文章了。面对这一情况,我想任何一个对写文章还讲点技法的人,都不可能不生出一点感慨。对于文法问题先人多有著述。三国时代曹丕就说:“文本周而末异。”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  相似文献   

12.
我的自白     
《我有一个夙愿》(见《编辑之友》1987年第一期第86页)一文写得多好啊!它道出了多少个严肃的文字工作者的心声和愿望!作为一名小小的编辑,我也举双手赞同并参加这一呼吁。不过,鉴于目前的状况,我觉得“出版一本无错的书!哪怕是出版一本无错的杂志也好。”但愿望和要求可能走高了一点。还是提“刊出一篇无错的文章吧!”大概来得现实一些。可惜的是,就连这样的低要求现在也不一定能达得到的。不信,就拿《我有一个夙愿》这篇呼吁  相似文献   

13.
论年头,我算是个老编辑了;又因为喜欢写点“豆腐块”文章,有人称我为杂文作者。我就不揣冒昧,从编者兼作者的感受出发,谈谈文化人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文章怕改不怕改?首先要说,文章是不怕改的。个中道理,前人已经讲过多次:写文章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认识活动,而客观事物是复杂和变化着的,必须反复研  相似文献   

14.
有一家媒体近期举办的记者、编辑和通讯员培训班上,一位讲课的资深编辑说,我给大家提一条冷门建议:请各位挤点时间,把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秘诀》一文找来读读,反复深入研究他总结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12字对深化文章"有真意"的理解,增强所写文稿生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要深化对写文章"有真意"的理解呢?首先,深化了对写文章"有真意"的理解,就能做到真想写才写。真想写的前提是,  相似文献   

15.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16.
一、编辑是不是可以做到天天写文章? 解放前,我差不多每天都写一篇小言論,那时候政治觉悟低,报紙对言論的要求不高。写文章但求舞文弄墨,嘩众取宠,说得好听些,也只是“雕虫小技”,意义不大。在那个动乱的年月里,反动派丑态毕露,翻开报紙,题材俯拾即是,因而足不出戶,天天有題  相似文献   

17.
前年夏季的某一天,我去拜访著名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蔡先生是我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时的前辈,办公室多年对门,相互熟悉,所以谈话非常轻松。我向蔡先生请教怎样做一位好的学术编辑,蔡先生颇为愤愤地说:"现在是编辑专制,不懂得学术,也不懂得尊重作者,净乱来。"蔡先生言道,他写文章引用《史记》并不采用中华书局的点校本,而是使用自己喜欢的本子。  相似文献   

18.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问题,不仅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且还被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基本概念进入了一些编辑学研究专著。应该说:“编辑学者化”对于提醒我们正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关注、研究学术同题,的确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其理论内涵而言,我以为,呼吁“编辑学者化”对编辑人才的培养,乃至我国的编辑出版产业发展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出现过一些署名“×××讲”、“×××口述”的文章。近十多年来,这类“口述”文章很少见了。给报刊投稿,不仅仅是有文化和会写文章的人的事,没有文化和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投稿。这些人虽然不会写,但是会讲,他们脑子里装着不少值得见报的好东西。我觉得,作为报刊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应当主动去采访,向他们约稿,把他们的“口述”内容,请人或由自己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发表。那些愿意投“口述”稿的同志,也不妨经常请人记录整理自己的“口述”稿,或者主动去报刊编辑部“口述”自己的文章。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报刊的读者和作者肯定会大大增多。我认为,报刊登载一些“口述”文章,实在有提倡的必要,不知办报刊的同志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20.
也许是干那行,就要叫那行的苦。做了几天小报编辑,我不免又要叫几声苦了,小报小办,文章要小。而有些通讯员来稿却偏偏是长文章,小报编辑十分苦恼。一般通讯员来稿都是为大报写稿时,用复写纸为小报顺带一份,所以稿子往往偏长;或者也有专门为小报写的,但为大报写文章的习惯还没有改,文章还是很长很长的。这些稿子,通讯有三五千字,消息也有近千字的。小报编辑从若干来稿中好容易挑出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