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毫无疑义,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究竟是传授语言知识,还是语感训练,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还不时地困扰着我们。对此,我想谈点肤浅的体会。(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语言知识则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为什么这样说呢?刘国正先生在《一己之见》一文中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他说:语言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语言知识只涉及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齐娟秀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129-130,137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培养语感和传授语言知识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感训练,传授语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语感训练中传授语言知识,借用语言知识训练语感。这样才能及时将学生对语言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自觉性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轻视乃至根本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感是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一种语言的基本途径,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语言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在汉语的环境下进行教学,学习有局限性,教师必须开放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语文体会.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不但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学习素质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5.
孙冬霞 《课外阅读》2011,(3):212-212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会意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鉴赏的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使之“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此,我对语感训练的策略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就朗读、吟诵和涵泳中培养语感;指导学生切已体察,培养语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学生语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小学低段是培养语感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通过多方式、多手段循序渐进地加强语感训练,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学生的语感就一定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相似文献   

8.
林清兰 《学子》2015,(1):22-22
【正】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语感成为语文教育的又一支点.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如何让学生获得语感能力?朗读无疑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佳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感司和语言运用中获得的一种对语言的理性的直觉能,略语中感的产生来自大量的言语实践,语感训练应遵循实践性原则,听说读定的言语实践是培养英语语咸怕一条正确途径,在外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培养语感之间的,掌握好传授语言知识的“度”,将语感训练和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借助语言知识进行语感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在口头上的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语文素养丰富的内涵中,语言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强化熟读背诵、扩大课外阅读、增加作文密度等形式,使学生从阅读写作中积累语言,增强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秦晔 《河北教育》2005,(18):38-38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体现语文能力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语言能力。在现代语用学的范畴中,我们已建立了语感和语识、语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这两组概念,以便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我们知道,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前提。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以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为前提的。当我们了懈了这样的事实:许多作家、诗人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语言知识,却拥有高超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谓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直觉程度和敏感性.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小语“大纲”中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因而在阅读教学中 ,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谈几点体会。一、抓住词句教学 ,培养语感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 ,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因此 ,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也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的途径之一。为此 ,在教学中 ,我注意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确切涵义的基础上去体验感受 ,提高…  相似文献   

16.
儿童模仿力强、记忆力好,英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多说,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能力。语文教学中采用诵读来培养语感,英语和语文同属语言类学科,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诵读也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顾贤芳 《文教资料》2010,(30):65-67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直觉思维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同时还是形成更高言语能力的基础与初阶。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生活经验积累、语言知识传授与吸收、逻辑修辞能力培养等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具体做法为:指导诵读,积淀语感;创设情境,激发语言;揣摩比较,生发语感;虚实相生,丰富语感。  相似文献   

18.
正"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魂"。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阶段,研究探讨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创设语感情境,营造情感氛围1.创设语感情景。教学中,创设浓郁的语感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在学习课文中理解感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20.
语感是指个人在语言实践中对语言的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小学生受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束缚,再加上经历少、知识面窄,归纳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对文中语言文字所塑造的形象很难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和课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领悟、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