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文论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阐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最初的反映论、模仿论到"哈姆雷特是作者的哈姆雷特"的作者理论,从"哈姆雷特是剧本中的哈姆雷特"的文本理论到"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读者理论,一直到"哈  相似文献   

2.
刘爱滋 《山东教育》2009,(12):34-34
在全区第二届教师基本功比武大赛的选拔赛中,老师们的统一授课题目是《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因为是同课异构,所以在最后的课堂呈现中自然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有两节课的设计引起了争议:  相似文献   

3.
常态阅读下,"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可能存在,因为可以是随意的、六经注我式的,也许还有故意误读,但悲与喜、是与非依然会受到文本制约,文本本身的"真实主题"是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因素。阅读教学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则不可能存在,因为教学文本都承担着特定的课程任务,其主旨都融入了编者规定性的理解,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正向引导尤为突出,规定性的理解学生是必须接受的。没有了文本的语义与主旨的核心内涵、真实主题,忽略了文本特定情境的规定性,"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会使课堂迈向虚无之途。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参加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有幸听了"函数的单调性"(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两节课,由一位教学经验比较丰富骨干教师甲本班上课和外校的一位教师乙借班上课,两节课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下面笔者结合"函数的单调性"两节"同课异构"中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随教育局督导团到一所初级中学进行教育教学视导,其中一项活动是观摩"生态课堂".说实话,对于所听的两节"汇报课",尽管有不少亮点,但我还是感到有些说不出的不自在,总感觉两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虚假成分,课前安排的痕迹较为明显,学生在课堂上就好似被授课教师捉弄的"木偶".听课结束后,我到校园里随便转转,想看看校园文化建设.我一边走一边品味、思索着刚才的两节课.不知不觉来到了学校操场的围栏旁,在靠围栏大约两米处,一群学生正在进行课外活动,我停下脚步,想看看学生们做的是什么游戏,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得如何?可我一停下脚步,几位靠我较近的同学突然也停下正在进行的游戏并立正着向我问好:"领导好!"其中一位同学说:"欢迎领导到我们学校指导工作!"另一位同学:"领导辛苦了!"做游戏的其余同学也不时地看着我,手中的动作是那样做作和生硬,好像就是做给我看似的.我猝不及防,赶紧回了声"同学们好"就匆匆离开了.  相似文献   

6.
根据已知条件求轨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其考查方式除了"显性型",即明确指出求轨迹方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隐形"考查,即表面上题目与轨迹方程无关,但往往要借助于轨迹知识才能解决.下面就隐形的轨迹加以分类说明.  相似文献   

7.
<正>《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标志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百年来,各国学者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研究热潮从未消减,解莎翁者莫不竭精尽力,试图探讨并解决《哈姆雷特》中有关"复仇""生存还是毁灭""戏中戏"等诸多问题。据统计,平均每12天就有一部关于《哈姆雷特》研究新成果的著作问世(见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随教育局督导团到一所初级中学进行教育教学视导,其中一项活动是观摩"生态课堂"。说实话,对于所听的两节"汇报课",尽管有不少亮点,但我还是感到有些说不出的不自在,总感觉两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虚假成分,课前安排的痕迹较为明显,学生在课堂上就好似被授课教师捉弄的"木偶"。听课结束后,我到校园里随便转转,想看看校园文化建设。我一边走一边品味、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有其惊喜也有其困惑,以下是笔者近几年来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几个课堂"意外生成"教学案例,希望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正>从教10多年来,听过的课近千节,每节课都让笔者有所思考,有所收获。但记忆中有两节课给印象最为深刻:一节是一年级的《小猫种鱼》,一节是四年级的《放弃射门》。这两节课同样出现"意外",但教者处理方法不一,效果各异。《小猫种鱼》的执教者基本功很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可是在最后一个教学生字的环节中,却出现了下面的一幕。师:"谁能用‘种zhòng’组词呢?"生:(纷纷举手)"种田、种地、种小麦、种西瓜、种稻谷……"师":对!真棒!"这时一个男孩突然举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同时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尊重似乎过于放任,趋于盲从。那么,课堂上哪些"独特体验"我们应该警惕,又有哪些有效的对策呢?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评比"活动中执教四年级(下册)"旋转"一课(后文简称"课A"),虽荣获一等奖,但感觉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无独有偶,在次年的同项活动中,江阴市杨颖老师执教此课也获得了一等奖(后文简称"课B").对比同一课题的两次教学,我深感要上好一节课,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度的挖掘,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片段、分析及点评.  相似文献   

13.
张春勇 《文教资料》2009,(24):70-72
课堂阅读教学里的"共同语言"是指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可以探讨的共同话题,背后隐藏着的三者共通的、能互相融合的思想情感.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两节课实践得出阅读教学需要"共同语言"的结论,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建设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如何做好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比热容的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的反思:两节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根本性的问题还是教学始终是处在"讲课"的模式,只不过越来越"高端、高结构".要想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必须让课堂成为"教学"的课堂.如何做到这一点,至少要从四个方面改进:一是要创设包含教学目标、内容的问题情境;二是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什么"的目标,设计问题链和活动单;三是要由活动数据提炼归纳知识;四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中形成能力,问题要充分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一、填填符号在下面八个8之间有选择地添上一种运算符号,使算式的结果为1000。8 8 8 8 8 8 8 8=1000二、平方之和请你在下面的"○"中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的结果都为1000。  相似文献   

16.
所谓"同题异构",是指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让我们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理解教材、领悟教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开展了"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对同一课题--"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开设了三节课(下称案例1、案例2和案例3),连续听后感受颇丰,下面就这三节课作一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少平 《学子》2013,(3):60-61
数学教学应该说是数学概念的教学,而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即"理解""。乘法分配律"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教学任务的核心应该是"理解概念的内涵"。不久前,笔者听了两节"乘法分配律"的同课异构的课,两节课不同的教学设计引发了笔者关于如何围绕概念的本质内涵进行教学的思考。下面,将结合两节课进行具体分析。案例描述一(一)情境中初步感知1.拍手游戏: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表示教师共拍手的次数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当学生的阅读体验偏出轨道,与哈姆雷特无关时,有些语文老师却缺失了应有的专业敏感。那么,课堂上哪些独特体验我们应该警惕,又有何有效的对策呢?  相似文献   

19.
"延宕"始终是解读莎士比亚笔下经典形象哈姆雷特的一个重要环扣。"延宕"是身处"边缘情景"中的哈姆雷特的一种人生睿智,承载了哈姆雷特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深层追问,对人生价值的痛苦追寻和正确取舍。这一形象因"延宕"更具深层意味,并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相似文献   

20.
两位教师用不同的课堂设计,分析并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设计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我们对"函数的奇偶性"这两节课的对比分析进行了研究,报告了学生函数性质知识欠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